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說:學佛修行就要好好把握當下,這樣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2020-12-27 每日一首佛歌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嚮往更高,更新的境界生活,所以,新的一年我們意味著新目標,新希望,新成就,新作為的一個開始。我想這應該是所有眾生共同的心理訴求。但真正的事實上,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個真理——念頭和念頭之間的每一刻,(念頭和念頭之間是非常快的),每一秒和每一秒之間,以及每一小時、每一天和第二天之間。

念念常新在佛教中叫無常,無常只是一個詞語,我們也可以說無常是沒有舊的,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著。對此,孔子還說:「逝者如斯夫。」就是和無常一個意思。孔子也在談論無常,或無舊,或是新的生活真理。你總是在念念常新的,但為什麼我們渴望新的一年或者是新的開始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有所住的,只要我們的有所住著和有所執取,我們執取心中的一個欲望所求,然後去擴大它,我們可能會執取一個自我。當然,這種自我是由大量的執取組成的,包括思想、觀點、情感和物質對象,所有這些都是維繫著執取和住著,所以就構成了自我。由於執著和執取構成我們的自我,我們實際上無法與生活新的開始切合。那麼修行就是讓我們看到構成這種自我假相的把握,然後學會放下。

當我們把執取和住著放下時,我們的心就活起來的。活起來,並不是字面上的活起來,而是我們把它會恢復到原本的念念常新的真實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心就會放射出光芒,每一天都會受到心發給你的一條簡訊,內容是心光燦爛。金剛經中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大師壇經中講「心不住法,道即通流」,都是這個意思。

我們的心,其實有很多種,有執取,有住著,還有思想,觀念,妄想,目的等等,色聲香味觸法也包括在內,它就是一個執著心,當我們把這些都放下的時候,心也是通暢了。趙州祖師語錄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對話。書生問趙州禪師:「在十二時中該怎麼樣用心?」趙州祖師說:「汝被十二時辰轉,老僧使得十二時。」他的意思是,你們都是被十二時所使,意思是我們都是時間的奴隸。

老僧使得十二時又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我是時間的主人。那麼趙州祖師如何才能掌握時間,我們又如何成為時間的奴隸呢?我們要去修行,這是我們的練習。 在理解上,就像我前面說過的,我們成為時間的奴隸,因為我們的心停留在我們持有的許多物體上,或者換句話說:我們的心有很多停留,很多執取,很多住著,很多在乎,很多關心,當這些執取,執著,關心、放下,我們才可以成為時間的主人。

我們經常說:我沒有時間做一件事。有時候我告訴居士,你每天都要加持念心經。他們經常說:我沒有時間。所以修行,我們更應該深入地去觀察一個問題:時間在哪裡?如果我們能在每一刻提高我們心中的正念,我們就有無限的時間。而這種內在的自我觀照並不需要時間——不斷地放下內心的執念和包袱。這種不需要時間的真理,有時是以「安住當下」的方式來表達的。

有時候佛法告訴我們「把握當下」,這兩個詞就是我們說的念念常新的真相。今天把這個想法分享給大家,想要提醒各位,在我們生命中,不要忘記這麼一件重要且偉大的事情,過去,現在,未來,不管是在哪一年,或者是哪一天,我們的問題都在那,不要忘記它。

