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莫重於尊師。」尊師重教,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教師節永恆不變的主題。「三尺講臺系國運,一生秉燭鑄民魂。」長期以來,廣大教師傳授新知、立德樹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為國家和民族立心鑄魂,用智慧和汗水展現奉獻之美、奮進之美和向善之美。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根本在教師。優質教育,既是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的基石,更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標。當前,我國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時期,各行各業都應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了解和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群眾有更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學校教育作為聯繫和服務群眾最緊密、最直接的行業之一,是人民群眾嚮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息息相關。近年來,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秉持奉獻堅守、不忘初心的職業夢想,牢記立德樹身、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發揚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的優良作風,忠實履行好為人師表的重要職責,贏得了社會廣泛讚譽和崇高敬意,夯實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基礎。
「民之所望,政之所為。」教育質量是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具有時代意義的新課題。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強調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完全契合了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的新主旨。在此理念指引下,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需要靠學校教育的「小課堂」,更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課堂」。尤其是在對標「十四五」發展和高質量轉型目標,亟待從「尊師重教」多方發力,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優質、均衡、科學、和諧發展。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尊師之意、重教之心,體現在禮讚教師、謳歌教育上,更需付諸行動中。社會各個層面都要崇智尚學,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為廣大教師一如繼往地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各級各部門更要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高度,關心教師、支持教育,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讓人羨慕的職業」,從而進一步激發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承擔起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
「師者,人之模範也。」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必須要自覺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與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與學術規範相統一,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以真情、真心、真誠教育影響學生,春風化雨、潤人心田,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引路人和築夢人。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讓我們在合力全速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真正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藍圖不斷從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