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新學說 張羽
口述丨中大外小校長助理 Sharon Lin
初見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以下簡稱「中大外小」),第一感受是樸實穩重的外觀,門口處多個來自廣東省、廣州市教育局的榮譽獎項,也訴說了多年來學校踏實辦學的經歷。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
新學說廣州訪校之行為您介紹「中西合璧教育」的實踐者——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
同時感謝中大外小綜合辦主任羅老師的訪校陪同講解以及校長助理Sharon Lin在PYP項目本土化方面的分享。
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建校於2009年,從辦校之初就定位國際化教育,雖然學校是在2016年4月正式提交IBPYP申請,並於同年9月成為PYP候選學校,但其實,PYP項目卻是中大外小誕生之初的首選課程。
根據Sharon的介紹,中大外小的PYP項目嘗試大約持續了兩年時間,受大環境的影響和限制,IB國際課程在當時接受度有限,加上IB官方對學校要求,中大外小於2011年轉向IPC課程的實踐,IPC的主題探究式學習在超學科、任務式等方面與PYP課程有一定相似度,經過了5年的實踐探索以及中大黃埔教育集團總校長崔建社的鼓勵,中大外小決定重新申請PYP項目,更好地貫徹國際化的教育理念。
探究式課堂學習
教室一角的茶藝區,每個教師都設有類似的區域,但如何設計則由需要發揮老師的想像力,課堂之餘,也能讓孩子從小感受到飲茶文化。參訪當天,學生已經放假,而老師們還在準備下學期的課程材料。
雖然中大外小的中國元素處處可見,但林校長認為「國際課程的本土化並非是通過中國傳統元素來體現,也不是具體的課程設置、科目學習」,而是國際化教育理念在中國背景下的探索,其中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學校要關注學生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以此作為教學、課程設計的重要參考。落到實踐,則是課程整合。
學校走廊展示富有中國傳統元素的學生探究作品
從中大外小的實踐經驗,Sharon將國際課程本土化定義為「如何把國際課程更好的在中國實施」,原則上課程要能滿足教育局的需求和教學目標,在進行國際化教育的同時完成中國本土的教學大綱,因此,中大外小主要有兩方面嘗試:
將國家課程材料融入課程整合
中大外小的PYP課程採用中文作為授課語言,這一點在IB學校中較為少見。但Sharon坦言:「語言並不是最大的障礙,理念才是最大的障礙」。由於中國教育體系的限制,本土很少有相應的資源對這種跨學科、探究式的教學進行支持,涉及知識體系、教學方式等方面,學校只能從國外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這樣一來給大家造成了假象是,「用中文做PYP課程很難。」
因此,中大外小的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會參考多類國內教材,包括人教版、湘教版以及國內各教育出版社發行的教材等,提取其中的知識點、備課資料,將其融合到探究課程中。
校園隨處可見「普通話是校園語言」標識
增加考試評估
除了IB本身的過程性評估,中大外小的學生還會進行期中、期末的考試,兼備過程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兩種。
這種做法一是完整實施國家的義務教育,二是讓家長對孩子的階段性學習成果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
部分學生作品
PYP項目的實施者是教師,以學生角度出發進行課程就成為了教師最大的挑戰。正如Sharon所提及的,教師會獲得來自學校以及整個教育集團的支持,其中包含理念和實踐兩方面的培訓,如超學科課程的實施案例、學生評估體系以及通過分層教學達到差異化學習效果等方面,培訓對象包含領導層、行政崗以及各學科教師,同時教師也會參與校外的IB官方培訓,兩者相結合,達到中西合璧,更好的實踐本土化的國際教育。
而為了保證項目有效的實施,學校也會定期對教師進行評估,包含隨機聽課、參與學科組備課討論、教科研活動等等。
在探索中實踐,隨著國際學校的發展,如何做好中國的國際化教育或許會成為首要問題。和學校的外觀相同,這裡的老師也都有著踏實治學的態度,我們也期待中大外小更好地將「中西合璧」理念傳達到每位學生。
相關連結:
廣州訪校|廣州英國學校:將「規則」和「嚴謹」進行到底
廣州訪校丨哪家國際課程在中國掀起了第一次「國際熱潮」
廣州訪校|華師附外:織一部有中國旋律的國際教育圓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