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長的「假期」終於結束,熊孩子們可以開學了,家長們都長長地舒了口氣,再不開學,有些家長都要瘋了。
生活有時會「打你一巴掌,給你個甜棗」,但有時也會「先給你個甜棗,再打你一巴掌。」
當家長們都在為疫情控制住了,孩子們可以正常上學而高興時,一個比疫情更可怕的「東西」 --網貸,正在初、高中生、中專生、職業院校生中悄悄蔓延,不得不引起家長們注意。
2019年12月,山西晉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案犯張某傑,年僅19歲,因搶劫致一死兩傷,被判處死刑。
一個花季少年,何以走上一條不歸路?
罪魁禍首就是--網貸。
張某傑,小學起父母就外出打工,很少回家,他跟爺爺奶奶生活。
4年前,初中畢業後,上了一所職業技術學院就讀,「3+2制」,即上3 年中專,再上2年大專。
因周邊學習氛圍不濃,許多同學都沉迷網絡,他也很快迷上了網絡賭博。
因為他的資金來源就是父母給的生活費,沒錢後他就開始網絡貸款。為了填補生活費和賭博遊戲欠下的窟窿,他在幾個貸款平臺之間連環貸款。
2018年,張某傑的網絡貸款額度已達5萬元,他不敢告訴父母。為了償還欠債,他開始盜竊、搶劫。
2019年5月,在一次對同村人進行搶劫作案時,用刀對受害人一家三口瘋狂捅刺,其中一人被捅40餘刀,當場死亡,另外兩人重傷。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是否應該引起警覺與反思。
隨著科技的進步,數位化的發展,手機與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刀能殺人,亦能救人」一樣,網絡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一些人身敗名裂,甚至是家破人亡。
網貸,曾經在大學校園「橫行霸道、殺人越禍」,隨著這幾年大學校園加強防範,它也改變套路,升級換代,開始向防範意識更弱、更年輕的市場轉移。
不知何時開始,網貸在初、高中、職業院校學生中蔓延。在某個中專班40名學生中,有20名同學有過網貸經歷,每個月收到生活費,第一件事就是還貸。
除了一些非法網貸平臺,一些很知名的正規企業如騰訊、京東、阿里巴巴等均有網貸業務。
有些正規網貸業務限制年齡,不允許未成年人網貸,但有些人不擇手段,想盡各種辦法,甚至借用、盜用成年人身份證,以達到貸款的目的。
尤其是一些中專、職業院校住宿的學生,剛剛脫離家庭的束縛,手裡可以支配一定數額的生活費,面對各種誘惑,很難把控。
對於一些學生喜歡的名牌衣服、鞋、手機、遊戲裝備等,一次性負擔不起,各大網貸平臺就適時推出各種分期貸,以解學生「燃眉之急」。
最初,學生貸款後,每月從生活費中省出一部分,還可以應付。慢慢的,隨著誘惑越來越大,貸款越來越多,就會變成連環貸。
本身還款能力就不強,承壓能力弱,心智不成熟,青春期衝動,如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就會不擇手段,去騙、去偷、去搶,最後使自己走上不歸路。
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陷入網貸泥潭,許多家長要追究學校、老師的責任,怪學校監管不嚴,老師督促不力。
老師們也是叫苦不迭,認為學生在手機上隨時下載個貸款相關軟體,就能貸款,真的是防不勝防,只有某些學生出現異常,才能了解一二。
相比於大學生的「校園貸」,一些初、高中、職業院校的網絡貸款更應引起重視。
因其正處於青春期,心智尚不成熟,對於網絡上和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很難辨別好壞,容易衝動,不計後果。
對於因網貸引起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應單純的追究某一方的責任,而應多方配合,加強監管。
一、首先是父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有些父母總認為,出去打工,多掙點錢,為孩子好,其不知,你們的缺失,就是給孩子埋下了禍根。
很多犯罪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因為父母離異或不在身邊,由爺爺、奶奶照看。
老人很難發現孩子的異常,尤其是對一些中專、技校等一些職業院校住宿學生,他們不經常回家,回家就是要錢。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平時要多留意孩子的異常舉動。指導孩子有正確的人生觀,消費觀,不大手大腳,不虛榮攀比。
二、學校要加大監管力度。
增強學生嚴防網絡詐騙的意識,並且要把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列入日程。
老師要定期排查,平時要多與學生談心,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時刻留意住宿孩子的吃、穿、住、行有沒有異常變化。
三、加強網絡平臺的監管,禁止不正當的套路貸。
各網絡平臺切實負起責任,嚴格限制貸款年齡,不允許未成年人貸款,嚴格身份驗證,並且嚴厲禁止網貸廣告泛濫現象。
要多方協調合作,共同防止網貸對未成年人造成的侵襲。
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家家孩子手裡的零花錢也越來越多,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正常的消費觀,不能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是買、買、買,要有所節制。
讓孩子區分想要與需要。只買需要的,不買想要的,學會取捨,合理消費。
《窮爸爸富爸爸》中有句話:「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會有其他人代你教,其他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
我是讀霸天下,熱愛讀書,喜歡文字,分享正能量,持續更文中,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