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共贏,謀劃三區水務產業一體化建設
按照市委、市政府推進三區融合的部署要求,根據「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資產整合、資源共享」的原則,以資產為紐帶、以融合為導向、以惠民為目的,推動實施三區水務產業統一規劃建設、統一特許經營、統一行業管理、統一服務標準的「四統一」工作。
著眼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提出「利益兼顧、體制優化、運作順暢、責權明確、分級負責、一次規劃、分年過渡」的三區水務一體化整合方案,通過理順流程、整合產業鏈資源,實現生產運營、物資採購、工程建設、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優化管理,發揮規模效益和整體優勢,提升專業能力,提高運行效率。
二、科學布局,提升三區供排水安全保障能力
著眼長遠,加強溝通對接,科學實施供排水專項規劃,構建覆蓋三區的城鄉一體化的供排水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水量足、水質優,收得進、排得出」。
有力推進大城市供排水重點工程、主要通道、重要節點的項目落地。建成紹興城市北部區域供水保障工程及湯浦水庫紹興方向原水第二通道項目;科學實施湯浦水庫大壩加高擴容工程;適時啟動曹娥江水廠二期工程和深度處理改造項目;謀劃群賢路供水管網與上虞區互通工程、三區汙水廠排放應急通道及排汙東、西線新通道等項目。因地制宜規範汙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建立專業化長效運維機制,實現汙水治理設施長期穩定運行。
提高供水各環節水質保障能力。重點加強對湯浦水庫、平水江水庫、曹娥江流域的飲用水源保護,推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立法工作,嚴格執法力度。完善從原水到用戶龍頭水的水質風險控制體系,加強供水全流程的實時在線監控與預警,研究評價水位調控、林草溼地建設、上遊文明生態村建設、面源汙染控制等措施,提高水源保護技術、資金投向的精準性;研究利於管網水質穩定的出廠水優化方式,完善並總結管網水質提升的各項措施,加強水質檢測設施和能力的提升,確保為用戶提供高品質飲用水。
加大災害防禦和應急能力提升。完善供排水系統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加大對主要構築物和關鍵設備的安全監管和養護,提高預警預報水平和應急處理主動性。創造條件推動現代化水務調度大樓建設;建立三源三廠生產運行調度機制;建設區域水務調度監控平臺,完善區域水量分配和應急物資、力量調配。完善應急處置體系,建立重大公共事件與相關部門、單位和社會組織的協同聯動。
三、深化改革,探求相關產業跨越式發展
按照「做精主業,做大副業」的發展方針,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業務布局,創新經營機制,增強優勢業務核心競爭力,發展壯大具有比較優勢的衍生業務,提升相關產業利潤貢獻,力爭2020年營業收入達到25億元,實現淨利潤2億元。
堅持深化改革,完善經營激勵機制。相關產業是集團創新發展、效益增長的主力軍,要統籌規劃、重點扶持、有序推進,區別不同情況,通過股權結構優化,引入戰略投資者、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員工持股計劃和任期經營激勵機制等措施,建立市場化的經營機制,注重把握好薪酬分配、職業經理人制度和有效的制約監督機制,形成推動發展的新動力、新優勢。
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發揮集團品牌優勢,通過內外部資源的重組、引入、整合以及機制變革等多種方式,創新項目運作模式,持續增強相關產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並積極探索管理、技術服務的輸出。科學總結先期汙泥、垃圾、建築泥漿處置業務經驗,緊扣嚴格環保政策下提標新要求,找準技術、工藝突破點加強攻關,為在「新的賽場」上實現領跑奠定基礎。工程公司、水貿公司要在深耕、鞏固傳統市場的基礎上,有效應對複雜外部環境,增強產業配套、信息共享和協同發展能力,增強駐外分支機構市場運作能力,開拓省內外新興市場。
堅持做大規模、提升利潤,做深做透業務板塊。進一步拓寬發展思路,積極嘗試整合經營領域的各種資源,培育新的業務機會。工程公司要在繼續穩固給排水、市政道橋業務基礎上,適時開展設計、測繪、承攬項目資質的升級與增項,穩健探索參與市政ppp項目,提升盈利水平;水貿公司要立足工貿一體化發展,集聚優勢品牌資源,開發具有技術優勢的拳頭產品,進一步加快水處理設備專業化集成服務業務的培育和非水市政行業的滲透,保持經營業績的穩步增長。積極推動政府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環保基礎設施運作項目長效運營機制和市域內信息管網集約化共建擴面政策,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建設副產品再生利用公司要加大建築泥漿資源化利用途徑的探索,獲取產業鏈延伸發展收益空間。