相關焦點

  • 一位出家師父的學佛修行經歷(一)
    我記得他見面就給我打了個機鋒,我就問他,我說師父怎麼學修呀。他說把你關起來,然後一掌推出去。就這樣一句話,其實我也不懂,我理解成是要我出家,然後呢,到寺廟裡來。當時我聽了是留給我這樣一個印象,後來我也沒有多想就回家了。那時候壓根就沒有出家的這種想法。
  • 行願半世紀 把握當下的證嚴上人
    原創: 北京靜思書院 北京靜思書院我總是把握當下,珍視此時即使少了我一個人明天的太陽同樣會升起慈濟事,不能只靠一個人印順導師這樣回憶起那個平凡而特殊的下午:「在慧日講堂,我的學生慧音帶了一個人來,她在花蓮依了一位居士就削髮了,沒有剃度師父,來了之後才知道無法進壇受戒,當時有人建議她就近拜個師父,但她卻堅持師父要慢慢找,準備買一套《太虛大師全書》,就回花蓮去了。沒想到買了書以後,她就要拜我為師。」
  • 哪個時間點開始修行最好?是早上五點、中午十二點?
    先來看一個故事:有一位得道高僧,自16歲出家以來,每日勤勤懇懇的修行,獲得了很高的學佛成就,一時間,有很多人來找他參禪悟道,也有人想要禮他為師,出家學佛。一日,有一位年輕人來到這位高僧面前,懇請師父收他為徒弟。
  • 學佛必知:如何做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你能做到嗎?
    昌樂法師《大願如地藏》 第25課《地藏經》二十五講,修行的標準,如何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它的標準是過有規律的修行生活。簡單來講,就是齋戒,十齋日。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樣才算很好的修行?一般的師父是勸他誦經拜佛。對學佛的人來講,誦經拜佛有兩種情況,心情好的時候恨不得把頭磕破了,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到菩薩都煩。但我們要讓心情好的時候的那股學佛的勁頭,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能表現出功夫來。實際上,最應該修行的時候是心情不好的時候,怎樣能讓你恢復過來?
  • 把握好機緣,契入佛門,做一個修行人
    眾生接觸佛教的目的不外乎:好好地過日子、家庭和睦平安、身體健康、工作順利、事業成功、一切都圓滿吉祥。這也是修行人一開始的目的。如果家不像家、人不像人、天天吵鬧、身體不好、也沒有精力工作,事業每況愈下,這就違背學佛的初衷。修行是為什麼?就是為了有一個圓滿的結果。
  • 【師秋瘋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介紹講兩句就「師父領進門」了嗎?「領進門」是很辛苦的,很多人都卡在「領進門」這裡!現在「領進門」這三個字都被簡單的帶過了。大家以為「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是「哦呦,師父把我領進門,介紹了佛教。哦,那就好了,師父你可以走了,我自己來修」或是「師父你教我就好了,我回家拼」。你們不都是這麼講嗎?這種「領進門」,五十年也不見得能領進得了。
  • 學佛後不再祭天,也不再拜土地公與地基主,這樣對嗎?
    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鍊,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時下每個人,不管現在做什麼,只要初心不改、信仰不移,必然涅槃重生。當我們明心見性、完成使命,人人皆可成聖賢!因為你最終的方向都是完成生命的蛻變。所以,未來新世紀,註定就是一場高能覺醒的修行,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完成使命,回歸本源。我們就相互珍惜當下,珍惜每一次思想的碰撞與心靈的共振!
  • 人生,最要緊的就是把握當下……
    作者/青衿 & 版式及製圖:  拾易曾師說:人是活在當下。一個人,你的過去其實也是你的當下,你的未來也不過是你的當下。關於時間的過去與當下,我們來品悟《論語》這句:朝聞道,夕死可矣。朝、夕,兩個字可以理解為借喻代指,借指現在和過去,這樣解讀會更加生動形象。矣,語氣助詞,表達一種感嘆、恍然大悟之類的感情。今日今時知道了道,過去的一切就不重要了,可以像生物一樣死掉,開始新生了啊。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把握當下,迎接未來!
    」這樣您就可以每天都能收到最新作品。>昨天越來越多,明天越來越少唯有今天屬於自己昨天略去今天珍惜,明天爭取過去忘掉,現在拼搏將來暢想,活在當下行在今日昨天如水,逝而不返今天雖在,正在流走明天在即,卻也來之即逝只有放下昨天,珍惜今天,才能無悔明天
  • 怎樣修行才對?尤其現代人要怎樣修行?
    一、修行無非就是學做人、做事。做人、做事、學佛修道本是一體,三者是一不是三。把人做好,才能把事做好,把事做好,才能把佛道學好。因為,學佛修道就是學做事,學做事就是學做人,所以,學佛修道就是學做人。二、怎樣把修行落實於當下呢?首先,要努力完成學佛修道的一切功課,以汲取真正的修行營養;其次,要活學活用,不能做「書呆子」。
  • 弘新開示:學佛妙悟真妙心
