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上半年,我隨考察團再次來到寶島臺灣,這次我們參訪的學校是臺中市道禾實驗教育學校。在此之前,我曾耳聞過道禾,知道這是一所實驗學校,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領域進行了大量根植於孩子生活的實踐和努力。
01
是現代書院,也是耕讀村落
當我來到位於臺中市的道禾實驗教育學校時,我被眼前的景象給震驚了。茶園、菜園、水稻田、戲臺等錯落在林間,它不太像學校,更像是一個現代書院式的人文生態耕讀村落。一身布衣中裝,笑容純真溫暖的曾國俊是這所學校的創始人。當年,女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時,他因為想要給女兒帶去更適宜的教育而創辦了道禾實驗教育學校,隨著女兒的漸漸長大,道禾也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直辦到了書院。
如今,經過20年的努力,道禾實驗教育學校已經成為臺灣省致力於打造東方美學、華人文化、「最中國」教育課程為主的全教育機構。
02
竹林,「弓道」的開始
在參訪過程中,我們不止一次路過竹林。曾先生告訴大家,竹林的毛竹是老師帶著一年級孩子們種下的,這是道禾六藝課之一「弓道」的開始。
孩子們種下毛竹後會照顧、觀察、記錄這些毛竹的生長,等他們長到六年級時,大家會一起去採長了5年的熟竹做弓箭。
由此,弓道課正式開始。老師會按照中國傳統弓箭的製作方式和孩子們一起把竹剖成兩半,然後放置固定地方陰乾,經過一年四季溫度的交替,等到孩子上初一時,他們便可以拿起陰乾的竹子重新去削裁,體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感覺。
經過數月的雕琢,孩子們擁有了人生中第一把弓,這樣一把弓可以用數十年也不會皸裂。曾先生說,現代人做弓採用的是流水線,剖好的竹子烘乾後只要等一天,就可以做成一把弓,三個月之後就可以使用這把弓。
但這樣的弓開弓後彈性很快就會疲乏,弓也很容易裂掉。而孩子們用中國傳統的方式製作弓箭,實際上體會到的是這門技藝背後的中國文化: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千難一易,千易一難;從因處著手,有果可期;從果處著手,無果可期。
03
文化自信就是愛國情愫
道禾實驗教育學校的「最中國」教育通過山水課程、節氣課程、六藝課程等展開。
六藝課包括書道、水墨、劍道、弓道、武術、茶道、器樂(古琴、二胡、直笛、阮)、工坊課(金工、木工、染織、造紙、制書、陶藝)、身體美學等,它的學習特點是從整體到部分,先認識它的全部,然後在體驗與不斷犯錯中慢慢去消化它的細節。
我們行走在道禾,耳邊一直縈繞著中國古典樂器的樂聲,像一種指引,緩緩地讓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課程」。
曾先生說,自己的女兒從小便接受道禾的傳統文化教育,體驗了各種「中國課程」。
所以她到美國讀書時,行李裡帶了一套茶具、一套書法、一把劍、一把古琴,她因為這些帶有中國味道的器具在美國校園非常受歡迎。這所大學有一兩萬人,大提琴有幾百把,小提琴有幾百把,鋼琴有幾百臺,而古琴只有這位中國姑娘擁有的那一把,她為此覺得無比驕傲。
所以,她非常願意給外國的同學展示代表中國和中國人的技能,泡上一壺茶,寫幾個大字,彈一曲古琴。
曾先生覺得,透過學習茶道、學習古琴、學習書法,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這是世界上最獨特的三處空間的美學與藝術,而一旦碰觸到一個文化載體,就能讓人觸類旁通,比如從學古琴開始,他會碰觸到花藝、書法水墨這樣一些帶著生活美學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女兒如今的生活狀態,曾先生覺得,這就是文化自信,就是一種對本民族精神、文化、智慧的由衷認同。
【後記】
「求慢、求少、求難、求拙」,在各種場合,曾先生都會講述道禾精神。慢、少、難、拙,簡單的幾個字,道盡了中國文化智慧。我們常常在談愛國,但我們常常又忘記了,愛國其實就是從內在去認同自己的民族,去欣賞自己的文化,去實踐自己民族的智慧。這件事,曾先生帶著道禾做了20年,然後還會繼續做下去。
願一同並肩在教育一線的我們,因一種精神而欣喜,為同一場美好而堅持,讓我們在同樣的溫暖裡安頓內心。一起來:做一件讓教育更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