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神經解剖來了一次更深一層的接觸。對於臂叢,從來都是記了忘,忘了記,真是「它虐你千百遍,你還得待它如初戀」。但是後來,再也不記了,只要知道怎麼畫出來,然後就想起來了。
這篇小文很短,說的是一種方法,供大家參考。對於腦容量及其發達,內存開掛的人,可以忽略~
這裡要注意方向,第二個Y的方向和另外兩個的方向是相反的。
到這裡,臂叢的外側束、內側束和後束就出來了。
到這裡,幾個重要的臂叢神經就呱呱墜地啦~
臂叢還有其他很多分支,此處沒有一一包含。考試的時候,臂叢鎖骨上分支和臂叢鎖骨下分支損傷表現也是一個考點。不過先抓主要矛盾,有餘力的一個都不能落下,包括走行。
TIPS:
➤ 1. 一些其他的規律比如名字裡帶有「內側」的神經都是從內側束髮出的,帶有「外側」的神經都是從外側束髮出的。
➤ 2. 內側束的幾個神經纖維起源就是C8-T1。
➤ 3. 腋神經(C5-C6)和肌皮神經(C5-C7)纖維起源和上圖對應的脊神經節段不完全一致。但我總覺得記特殊比一個一個背要輕鬆很多。
另外建議想再加深理解的各位,拿著神經解剖和肌肉圖譜再對照著看一下,腦補一下神經走行。想簡簡單單練就絕世武功是不現實滴~
別拍我,說:「不是說好不用記的嗎?!」。世上沒有那麼輕鬆的事情,不費點腦電,怎麼能像愛因斯坦一樣點亮燈泡呢~
相關閱讀
三叉神經痛
記憶口訣:觸發點、扳機點,卡馬西林是首選。
一、臨床表現
典型表現:觸發點、板機點、痛性抽搐(只要題目裡出現這個三個詞就是三叉神經痛) 伸舌向患側偏
二、診斷和鑑別診斷
1、診斷: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扳機點,以及神經系統無陽性體徵,診斷不難。
2、鑑別診斷: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的感覺運動障礙(表現為角膜反射遲鈍),還合併其他腦神經麻痺(表現為患側咬肌無力,張口下頜向患側偏斜),就是繼發性三叉神經痛。
三、治療
藥物治療:首選卡馬西平(癲癇也用它),它的副作用是過敏性皮炎;
射頻熱凝術:老年人首選。破壞三叉神經的痛覺纖維,不損害觸覺纖維。
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
一、病因
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又稱吉蘭-巴雷(Guillain-Barre)症候群(格林-巴利症候群)。是迅速進展而大多可恢復的運動性神經病,主要病變是周圍神經廣泛的炎症性節段性脫髓鞘(神經末稍、神經節及腦神經),部分病例伴有運段軸索變性。
二、臨床表現:
軟癱
1、運動障礙:四肢對稱性無力,癱瘓為弛緩性。運動障礙比感覺障礙重(可以和小兒麻痺症鑑別)
2、感覺障礙:手套感襪子感
3、腦神經損害:腓腸肌壓痛
4、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蛋白高,細胞正常)這是特徵性表現
三、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記憶口訣:
四肢對稱性無力+手套感襪子感+腓腸肌壓痛=格林-巴利症候群
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蛋白高,細胞正常)=格林-巴利症候群
2、鑑別診斷:
(1)急性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無感覺障礙,腦脊液蛋白細胞都增多。
(2)周期性麻痺:無感覺障礙,血鉀低,腦脊液正常。
四、治療原則
1.用不用激素有爭議
2.最主要是:血漿交換
3.免疫球蛋白靜脈滴注
4.呼吸肌麻痺:是本病最嚴重的併發症,需及早氣氣管內插管,上呼吸機。
脊髓病變
一、脊髓壓迫症