四、優化資產,穩健實施資本運作
面對資本市場的新變化、新發展,藉助專業機構,按照「先易後難、由小到大」的思路,積極謀劃企業股改上市工作,科學規劃目標、路徑和工作措施。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對接,積極尋求項目、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在三區水務資產和業務整合的基礎上,探索資本引入,打造與上市發展相適應的內部機制,改善盈利能力的穩定性和成長性,努力推進資產證券化。
拓寬融資渠道,構築安全融資結構。積極維護企業資信等級,加強溝通協調,爭取集團企業債券發行到期後相關扶持政策的延續。合理確定融資方式、規模和結構,積極爭取銀行授信規模,靈活組合多品種融資工具,優化債務結構,控制融資成本。通過集團自身和所屬優質資產平臺,探索引入國內外資本實力較強、具有水行業技術管理專長的水務投資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增強綜合實力,提升管理水平。
加強資產的有效管理。以摸清家底為起點、提高資產使用效率為重點,建立資產檔案信息化管理平臺和分類、分級管理體系,實現資產管理動態化。積極爭取解決重要資產權屬及經營用地性質變更等歷史遺留問題,加快處置低效無效資產,充分挖掘存量資產潛力,加大閒置盤活、存量開發的力度。
五、強化意識,推進科技創新驅動發展
以科技創新為驅動集團一流水務建設的主引擎,落實「堅持方向、突出重點、持續創新、支撐發展」的科技工作指導方針,加強可研經費、人力資源投入和硬體配備及創新資源整合,使集團的科技綜合實力、創新體系建設、科技人才結構、質量標準等方面達到全省先進水平,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對企業三個效益增長的貢獻率。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研創新能力。進一步完善職能管控、科研平臺、群眾性創新活動「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實施集團公司、基層企業、創新團隊三級技術管理責任制。進一步發揮集團專業技術委員會、水環境科學研究院兩個公共技術平臺作用,重點圍繞安全保障、水質提升和節能減排,抓好原水保護、管網水質穩定性與汙泥無害化處置三大研究。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合作,共同參與供排水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開發和管理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爭取形成一批自主創新成果,在行業內推廣應用,並力促城鎮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培訓基地落戶紹興。
加強科技創新文化機制建設。著重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綜合素質、培養「工匠型」技能人才和提供和諧寬鬆的創新氛圍,倡導「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理念,探索技能等級企業內評、競賽選拔,完善課題負責制、成果獎勵辦法,完善對突破關鍵技術、取得發明專利和編制行業質量標準的獎勵制度。進一步健全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長期激勵機制、評價制度和內部交流制度,注重培養使用,加強再教育提高,積極通過送出學習、合作交流項目帶動、博士後工作站建設等柔性人才資源管理新方式,充實人才「智庫」。
大力推進信息化技術的集成與應用。高起點實施智慧水務工程,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集成水務信息資源,形成集水務運行管理平臺和公眾信息服務平臺於一體的智慧水務平臺,建設和應用水平達到國內行業領先。
六、科學管理,形成提質增效內生動力
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執行機制。按照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瘦身健體、提質增效」要求,積極探索與集團創業新速度相適應的組織架構、考核機制和管理制度,科學合理地調整管理機構及人員編制設置,增強管理部門的綜合管理能力,實現管理執行系統的協調運轉;規範和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和流程,加快企業管理制度化、程序化、標準化;建立差異化考核機制、問責制,強化責任落實和考核激勵,優化考核結果的應用,發揮好考核的導向作用。
