超市無人收銀,也無人售貨,東西隨便拿,付款與否悉聽尊便……這不是在講故事,而是上周末出現在北京站附近一家「全時24小時便利店」裡真實的一幕。這家店推出的這次顧客24小時「自助購物」試營業活動,實際上是一家個人徵信機構在北京、杭州兩地組織的一場標榜「公眾誠信」的測試活動。活動結束沒兩天,就引來各方關注和質疑,有網友稱用一場測試來反映社會整體的誠信狀況顯然有失偏頗;也有聲音稱,這場測試本身只是為了商業炒作,是在給國人挖「道德陷阱」。
無人超市裡曾掛有「6·6信用日」海報
昨天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測試地點—位於北京站萬豪中心一樓的全時便利店,一位女店員透露,試營業那天店內只是多了一些標有「6·6信用日」的海報,其他的如商品布局、貨品種類等均沒有任何變化。北青報記者看到,這個店面積約40平方米,店內陳設的商品與一般24小時便利店沒有差異,分為書報雜誌區、貨架零食區、冷櫃飲料區、收銀臺旁邊是熟食區。關於當天「信用日」的海報已被撤下。幾名店員證實,便利店曾在6月6日進行過無人超市的試營業,但僅此這一天,從7日起就恢復正常營業。
3名女性沒有付錢直接拿走貴重物品
據稱,6月6日試營業活動當天,有30多名顧客進出購物,大多數人順利找到商品二維碼刷卡結帳,或者支付現金。但也發現有3名女性沒付錢直接拿走貴重物品,還有人進門拍了10塊錢,往返多次拿走了昂貴的菸酒。
一位女店員介紹,該店為顧客付款創造了較為方便的條件。比如貨架旁邊有一個二維碼,便於顧客掃碼支付。當天他們在超市倉庫裡,主要工作是監控店面,以及對貨架裡的商品進行補貨。至於商品購買情況、是否存在未付款,以及差價由誰來彌補等更多的細節,「全時」方面拒絕透露更多。
主辦方留有視頻資料 攝像頭開啟用意何在
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對此次活動爭議較大的另一個焦點是主辦方該不該給消費者的結帳或「跑單」行為錄像。據了解,全時超市內原用於安保的監控錄像照常開啟,在活動期間並沒有關閉。那些「跑單」的消費者應該已經全部被「攝下」。
對此,主辦負責人承諾留下的影像資料不會對外作為商業應用。「我們已經披露的影像資料裡除了與對方籤訂了影像使用權協議,其餘的人都是臉部打了馬賽克,這些影像資料只是作為內部存留,不會作為任何商業用途。」
北京柴付律師事務所夏翔律師就此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目前,「公共領域攝像安裝的主體、範圍、程序、監管及攝像檔案的管理」在我國是尚需彌補的法律空白。
夏翔指出,商店屬於公共場所,對於顧客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商店安裝監控設備的行為並不被法律所禁止,但使用監控設備必須做到「合理使用」。安裝監控錄像的目的應當是為了維護安全、秩序的需要。監視顧客的日常行為,不應當成為安裝此類設備的目的。商店安裝監控設備應當將具體位置以及監控的範圍明示給顧客,以保證顧客對自己的行為可能受到的監控情況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商店對於監控錄像所採集到的聲像信息,必須嚴格遵守國家關於秘密、隱私保護等法律規定。必須確保其不會對顧客的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等合法權利構成侵害。商店為了安全保障可以合理保存的監控錄像,但不應交給無關的組織或個人,或用作其他目的。
夏翔認為「無人超市」活動的舉辦者,並無權利在公共場所設立監控設備,無權出於測試的目的使用監控設備收集公民的信息,亦無權保存監控錄像。如構成侵權的,公民有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文/本報記者 李佳 供圖/CFP
內存
主辦方表示舉辦活動是希望推廣無人收銀模式
昨天,北青報記者從主辦方螞蟻金服公司旗下的芝麻信用方面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當天在杭州華潤萬家超市同時進行的這次活動統計表明,顧客自動付款率達到82%。據主辦方一位胡總經理介紹,「無人超市」的實驗只有短短的一天,但「通過這次實驗,主辦方對中國的信用社會更加有信心」。這位負責人說,自助結帳的方式在不少國家的超市裡已經很常見。大超市裡都配備自助結帳終端機,顧客可以自行結帳離開,不用到人工收銀臺排隊。這樣的模式既方便了顧客結帳,節省時間,也減少了超市的人力成本,提升了運營效率。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主辦方正嘗試與一些商超品牌接洽,舉辦這次活動的真正目的是嘗試把這種無人收銀模式在國內的超市裡推廣應用。
當天,新浪網發起的一項有11049人參與的網絡調查顯示,73.8%網友覺得無人超市在中國不可行;贊同無人超市的不足10%;87.7%網友表示會如實結帳。此外,如何看待少付款或者不付款的現象,選擇鄙視、理解和不好說的網友分別佔了71.9%、21.7%和6.3%。
文/本報記者 李佳
編輯快評
「無人超市」的AB面
看罷主辦方關於舉辦「無人超市」試營業活動苦口婆心的解釋,對其「推廣無人收銀」商業模式的初衷倒也不無理解,但是把這種商業模式推廣的目的嫁接到所謂「誠信測試」的平臺上,多少讓人有些不舒服,因為這兩者仿佛油水分離般不搭界。
話說那些不交錢的顧客,無疑是「貪便宜」的心理使然,我無意為其辯解,但也許這就是人性的複雜吧,急於用「誠信」與否定論恐不足取;更何況這一「小概率」事件又是在一個有點「特殊」的環境裡發生的。其實國外也常有一些叫做「GO TRICKY 」(俗譯小陷阱)之類的電視節目,也是在設定的一個特殊的情境裡,讓人佔到一點「小便宜」,但是卻受到手被粘住、腳被滑倒的「懲罰」,於善意的幽默中給人性以警醒,卻無關道德評判,倒是給旁觀者上了生動的一課。
西方有諺雲,一個硬幣總有兩面,這次「無人超市」的活動,組織者顯然急於想讓「硬幣」的「AB」兩面都閃出耀眼的光芒,其實結果適得其反:一說是道德評判,那些違規拿了東西的人肯定「氣不忿兒」:你偌大超市竟如入無人寶藏,這豈非「釣魚」?一說「無人收銀」商業模式推廣,其他商家見到如此這般的「試驗」,哪個還敢「接招」?說到底,在「創意」十分流行的當下,做事誠宜多一份單純真誠,總想「一石多鳥」,結果也許是「緣木求魚」。文/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