常見病因:最常見的病因是轉移瘤。
1、脊柱病變:如外傷,椎間盤突出和腫瘤等。
2、硬脊膜病:
3、脊髓和神經根的病變:常見的是腫瘤,以轉移瘤多見。
二、臨床表現
急性脊髓壓迫症多表現為脊髓橫貫性損害、常伴有脊髓休克。
刺激期:神經根痛(背後疼痛)
脊髓部分受壓期:脊髓半切(Brown-Seguard)症候群(對淺同深)
脊髓癱瘓期:全橫貫性損害(壓迫部位以下所有感覺都沒有了)
三、診斷與鑑別診斷
脊髓壓迫症橫向定位鑑別要點
髓外
髓內
肌肉、感覺障礙順序
多自遠端開始向心發展,常有脊髓半橫斷表現(脊髓半切症候群)
多自壓迫水平向遠端發展,可有感覺分離
脊髓碘劑造影
阻塞面光滑呈杯口狀
脊髓呈梭形膨大
MRI
髓外腫塊,脊髓移位
脊髓呈梭形膨大
記憶口訣:杯口半切外移位,梭形膨大內分離
二、急性脊髓炎
一、病因: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種後誘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病毒感染:多數患者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發熱、腹瀉等病毒感染症狀,
2、疫苗接種:有疫苗接種史。
二、臨床表現:軟癱+尿儲留=急性脊髓炎
1、運動障礙:出現脊髓休克(脊髓休克就是脊髓橫貫性損害)。
2、感覺障礙:病變以下所有感覺減退或消失,痛溫覺消失明顯。
三、輔助檢查
腦脊液檢查基本正常,以淋巴細胞為主。
四、診斷及鑑別診斷
1、確診:腦脊液常規、生化
2、鑑別診斷:格林巴利綜合症
相同點:都是軟癱
不同點:是否尿儲留
(註:題目中出現軟癱並提到尿儲留就是指急性脊髓炎)
五、治療:
1、治療目的:減輕脊髓損害、防治併發症及促進功能恢復。
2、藥物治療:糖皮質激素;
腦血管疾病
1、腦血管疾病最常見的病因是腦動脈粥樣硬化,其次是高血壓伴動脈病變。
2、分急性和慢性兩種:
(1)急性最多見: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要麼堵了要麼漏);
(2)慢性腦血管病發病隱襲、逐漸進展,如血管性痴呆。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一、概念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局灶性腦缺血導致突發短暫的腦組織缺血發作持續數分鐘,通常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不留後遺症,可以反覆發作(特徵性表現)
二、臨床表現:大腦供血靠頸內動脈和椎基底動脈
頸內動脈系統TIA:運動癱(運動性失語)和感覺癱(一過性黑矇)
椎基底動脈系統TIA:眩暈、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共濟失調。
三、診斷與鑑別診斷
鑑別:
局限性癲癇:腦電圖有異常;
Meniere病:發作性的眩暈伴聽力障礙。
四、治療:
TIA提示要發生腦梗,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發展為永久性腦缺血。
預防性藥物治療:
①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首選阿斯匹林50mg/d。
②抗凝藥物:肝素、華法林。
腦血栓和腦栓塞共同構成腦梗死
腦血栓形成
一、常見病因
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且常伴有高血壓(導致血管狹窄閉塞)。
最危險因素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二、臨床表現
大腦中動脈閉塞:大腦中動脈的血液供應內囊
