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特殊時期為家長提供特別的家庭教育指導,全國婦聯推出了「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微信欄目,家長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微課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總507期)
近日,一所小學給孩子布置的「家庭作業」火了。
這份作業,不是練習題,也不是手抄報,而是一份「勞動作業」。
別看這份作業聽上去有些隨意,執行起來卻一點都不「簡單」:
學校會給家長一份勞動清單,清單上有一些掃地拖地、擦桌子、洗碗、收拾房間、洗襪子、幹農活等勞動項目。
孩子參與了哪些勞動,家長們就在對應位置下面打上勾,並且寫出勞動時長,最後由家長籤字,周一上交。-
對於這項「特殊家庭作業」,學校校長解釋說:「布置這個作業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
這項作業剛開始布置時,也有家長不理解學校的做法,認為孩子的身份是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沒有必要做這些瑣事,既耽誤時間又浪費孩子精力。
可當孩子做了幾次勞動作業後,家長們卻紛紛改變了想法。
他們發現,讓孩子幹家務不僅沒有耽誤學習,孩子寫作業的效率反而更高了,學習也更主動了。還能體會到家長的辛苦,和父母更親近。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
加強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中小學每周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勞動時間,小學1至2年級不少於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於3小時;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要明確生活中的勞動事項和時間,納入學生日常管理工作。
勞動教育對孩子有多重要?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現在的身份是學習,要以學習為重,日常瑣碎的家務活兒會耽誤孩子的學習,得不償失。
但其實,家務勞動對一個孩子成長有多個方面的積極影響:
孩子小時候,通過各種類型的家務活,可以鍛鍊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照顧自己,不事事依賴父母,自理能力提高、獨立性增強;
在獨立完成各種家務事的過程中,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會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提升自我價值感;
在家人需要幫忙的時候,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孩子能夠體會到父母的不易,懂得珍惜與感恩,學會付出愛,更有責任感;
學習做家務,正是培養孩子勤勉、腳踏實地、堅韌、細心、有條理等品質的好機會。
而這些好品質,慢慢就會體現在孩子的學習中,讓孩子在學習時也懂得腳踏實地、條理清晰和堅韌不拔,並一生受益。
日前,還有一位寶媽在朋友圈裡記錄了自己的經歷:
這位媽媽有個10歲的女兒,小小年紀就能幹極了:一個人放學回家、一個人去菜市場買菜、一個人麻溜做飯……
爸爸媽媽都是海寧市中醫院的醫生,上班忙、下班又晚,懂事的她就主動包攬了做飯這件事。
從洗菜、切菜、到做飯,不慌不忙,井井有條,感動得媽媽在朋友圈曬起貼心的女兒。
媽媽沒想到自己這一曬,獲得無數點讚,紛紛評論,還引發了熱議。
我們的孩子在勞動這堂課上其實一直很欠缺。
許多家長捨不得讓孩子花時間在家務上:「有這時間不如多讓孩子寫幾道數學題、背幾個英語單詞、上一節培訓課。」
還有一些家長寵孩子、心疼孩子,捨不得孩子吃家務這個「苦」:「孩子還小,用不著他做家務。」
像這位媽媽放手讓女兒做飯的行為,才引發了熱議。
那麼,「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用孩子幹」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去年,杭州採荷中學新生軍訓,初一新生們比賽繫鞋帶。
原以為,繫鞋帶對於10多歲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很簡單事。可誰知,竟然有三成學生不會系,甚至連將鞋帶穿進鞋上的小孔都做不到!
去年8月份,貴陽的一所學校在準備早餐時,給每個學生都搭配了一個雞蛋。
可回收餐盒時,老師卻發現,全班45個學生,居然剩了39個雞蛋。
老師覺得雞蛋就這樣扔掉實在太可惜了,於是就重新把雞蛋發給了學生們。
但雞蛋發到學生手裡後,情況卻並沒有老師想像中那麼順利。學生們依然沒有吃,原因竟然是很多學生連蛋殼都不會剝。
從小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力所能及地做家務,這是培養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是最根本的生活教育,讓孩子未來不管身處何時何地,都有能力過得溫暖舒適。
畢竟,我們可以幫孩子一時,卻無法照料他們一世,每個孩子都終將學會長大。
這裡有一張關於孩子什麼年齡適合做什麼家務的表格,可以供父母們參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勞動是我們一生當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不應該只有讀書、學習,具備好好生活的能力也至關重要。就從家務做起,從現在開始吧!
來源:首都教育
原標題:《「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總507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