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人,快來人!有個孕婦把孩子生在醫院門口了。」3月24日上午,一位路人急匆匆跑進陽曲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向值班的護士和醫生求助。隨後,在婦產科主任陳豔陽的帶領下,產科醫生、護士、助產士等10餘人,有人拿產包,有人推救護床,迅速奔向了現場。
經過醫護人員的及時救治,產婦和孩子目前情況良好,還在住院中。26日上午,記者來到了陽曲縣人民醫院3樓婦產科,見到了當時參加救治的陳豔陽主任及其他醫護人員,還有被救治產婦及其家人。產婦家人再三表示,非常感謝醫護人員的及時救治。
10餘名醫護人員緊急出動這兩天,不少陽曲人的朋友圈裡,都在轉發一條微信,內容是一位產婦把孩子生在了醫院門口,婦產科的10餘名醫護人員第一時間進行了救治。「給婦產科主任陳豔陽主任點讚。」「為陽曲縣醫療集團打call。」「白衣天使,棒棒的!」很多網友給醫護人員點讚。
3月26日10時20分,記者來到陽曲縣人民醫院3樓婦產科。值班護士說,陳豔陽主任剛剛上了一臺手術,得等她下手術再說。過了半小時,陳主任從手術室出來。
24日上午發生的事,她仍記憶猶新。當日上午8時20分許,正好是交接班時間,大家基本都在崗。這時,一名女子急匆匆奔上了3樓,嘴裡大聲喊著,「快來人,快來人,有個孕婦生了……」聽清楚情況後,陳豔陽立刻安排大家拿產包、推床,急匆匆下了樓,向醫院門口跑去。
醫院門口西側30多米遠處,產婦蹲在地上,孩子在地上躺著,地上有大攤血跡,圍觀群眾很多。產婦的丈夫在一旁手足無措,神情慌亂。
陳豔陽從事婦產科工作已經38年了,經驗豐富,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情況,但是把孩子生在醫院門口的,確實少見。她立刻給孩子、產婦做了簡單的檢查和判斷,又讓幾位護士用醫療布把產婦和孩子圍起來,創造一個相對安全、安靜的環境,安撫產婦的不安情緒。給孩子斷臍後,陳豔陽先讓護士用被子把孩子抱進了醫院,之後又給產婦做檢查,「她當時出血有點兒多,所以要趕緊把她推進醫院再救治。」
此時,醫護人員分成了兩撥,一撥負責把孩子抱回醫院,另一撥幫著抬孕婦上床,安撫家屬等工作。醫院的後勤人員也及時打開了綠色通道,讓孕婦第一時間到了婦產科三樓進行救治。整個過程大約5分鐘。
請婦產科主任給孩子起小名把產婦送回病房後,值班醫生王雲美立刻做了進一步檢查。由於產婦出血過多,初步預測有500毫升,立刻進行了補血,也輸上了液。後來檢查發現,產婦的胎盤還在子宮內,醫護人員又把胎盤取出。之後,給孩子打了破傷風針和抗生素,又做了進一步的檢查,發現孩子沒有其他疾病。
「是個男孩,2950克,身高49cm。」當護士把孩子的情況說給產婦聽的時候,她高興地笑了。
這名產婦今年25歲,是第一胎,懷孕38周。據產婦的母親介紹,他們是附近新莊村的,在24日凌晨兩三點的時候,孕婦說肚子痛,天一亮,她的丈夫就張羅車往醫院趕。可是當車停在路邊,準備排隊進醫院時,孕婦就說疼得厲害,要下車。
「她感覺像要大便,但是沒想到就把孩子給生出來了。」家人說,他們當日在忙亂中照顧產婦,是一名路人幫忙跑上醫院3樓叫的醫生。
因為一樓是急診,所以急診醫生第一個到的現場,給產婦和孩子鋪上了一個被子,隨後婦產科醫護人員就來了。
「太感謝陳主任了,你們的醫生都很好,這兩天把我們照顧得也很好。」產婦的母親握著陳豔陽的手不撒開。
孩子出生兩天了,還沒有起名字,旁邊的父母親都說,讓陳豔陽主任給起個名字。「大名還是你們起吧,我給起個小名,就叫路寶,怎麼樣?」聽了陳豔陽起的小名,孕婦和愛人都說挺好,路上生了個寶貝。
還有一周退休,曾多次外出接生一旁的醫護人員悄悄告訴記者,陳豔陽主任還有一周就要正式退休了。
「是啊,今年55周歲,下周就退休了。」陳豔陽說,她能在退休前又幫著接生了一例在院外出生的患者,感到挺欣慰的。原來,因為在縣人民醫院工作,她曾經多次外出到村裡去接生。
去年3月,在大運路旁的一個民房裡,有個產婦就把孩子生在了炕上。陳豔陽帶著醫護人員去了以後,先是消毒、斷臍、輸液,後來又把母子倆帶回醫院,繼續治療。今年2月25日,凌晨3點多,醫院接到了120急救電話,說故縣村一名女子把孩子生在了廁所。陳豔陽主任帶著醫護人員去了以後,發現產婦在廁所,孩子生在了旁邊的地面上,丈夫不知道該咋辦。幸運的是,當時有一個省婦幼保健院的助產士在村裡,也趕來幫忙。當時的情況也是孕婦覺得要上廁所,結果就生了。「每年,我們都會外出接生3到5次。」陳豔陽說,還好都比較順利,母嬰平安。
但在院外生孩子其實挺危險,陳豔陽主任說,因為事發突然,準備得都很倉促,比如,對孕婦有無傳染病,有無進行孕檢,是不是貧血,會不會發生產後感染,以及孩子剛剛出生,會不會破傷風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儘管有一定風險,但我們為了保障母子平安,肯定是義無反顧,其他念頭都拋在了腦後。」陳豔陽說,她也非常欣慰,她們這個團隊遇到突發情況,能夠不慌亂、沉著冷靜,體現了醫護人員該有的素質,也體現了「醫者仁心」的信條。
陳豔陽說:「雖然我馬上就要退休了,不過,我相信她們今後一定能做得更好。」(山西晚報 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