主幹閉塞:對側三偏,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失語;
深穿支閉塞:對側偏癱,無感覺障礙、無偏盲,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失語。
大腦後動脈閉塞:
丘腦症候群: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偏身麻木)
椎基底動脈閉塞:
(1)基底動脈或雙側椎動脈閉塞:眩暈、嘔吐、四肢癱、共濟失調,昏迷和高熱等;
(2)小腦後下或雙側椎動脈閉塞:也稱延髓背外側(Wallenberg歪了脖)症候群,是腦幹梗死最常見的類型。
臨床表現:前庭共濟交火球
前庭:眩暈、嘔吐;
共濟:同側共濟失調;
交:交叉性感覺障礙
火:霍納症候群:孔小球陷同垂無汗(壓迫頸交感神經)
球:球麻痺:吞咽困難、聲音嘶啞;
(3)腦橋基底部梗死:閉鎖症候群:只能眼動其它部位都不能動
顱內感染
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
1、首發症狀是癲癇,病情發展快,容易發生腦水腫。
2、輔助檢查:
(1)腦脊液壓力增高,蛋白輕度增高。白細胞增多(50~500)×106/L,其中以淋巴細胞為主。
(2)腦脊液中單純皰疹病毒IgM抗體每2周以上測定一次,2次以上其抗體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有診斷意義。
3、治療:首選阿昔洛韋
顱內腫瘤
一、顱內腫瘤的分類
最常見的顱內腫瘤是神經上皮性腫瘤,其中神經膠質細胞瘤最常見,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0%--50%
二、一般表現
1.顱內壓增高症狀:顱內腫瘤都會出現
2.定位症狀
(1)額葉腫瘤: 人格改變、記憶力減退
(2)顳葉腫瘤: 精神運動性癲癇發作
(3)枕葉腫瘤: 視野改變
三、診斷:首選CT
四、治療:手術切掉
顱內壓增高症
一、病因
1、顱內壓正常值:
成人:70~200mmH2O(4.5~15mmHg);
兒童:50~100mmH2O
2、顱內壓增高3大原因:
(1)顱內正常的內容物增加:如腦體積增加、腦脊液增加、腦血容量增加
(2)顱內佔位性病變:如腦內腫瘤
(3)顱內容積減少:狹顱症、顱底凹陷。
二、臨床表現:
1、顱內壓增高三大臨床表現: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
2、顱內壓增高還可出現庫欣三聯徵(「兩高一慢」):血壓高、脈壓增大、呼吸深慢。三、診斷和一般處理
1、診斷:
(1)首選CT
(2)X線片可以看到骨縫分離
(3)腰穿(LP)
三、禁忌症:(考點)
1.穿刺部位感染;2.出血性疾病;3.顱內腫瘤,尤其是後顱窩腫瘤;4.可導致腦疝者;5.休克;6.視盤水腫。
除了以上禁忌症,其它的都可以腰穿
2、處理:
(1)降低顱內壓:首選20%甘露醇,一般持續7-10天(不能長時間用,容易導致腎衰)
(2)速尿
(3)腎上腺皮質激素
(4)降溫治療:復溫時應先逐步撤除冰袋,待體溫恢復1-2天後再停降溫藥(注意,不能馬上停藥)
(5)腦脊液分流術:腦室外引流、腦室-腹腔分流目前最為常用。引流瓶的高度應該在穿刺部位以上15cm處。
心理生理障礙
一、進食障礙
1.神經性厭食:病人自己有意地嚴格限制進食、使體重下降至明顯低於正常標準或嚴重的營養不良,此時仍恐懼發胖或拒絕正常進食。
特點:看到什麼都噁心,體重減輕;
2.神經性貪食症:反覆發作性地、不可控制的暴食,但又擔心以胖,繼之採用自我誘吐等方面以減輕體重。
特點:看到什麼吃什麼,吃了就後悔,吃完誘吐,體重基本不變;
二、睡眠障礙
1.失眠症:如抑鬱症表現為早醒,躁狂症表現為睡眠減少、不困
2.夜驚:發生於夜間睡眠的前半段(非快眼動睡眠階段) 表現為突然發生的極度恐懼或驚恐表現,如驚叫哭喊,醒來後不能回憶前夜發生的事;
