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時代,讀書似乎成了很難的一件事情。一方面,大家工作很忙,也習慣了碎片化閱讀,導致很多人的閱讀能力下降,有時甚至連一篇萬字長文都讀不下去。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時代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缺乏好的閱讀技能,讀完就忘了,沒什麼收穫。
廣受好評的經典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就剛好適合欠缺閱讀技能的閱讀苦手。事實上,我本人也是一名閱讀苦手,前兩年才開始慢慢培養閱讀習慣和技能,現在也不敢說自己很懂閱讀。不過,在我苦惱於如何閱讀的時候,找到了這本廣受讀者推薦的書。
本書最早出版於1940年,一經出版就成為了暢銷書,後來被翻譯為多種文字。1972年再版,同時也補充了很多內容。一本距今已有70年時光的老書,今天仍然能夠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幫助和啟發,足以證明其價值。
作為一本實用書籍,掌握其中的全部閱讀技巧實屬不易,所以我反覆閱讀了多次。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下面,我就結合個人的閱讀經驗,將這本書的核心乾貨介紹給大家。但有時間的話,希望大家一定要自己找來讀一讀。
01閱讀的目的
本書總結了閱讀的三種目的:娛樂、獲取資訊、增進理解。
為了娛樂而閱讀這種閱讀跟看電視劇、電影差不多,都是放鬆消遣一種方式,就不多講了。
為了獲取資訊而閱讀這種閱讀是指我們在閱讀報刊雜誌等讀物時,很自然的就理解了其中的內容,毫不費力。這當然可以增加我們的信息量,但不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力。
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如果把「獲取資訊」比作散步的話,那麼「增加理解」就是健身了,需要花費一定力氣。當讀物的水平高於讀者,讀者需要調動自己的思考和聯想等能力才能讀懂。當我們憑藉自己內心的力量,慢慢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這本書所講的內容時,我們的理解力就提升了。
02我們該如何閱讀?
作者提倡的是主動閱讀。所謂主動閱讀,是指帶著問題去讀。那麼,怎樣才算是帶著問題去閱讀呢?作者告訴我們,一定要通過閱讀,儘量回答四個主要問題。
(1)這本書整體在談些什麼?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03閱讀的層次
這本書的重點內容,就在於介紹了閱讀的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是依次遞進的關係。
基礎閱讀這是最基本的閱讀層次,只需要會識字斷句即可。
檢視閱讀檢視閱讀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有系統化的略讀或粗讀,另一種是粗淺的閱讀。
略讀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可以按照書名頁、序、目錄頁、索引、出版者介紹、跟主題相關的篇章、隨便翻看的順序,快速地翻看。
粗淺的閱讀,就是從頭到尾先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考。
檢視閱讀的目的是快速了解一本書的架構和內容,同時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做到第三層次的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分析閱讀,也稱精讀。唯獨有價值的書,才配得上精讀。這本書花了大量的篇幅講解分析閱讀,這部分也是全書的重中之重。
作者將分析閱讀分為了 3 個階段:
1. 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文字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按順序和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
(4)找出作者提出的問題,或想要解決的問題。
2. 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1)詮釋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2)從最重要的句子裡抓住作者主旨;
(3)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因果關係,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4)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哪些還沒解決。
3. 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1)除非能詮釋透徹,否則不輕易批評;
(2)不爭強好勝;
(3)區分得出事實和觀點;
(4)若想表達不同意見,需要做到以下幾條之一,證明作者知識不足、知識有誤、邏輯錯誤、分析與理由不夠完整。
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是閱讀的最高層次。通過閱讀跟該主題相關的多本書籍,分析後建立全面客觀的觀點。
1. 找到相應的章節:運用檢視閱讀的方法,找到自己關心的主題。
2. 帶引作者與自己達成共識:使用自己的詞彙語言,與作者達成共識。
3. 釐清問題:可以自己提出一些問題,看作者們是否能回答這個問題。
4. 界定議題:針對同一個問題,幾位作者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根據回答的差異,判斷出問題的價值。
5. 分析討論:將整理過的議題和回答進行綜合分析,力求在這個領域有更深的理解。
04如何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
作者分別介紹了 7 種具體類型的書籍,以及相應的閱讀技巧。這裡的內容相當豐富,但篇幅受限,只能做一個大概的介紹。
1. 實用型的書
實用型的書有兩種。一種是闡釋規則的,另一種是說明規則及其包含的原理的。
閱讀實用型的書,要了解作者的目的,找出作者的主旨和達成目的的方法。
2. 想像文學
閱讀想像文學,必須要將文學作品分類,然後用一兩句話概括劇情,了解情節的架構。
如果要詮釋小說,則需注意三點:1)熟知每個事件與人物的細節;2)在這個想像的世界賓至如歸;3)跟隨角色完成冒險。
3. 故事、戲劇、詩歌
要把這些文學作品讀通,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去感受與體驗。
4. 歷史書
每本歷史書都有特殊的且限定範圍的主題,我們要弄清楚作者談到和沒談到的是什麼,要知道作者是用什麼方法來說故事的。
在了解了全書的意義之後,如果描述的不夠逼真,我們可以批評。
最後,還要明白這段歷史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因為歷史會告訴我們人類過去所做的事,也經常引導我們做出改變,嘗試表現出更好的自我。
5. 科學與數學
作者這裡只討論兩種形式的書:一種是偉大的科學與數學經典之作,另一種是現代的科普著作。
閱讀科學經典名著,要注意作者最初的假設,然後把 ta 的假設與經過論證之後的結論作個區別。
科普著作是為了大眾而寫的,書中的結論常常對我們的生活有重大影響,要儘可能多讀這方面的書籍。
6. 哲學書
在閱讀哲學書時,我們除了思考以外,什麼也不能做。
7. 社會科學
閱讀社會科學書籍的容易之處在於,絕大部分社會科學的作品都是取材於讀者所熟悉的生活經驗,看起來比較容易閱讀。另一方面,對於社會科學的問題,我們都會有自己的意見。
而困難之處在於,社會科學中熟悉的術語及觀念難有統一的解釋和定義。
因此,在閱讀社會科學書籍時,關於一個主題通常需要讀好幾本書。其次,社會科學家為了跟上時代,必須不斷推陳出新,重新修訂作品,過時的論述也不斷被淘汰。
05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前面大致介紹了本書的核心乾貨,但作為一本工具書,細節同樣重要,如果想要更好的實踐書中的方法和技能,我依然強烈建議大家找來看一看。
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的身體是有限制的,心智卻沒有限制」。
人類到了 30 歲,身體狀況即達到頂峰。之後隨著時間推移,身體狀況只會不斷下降,但我們的頭腦卻能夠無限地成長和發展下去。
我們的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鍛鍊就會萎縮。
《如何閱讀一本書》就像一位健身教練,教給我們鍛鍊的方法,為我們糾正姿勢。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運用其中的閱讀方法,讀好書。通過不斷的思考,慢慢理解每本書中的內容,就是給心智最好的鍛鍊。
作者介紹:@王可讀書,專注於分享優質的信息、書籍、遊戲等內容,感興趣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