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長媽媽,我家么兒膽子特別小,該怎麼辦呢」?經常我都會遇到這樣的家長來諮詢這樣的問題。
孩子膽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養方式,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6種:
1. 性格天生內向、靦腆、害羞、膽怯,與父母的性格影響有一定的關係。
2. 父母經常吵架,孩子沒有安全感,導致膽小。
3. 父母不恰當的處事方式,父母的「大驚小怪」,對於某一件事情過於緊張或焦慮,父母的不良情緒長期性的「傳染」給孩子,孩子恐懼,緊張,導致膽小。
4. 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嚇唬,孩子內心有陰影。
有的孩子好哭,媽媽就嚇唬他:「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孩子的情緒沒有宣洩,被壓抑,被恐嚇,導致膽小。
5.過度包辦、過度寵愛、過度擔心。
家長怕孩子受到傷害,擔心孩子出問題,限制孩子的行動:如孩子想自己端湯,怕孩子燙著就吵:「不要動,一會兒會燙著你的」,命令式或者祈使句用得特別多,孩子不僅被嚇著,還被剝奪體驗與鍛鍊的機會。
6.批評過頻的孩子。
有的家長因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又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孩子隨時被吵罵被批評,這樣的孩子見不到多少「陽光」,意志消沉,導致膽小。
孩子膽小、怯懦,做事「膽小如鼠」,將來走向社會很難適應,也很難成功。
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出人頭地,而膽小就不能很好地能展現自己,成功率也會低一些。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掉膽小?關鍵在於父母日常的引導。
幫助孩子克服膽小,家長可以這樣做:
1、多鼓勵孩子,信任孩子,切忌嚇唬孩子。
家長是孩子影響最深遠的人,日常只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就要多鼓勵,表揚孩子。
如果感覺自己孩子膽小,更要有耐心地多鼓勵和幫助孩子。爸爸媽媽要多信任孩子並尊重孩子,孩子成績沒考好,不要吵,不要打,不要罵,而是相信孩子會慢慢進步的。
2、家長不要過度「大驚小怪」,過度焦慮。
有的父母對待一件事情太過情緒化,遇到一點困難大呼小叫,「這可怎麼辦才好」?這種負面、緊張、恐懼的情緒會「傳染」給孩子的,孩子會認為連爸爸媽媽都這麼害怕,孩子就會更加膽小。
父母要淡定,給孩子力量;給孩子榜樣。
3、帶孩子多參加活動,多參加同伴社交活動,鍛鍊孩子膽量。
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上臺表演活動,增加孩子在大眾面前的展示,增強其自信心,帶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活動,鼓勵孩子主動表達、交流,培養孩子大膽社交,鼓勵克服膽怯。
日常在家多培養孩子朗誦詩歌,講故事,還可在家搭建小舞臺,提供孩子多鍛鍊多展示,培養自信心。
4、家庭氛圍和諧,孩子更有安全感。
父母要恩愛不要吵架,讓孩子感到父母都愛他。切記夫妻倆經常吵架鬧離婚,鬧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很大。
有的父母還經常逼問孩子:「如果爸爸媽媽離婚了,你跟爸爸?還是跟媽媽?」這樣的選擇題真的會讓孩子更膽小,他會覺得爸爸媽媽不要他了,會遺棄他,天天生活在焦慮擔心中,從而害怕導致膽小。所以夫妻、家庭要和諧,家要有溫度,這樣孩子才會感覺到安全。
父親要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再忙,哪怕每天20分鐘有效地陪伴孩子,孩子會更,會更自信!
孩子膽小、怯懦的現象,只要堅持引導,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隨著年齡增長,方法得當,孩子慢慢會變得自信大方起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祝願每一個寶貝健康、自信、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