    學佛需要妙悟你的真妙心,學佛必須悟。如果沒有悟的功夫,學佛你成不了佛。學佛必須有悟的供佛,這個悟是煉中去悟,修中去悟,生活去悟,人生去悟。如果你養成氣定神閒的禪定個性,這種個性就是共性。學佛成佛需要悟,你沒有悟怎麼成佛呢?當下承當。如果學佛是大丈夫的事業,你不敢承當。
  • 佛教:金剛經中的這一句話,是我們修行的核心,一定要記住
    南懷瑾老師在《金剛經說什麼》中說: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的一切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自己的思想。一念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念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人生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起善念,做善事,人生才會有好的結果。
  • 坦然接受自己的過去,才能把握自己的未來
    一個人是不可能讓自己把人生當中的所有事情,都做到極致完美的。所以,你也應該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堪。坦然接受自己的過去,才能把握自己的未來。這樣的人才能夠真正做到,去把握住自己的未來。01對於很多人來說,她們可能並不會記得曾經做過的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到底是什麼。但是,她們卻能夠清晰地記得,自己到底做過哪些不好的事情,然後讓自己不停地去回想。
  • 學佛修行都發什麼心,發心有哪幾種呢?我們要如何發心?
    既然說發心,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下,佛教詞「發心」的大意。在佛教的文化中,修行人如果忘失菩提心,輕則懈怠廢弛,重則道心全退。所以,特別是大乘佛教中的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每個人的發心是不同的。佛家的「無我」是說我們的心境上,我們要包容一切,將別人看成與自己一樣,為了完成大我,而可以犧牲小我,要有菩薩的精神。就如《金剛經》佛教導的,要無住色相而布施。能夠發無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眾之間,融入團體,那麼大眾就是我,團體就是我。所以無我之我,有這種心,更能成就一切,成就你、我、他。學佛修行要如何發心呢?
  • 【智海擷貝】為什麼學佛?為什麼修行?
    【智海擷貝】為什麼學佛?為什麼修行?學佛不能盲目,修行不能麻木。首先要明確目標,不要糊裡糊塗地學修。若是你沒有明確目標,不知道為什麼學佛,為什麼修行,為什麼聞法,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不善不惡、無記的狀態。如果我們沒有明確目標,不管如何努力,都是白費!
  • 《人生感悟:把握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人生就是這樣,熟悉了又陌生,陌生了又熟悉,簡簡單單的反反覆覆。然而,時間不會為我們的熟悉而停留,為我們的陌生而止步。自然,我們也不能停留,我們得走向下一刻。所以,今天,我踏著白色的寒霜,迎著北方刮來的寒風,面帶微笑的走向工作的崗位。腳底鑽心的痛,臉頰撕裂的疼。但這又有什麼呢?
  • 輕鬆學佛:學佛就倆字。如果真的明白了,人人都可以成佛
    我們也希望創建這個話題,讓更多的學佛人可以輕鬆上路,更好學佛。今天我們聊一聊應該如何學佛。簡單地說,學佛就倆字:一個是「學」,一個是「佛」。把這兩個字搞清楚,學佛就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了。首先我們要了解「佛」這個字。很多人都會說:佛不就是釋迦摩尼嗎?
  • 學佛人必知的六大「修行要訣」
    佛法是講因果的,發成佛之心,才能得成佛之果。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其中必得其下。」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國土,在佛教未傳入我國的兩千年前,就有了儒家文化,指出了許多非常好的為人處世的方法,比如:「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也是把「正心」擺在了第一位,說明了發心要正的重要性,所謂「正而不邪」。
  •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師最重要,沒有師父領進門,你修啥呀!你在門外修,始終修個門外漢。為什麼佛弟子會去搞外道?第一他們沒有一個能依戒依法的師,第二雖有師,師又不教,或沒有法給他,有的師說:我這兒不講法也沒有法,那他只能到別的地方去求法了。修行必須要師父領進門,然後自己用功。你想等師父修好了,讓一點給你,師修是師的,你修是你的,有句老話,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沒得,哪能轉到你的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