抓實生產運營基礎,持續開展降本增效活動。突出抓好以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生產精細化管理,深化全面預算管理系統、生產運行系統、項目管理系統等信息技術與企業基礎管理工作的融合和應用,加強過程監督,提高管理效率。健全全面預算管理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和執行考核機制,深化專業預算,加強歸口管理,促進專業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提升。健全風險管理和內控制度,進一步發揮內部審計工作在企業增加價值、防範風險、提高運營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強化審計結果在績效考核中的應用。
拉高標杆,爭優創先比中求進。圍繞「一流水務」建設目標,繼續深化生產經營各環節和綜合業績指標的對標管理,找短板定措施,完善對標指標體系,建立促進專業管理水平持續提升的壓力傳遞機制和激勵機制。全面開展達標創優,內外結合,鞏固和深化現代化創建成果,實現創現全覆蓋;對供水管網漏損率、管網管理、供水現代化和排水泵站、戶外設施設備自控管理等具有比較優勢的主業專項管理,通過參與行業標準起草和行業爭優創先活動,尋求創新超越和升級,進一步鞏固紹興水務精細管理品牌形象。
七、凸顯責任,踐行綠色安全可持續發展
加速發展綠色生態環保產業,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發揮建築泥漿、汙泥、垃圾處置先行優勢,加強對全市域範圍內生態環保市場的研究和分析,以參與紹興市循環生態產業園為突破點,尋求合適的市場化建設、運營、管理模式,探索與央企、知名科技企業等具有專業化分工協作優勢的各種資源合作,快速進入以固廢處理、水環境治理、海綿城市為代表的綠色生態環保領域,擴大處置產能。
強化安全環保工作,確保安全穩定。全面落實安全環保責任,強化直接責任、屬地管理、全員安全環保責任的落實。完善隱患排查治理機制,積極探索專業力量和先進方法的應用,建立符合實際、可操作的檢查標準,實施重要設備、設施的分級分類管理,規範排查整治。深入抓好環保提標升級,應用新技術新裝備,加快推進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環保改造,強化環保分級控制,平穩運行環保設施。
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對中環公司工藝、鍋爐等重要設備的提升改造,保障尾氣達標排放,垃圾飛灰等危險固廢得到妥善處置。要繼續加強截汙納管、達標進網、降噪除臭工作,加強對重汙染企業水質監測,探索多因子收費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提高排汙管線爆管應急處置能力,減輕環境影響。
注重資源節約,推進節能減排、和諧發展。要在光伏發電新能源使用、工業水置換、中水回用技術、建築泥漿資源化利用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嘗試,通過技術進步、嚴格管理,儘量節約能源資源、科學使用。要以全力推動舜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實施作為提升優質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流域生態安全保障能力新抓手,努力打造生態文化金名片。
八、彰顯特色,不斷提升行風服務水平
深化「水潤萬家」服務品牌建設,不斷優化供水「20分鐘服務圈」;完善居民用戶科學用水建議書的功能和發布渠道;繼續推進居民用水設施免費檢查活動,到2017年完成對主城區一戶一表用戶供水設施免費檢查;有序推進在線水錶的智能化更新改造;穩步實施農村供水城市化模式工程和市區老高層住宅二次供水設施三年改造計劃,基本完成一戶一表改造。
積極推動市區住宅小區汙水設施管理改革,加快推進市區住宅小區汙水設施配套建設、運行管理一體化;建立並完善集鎮、農村生活汙水設施專業化運營管理機制。
構建可靠服務保障體系。關注客戶服務需求,試點水務綜合業務服務窗口,加大網際網路和手機移動端服務渠道的應用,建立高效優質的智能化服務平臺。建立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供排水服務標準化體系,和可量化的測量、評價機制,確保承諾服務得到準確可靠執行。大力打造水務勞模、志願便民服務工作新亮點,形成1~2個特色服務載體,培育1~2名全國行業內有影響的服務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