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寧波士林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竹家居(具)產品。(馮瑄 劉玉鳳 攝) |
本報記者 馮瑄 劉玉鳳
龍頭企業———
可借鑑的發展「密碼」
從竹筷到竹盤再到竹餐桌、竹靠椅,竹香滿溢的展示室裡,每件竹製品都讓記者眼前一亮。
這間展示室,記錄著王劍勤與竹相伴25年的每個點滴。王劍勤的「竹子情結」也在這得到了充分釋放。
「竹家具是一個新風口,誰搶佔了先機,誰就能贏得竹產業大市場。」寧波士林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劍勤說,當前竹產業面臨的形勢與整個中國的經濟形勢一樣,處於落後產能過剩的膠著局面,而企業要做的就是「化危為機」。
「士林」是寧波竹加工產業的龍頭企業。在多數小微竹加工企業「苦不堪言」的當下,「士林」的發展卻是「一路高歌」:竹產品出口佔到全市的四分之一,佔奉化市的近九成。在與王劍勤約好採訪的那天中午,他正與國內一家知名餐飲企業洽談關於竹裝飾整體方案的合作事宜。
「抓住機遇的關鍵在於創新!」王劍勤告訴記者,固守竹製家居小件產品的市場,產值很難上去,而竹家具是「大塊頭」,附加值也相對更高。當然,研製開發的難度也更大。在展室裡,王劍勤指著其中一款竹靠椅告訴記者,19年前研發這款靠椅時,僅為了造出扶手椅圈的那根彎曲的軸,他就投入了50萬元的研發費用。
如今,憑藉多年積累的設計研發能力和製備技術,以及每年數百萬元的研發投入,「士林」每年推出的竹製新品有20多款。
深厚的創新能力,讓「士林」收穫了家居大鱷的「橄欖枝」。2011年,在進行了4年的深度磨合之後,「士林」正式與宜家家居牽手,成為宜家家居在全球範圍內的首家規模化竹家居(具)產品供應商。如今,宜家家居四成的竹製產品由「士林」供應。
「我們今年進入企業的第6個五年發展規劃,力爭年產值超過兩億元。」王劍勤表示,在整個竹加工產業產值以每年30%的速度下滑的大背景下,「士林」預計2020年企業的總產值增長兩倍。
在「網際網路+」的產業升級大潮中,「士林」已於去年籌建電商事業部,謀求線上線下「同步走」,進一步打開國內市場。「士林」的不斷發展壯大,帶動了當地的竹經濟。「一年7000萬元的竹材採購量一半來自本地,可以惠及3000多戶本地竹農。」王劍勤說。
智力平臺———
厚植「小巨人」生成土壤
相較而言,樹木生長周期長,竹子生長周期短很多,3年至5年即可砍伐,「以竹代木」已成為解決目前森林資源嚴重匱乏的最佳途徑。林業專家表示,只要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竹業資源可以說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巨大寶藏。
從產業趨勢來看,今後竹材使用量會大幅增加,竹製品前景十分廣闊。就拿安吉來說,全縣毛竹加工業紅紅火火,加工企業近2000家,當地的毛竹資源已遠遠不能滿足加工需求,只好向外地收購原料。
我市竹加工龍頭企業也憑藉各自的實力切分著潛力巨大的竹產業市場蛋糕,產品涉及竹工藝品、竹地板、竹模板、竹日用品、竹炭等。其中,寧波士林工藝品有限公司與世界500強企業宜家家居合作生產竹家居(具)產品;寧波興達炭業有限公司以「全竹開發」模式研製、生產活性炭、竹醋液等竹生化產品,附加值大為提升;寧波竹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竹纖維為原料生產生物塑料製品,與通用塑料相比價格翻了3倍至4倍。
「龍頭企業之所以成為龍頭,關鍵在於高端智力的支持。」一位業內人士說。據了解,在市科學學會服務站的「牽線」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齊生在「士林」「興達炭業」先後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以產學研合作的方式,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創新工藝。以「士林」為例,藉助院士工作站,企業攻克了竹子弧形無縫對接等難題。在高端智力的支持下,「士林」頻推新產品,年銷售額從2012年的7500多萬元提升到2015年的16500萬元,增長了1倍多;寧波興達炭業有限公司,在院士工作站支持下研製的乾餾釜竹炭生產線成為國內首創,單套裝置產能達到每年3000噸,較傳統設備提高了近15倍。另外,以新製備技術建成的三條竹醋液製備葉(液)面肥生產線年產能達5000噸,位列全國第一。