特點:非快眼不回憶
3.夢魘:發生於快眼動睡眠階段,症狀和夜驚差不多,區別就是事後可以回憶起前夜發生的事。
特點:快眼能回憶
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
一、物質依賴的概念
是指有強制性的渴求。追求與不斷使用某種藥物,以取得特定的心理效應。
1、精神依賴(心理依賴):用藥後產生愉快滿足或欣快感,心理上驅使使用者連續用藥的欲望,如吸毒。
2、軀體依賴:戒斷症候群的出現:身體自殘;
3、耐藥性的概念
以原來劑量使用則達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必須不斷增加使用劑量方能獲得所需的效果
4、戒斷狀態的共同表現
想像一下那些吸毒的人,沒錢吸毒後的表現,如震顫,流涕、失眠等
二、藥物依賴的治療原則
藥物依賴主要是用脫毒(替代)治療:
美沙酮,症狀消失後不能立即停藥,應遞減治療。
三、酒精所致精神障礙
(一)急性酒中毒臨床表現
1、單純性醉酒:額葉皮質脫抑制:表現為話多、衝動、好鬥。
2、病理性醉酒:飲用少量酒就出現精神障礙的現象。(二)慢性酒中毒的臨床表現
戒酒症候群:發生於停酒或突然減少酒用量的6~28小時內。
震顫性譫妄:戒酒綜合症最嚴重的表現,停酒後48-96小時出現意識障礙。
震顫性譫妄治療首選:安定(四大作用:抗焦慮,鎮靜、催眠、抗驚厥)
震顫性譫為了控制精神症狀首選:氟哌啶醇。
(三)酒依賴治療原則
首選安定
(四)記憶及智力障礙及治療
震顫譫妄在斷酒後48小時後出現,72-96小時達極期
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
一、概念
就是腦以外的軀體疾病引起中樞系統紊亂而產生的精神障礙。
二、共同特點
軀體疾病與精神障礙的平行關係:軀體疾病越重精神障礙就越重(如肝性腦病越重,精神症狀越重)
軀體疾病與精神障礙的先後關係:先有軀體疾病後出現精神障礙(如肝性腦病是先有肝病,後有腦病)
精神疾病不會發生在軀體疾病的恢復期
三、治療原則
治療原發病;對症治療精神症狀
糖尿病最常見的精神症狀:抑鬱
甲亢和甲減常見的精神症狀
1、Graves病(腹瀉):高代謝症狀群基礎上的精神症狀。甲亢是亢進的,所以出現的精神症狀是陽性症狀,如躁狂症候群,易激惹。
2、甲減(便秘):低代謝症狀群基礎上的精神症狀。表現的精神症狀都是抑制的、陰性的。
偏頭痛
偏頭痛是一組常見的頭痛類型,為發作性神經-血管功能障礙
(一)臨床表現
一、普通性偏頭痛:最常見的類型,沒有前驅症狀。
二、典型偏頭痛
(1)前驅症狀:在先兆發生數小時至一日前,患者感到頭部不適、嗜睡、煩躁、抑鬱或小便減少。
(2)先兆期:常先有視覺先兆(典型偏頭痛最常見的表現):視野缺損、閃光、暗點、亮點等,持續10~40分鐘。
(3)頭痛期:出現搏動性頭痛,常伴噁心、嘔吐。
(二)診斷要點
試用麥角胺鎮痛有效
(三)治療方法
(1)發作時頭痛不是很強烈者:吲哚美辛(消炎痛)
(2)發作時頭痛很強烈者:麥角胺
(3)對麥角胺無效者:舒馬普坦(英明格)
(4)預防治療:普萘洛爾(心得安)、硝苯地平、苯噻啶、丙戊酸鈉
記憶口訣:我心本已平靜
我(丙戊酸鈉)心(心得安)本(苯噻啶)已平(硝苯地平)靜
神經內科常用藥禁忌總結
神經科臨床十大「警世恆言」
我看過最好的神經系統查體記憶策略
神經科常見疾病的診斷公式,絕對受用!
三叉神經痛,除了卡馬西平還有這6種藥物可以選擇
看完記得分享哦
服務醫生,期待支持!《HAOYISHENG》為旗下超 100萬讀者誠邀廣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讓更多醫生受益,歡迎廣大醫師投稿:980151516@qq.com,另如有版權爭議或頻道建議與需要均可在頻道後臺留言或直接加小編QQ(980151516)或者微信溝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