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十大名曲,你聽過?
在笛子的曲目中,有很多優秀的曲目,可是要說最有名的還是下面這些名曲。
《姑蘇行》
採用崑曲音調
《姑蘇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謂於1962年創作的一首笛子曲,是一首由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受的竹笛經典名曲。曲名為遊覽蘇州(古稱姑蘇)之意,全曲表現了古城蘇州的秀麗風光和人們遊覽時的愉悅心情。樂曲旋律優美親切,風格典雅舒泰,節奏輕鬆明快,結構簡練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樂曲之一。
《苗嶺的早晨》
音域寬廣
《苗嶺的早晨》是1974年白誠仁先生特意為俞遜發新發明的口笛"創作的曲目,曾被中國藝術團在世界演出,享譽海外。1975 年由作曲家陳鋼創編成為小提琴曲。樂曲短小精悍,曲調熱烈明快,描繪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 圖景, 既保留了原口笛音樂的特色,又充分發揮了小提琴的特 性,並吸收了二胡的滑音、笛子的花舌等我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
《蔭中鳥》
具有濃鬱的民族特點
《蔭中鳥》這首笛子獨奏曲是笛子演奏家劉管樂創作的。樂曲旋律歡快活潑,描繪茂林成蔭,百鳥齊鳴的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由於樂曲素材採自於河北高陽蠡縣一帶流行的嗩吶曲,因此它與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有異曲同工之處。這首樂曲是以三部曲式的結構創作的,樂曲在充滿活力的引子之後,呈現出歡快活潑的主題,曲中運用頓音滑音和顫音的演奏技巧。
《五梆子》
根據二人臺牌子曲《碰梆子》改編
《五梆子》是一首由馮子存根據華北地區漢族民間樂曲改編的笛子獨奏曲,是北方梆笛的代表曲目。原曲優美明快,熱情奔放,曲調優美健朗,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常用於戲曲過門,經馮子存整理加工後,賦予樂曲以粗獷豪爽、熱情奔放的個性,梆笛特殊技法的安排和運用,使樂曲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廣為大眾所喜愛。
《今昔》
具有江南笛曲風格
笛子獨奏曲《今昔》,是陸春齡作於1957年的一首曲子,抒發了在新舊社會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樂曲在音樂的情緒、意境、結構、調式、技巧等方面採用了一系列的對比手法,具有強烈的感人效果。
《秋湖月夜》
全曲共分三段
《秋湖月夜》由俞遜發與彭正元創作於1981年7月,樂曲取材於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的名篇《念奴嬌·過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傾,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瑟襟袖冷。
《鷓鴣飛》
曲醇厚細膩,快慢有致
《鷓鴣飛》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間樂曲,樂譜最早見於1926年嚴固凡編寫的《中國雅樂集》,該書所載《鷓鴣飛》的解題是:"簫,小工調。本曲不宜用笛,最好用聲音較低的樂器,似乎幽雅動聽。"但是以後此曲以絲竹樂合奏、簫獨奏等多種形式在江南流行開來,用笛子演奏的版本反而成為此種名曲。
《揚鞭催馬運糧忙》
結構為帶引子的ABA三段體
《揚鞭催馬運糧忙》是魏顯忠創作於1969年10月的一首笛子獨奏曲。該曲根據東北民間音樂風格創作,是新派笛子的代表樂曲之一。樂曲熱情明快,以生動樸實的音樂語言,描寫豐收以後的農民駕著滿載糧食的大車,喜氣洋洋地向國家交售公糧的情景。馬蹄擊節,車輪吟唱,快樂的農夫揚鞭催馬,把豐收的喜悅鋪撒在運糧的小道上。
《喜相逢》
根據《碰梆子》改編
《喜相逢》是馮子存於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一首笛子獨奏曲,樂曲的結構為民間器樂曲中常見的變奏曲式。其原曲為內蒙古一首民間樂曲,後來流傳到張家口一帶,成為河北梆子和二人臺等地方戲曲的過場音樂,常用於戲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塵等動作的伴奏。經馮子存改編為笛子獨奏曲,樂曲的結構為民間器樂曲中常見的變奏曲式,表現一對情人惜別和重逢時的心情。
《牧民新歌》
新派笛曲的代表作之一
《牧民新歌》是簡廣易於1966年以內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曲子。作品以濃鬱清新的民族民間音樂風格,親切感人的旋律,活潑跳動的節奏展現出內蒙古大草原的風光和牧場上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現了新時期牧民的精神風貌。
作者:JD螢火蟲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