「院士團隊的技術攻關,為『興達炭業』延伸擴大竹產業鏈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從而使竹質活性炭、葉(液)面肥、竹板材規模化生產成為現實。」「興達炭業」董事長戴美祥告訴記者,公司立足竹林,響應、實踐我國「農業工業化」發展新思路,今年年底企業一期擴建項目形成產能後,公司將形成全產業鏈發展,可以生產出3個類別60餘種系列產品,年產值預計可以達到兩億元。據了解,「農業工業化」從選種、種植、收割、倉儲到加工、營銷,完全用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打通農業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市林業服務單位也發力搭建智力平臺,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寧波人才科技周」期間,籤約建立了兩家學會服務站———中國林學會寧波專家服務站和中國林學會寧波服務站。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奉化服務站也於不久前正式成立,專門對接服務竹加工企業。
規劃布局———
步步推進打造產業高地
對於目前步履艱難的寧波小微竹加工企業以及長久戴著「低小散」帽子的竹加工產業來說,今後幾年可謂關鍵時期。
「興科技,齊設施,強加工,促貿易,揚文化,健保障。」長年奔波在竹產業一線的市林業局高級工程師陸志敏,提煉出竹產業固本強身的「藥方」。
這幾天,陸志敏在奉化先後調研走訪了包括寧波金石井竹業有限公司在內的多家竹加工企業,了解企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瓶頸。
陸志敏認為,做大做強竹產業,首先要在竹子的新產品研發上下功夫,包括竹子的生物利用、竹材深度開發、竹炭活性炭的高值化利用、竹林機械化開發、林下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科技開發與產業化。要鼓勵科技人員與企業聯手開發新產品。
記者了解到,在新產品開發上,寧波的竹加工企業有「盼頭」。今年,市科協計劃聯合中國林學會舉辦中國科協區域和行業性學術服務交流活動,在寧波集中展示全國竹領域的科技成果,開展企業與項目的對接會,精準服務寧波竹產業。另外,「興達炭業」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寧波市竹炭環保產業鏈建設科技惠民示範項目」,力推以國家級項目帶動提升寧波竹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全產業鏈的形成。
「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竹加工企業,鼓勵與扶持各地有實力的企業進入工業園區生產,實行竹加工園區化。」陸志敏認為,寧波市竹產業園區應加快建設步伐,產業集聚發展,打造竹加工全產業鏈。同時,也要加大力度鼓勵龍頭企業建立原材料加工基地,既幫助農戶致富,又可以提高全竹利用率。
「興達炭業」就在規劃建設竹材基地。「興達炭業」總經理張偉嶽告訴記者,公司去年消耗竹材0.5萬噸,今年年底一期擴建項目完成後每年對竹材的需求量可以達到6.5萬噸,將大大緩解周邊竹農的銷售壓力。「避開了採購商、承運商等中間環節,竹農增收、企業增效,再加上公司的全竹開發模式,本地的竹林資源將得到高效利用,產業帶動效應將明顯增強!」
「健全保障體系也必不可少!」陸志敏建議市裡安排竹產業專項扶持政策,重點在竹林道路建設、竹業科技發展、竹農培訓、林下經濟發展、竹林機械化推廣應用、竹林FSC認證以及竹業融資等方面給予扶持,推動我市竹產業發展。另外,相關專家還提出組建寧波市竹產業聯盟,提高竹業組織化程度,「通過組建竹產業聯盟,將竹子生產者(竹農及合作組織)、加工企業、貿易服務、科研機構、推廣機構、竹業管理部門聯合起來,優勢互補、提高資源利用率。」
此外,陸志敏強調要深化竹產業的旅遊價值開發。「竹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竹子的文化內涵,可以在竹林集中種植區開展形式新穎的竹林景觀體驗、竹藝製作體驗以及竹炭生技體驗等活動。」陸志敏說。
據了解,橫街鎮大雷村的「浙東大竹海」就是個竹資源三產開發的典型案例,目前,該景點年接待遊客量已經超過5萬人次,以「竹海遊」導流形成的消費經濟成為竹農增收的重要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