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要喝8杯水」,這是很多人深信不疑的養生秘訣,畢竟水分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它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生理代謝過程,不吃飯能撐7天,可不喝水卻只能活3天,可見其地位之高。
那麼問題來了,這道理在成年人身上是沒錯,在寶寶身上呢?在新生兒身上呢?
還在喝奶的他們,吃飯=喝水,是否還需要額外補充水分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小編專門採訪了一位專家,發現了很多知識盲點。
新生兒多大可以開始餵水?
6個月之前的寶寶,是不需要家長額外餵水的,母乳或者奶粉中的水分,已經足夠滿足他們的生長發育所需。
水分作為一種壓縮能力極差的液態物質,進入人體之後,會佔據相當大的空間,而孩子的胃部本來就不大,水喝多了,奶自然就得少喝。
這就好比我們湯喝多了,飯不想吃一樣,沒有足夠的物質攝入,很容易造成營養不良。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寶寶的腸道、臟器能力發育還不完善,無法過濾掉多餘的水分,因此,一旦攝入大量水分,會在短時間被快速吸收,進而稀釋血液,對孩子造成肌體傷害。
家長明明是好心,結果卻害了寶寶,是不是腸子都要悔青了?
▼補充:
「最好別餵」與「絕對不能喝」是兩碼事兒,如果寶寶確實有需求,我們還是可以給他們餵水的。
比如發燒,身體急需大量水分供給,家長就得給寶寶額外水分;外界環境極其乾燥,光呼吸就得消耗大量水分,我們也得餵水……
寶寶不能喝哪些水?
成人喝水百無忌來,可孩子不一樣,他們有很多東西不能喝。
1、礦泉水
礦泉水在設計之初,就沒有站在寶寶的角度考慮過,它完全是針對成年個體設計的,裡面的成分對於嬰兒來講,總量全部超標,他們的腎臟根本無力承擔。
曾經就發生過因為家長長期給寶寶餵礦泉水,最後尿血的案例,令人嘆息。父母花這麼大代價想讓寶寶過上富裕生活,沒想到卻是將其一點點推向深淵。
2、蜂蜜水
寶寶如果沒到1歲,千萬別讓他們喝蜂蜜水,因為蜂蜜水中糖分含量極高,遠超寶寶耐受極限。
很多孩子在嬰兒時期,都會對蜂蜜中的某種成分過敏,而過敏原摻雜在水中,發作起來緩慢而持久,更難對付。
3、飲料
市面上所有的含糖飲料,包括而不限於碳酸型、果汁型、運動型等等,寶寶全都不能喝。
一方面是成分問題,類似於咖啡因、激素等物質,不利於神經系統發育;另一方面是糖分容易造成孩子齲齒。
4、反覆沸騰的開水
儘管無數專家從成分角度分析過,隔夜水或者反覆沸騰的開水在成分上並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不過小心駛得萬年船,對大人無害,不代表對寶寶無害。
要知道,孩子正處於快速發育期,細胞分裂、分化次數極多,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一個疏漏,滿盤皆輸。
問題真到來時,可不跟你談什麼概率、理論,那都是廢話。
5、鹽水
「生理鹽水=鹽+水」,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認知誤區,當孩子出現腹瀉問題時,父母不願意去醫院,而是聽從老人的話,自己在家想辦法解決。
現實是,醫院使用的生理鹽水都是經過專業人員配置的,裡面電解質成分複雜,而且比例也有明文規定,不是說隨便拿個白開水加點食鹽就ok了。
家長自己配置的鹽水,鹽含量大多嚴重超標,孩子喝下去之後,不但不能緩解不適,反而會因為滲透壓問題而大量失水,最後加重病情。
除此之外,飯前飯後半小時也別給寶寶餵水,什麼水都不要喂,那會干擾孩子進食、消化。
睡前也別餵水,否則半夜要尿尿,既讓父母不安生,也讓寶寶睡不踏實。
最好的餵水方式就是在白天間斷性喂,而且首選溫白開。
寶寶喝水的安全範圍是多少?
世衛組織認為,6-12個月的寶寶,每天額外補充20-175毫升的水分即可,具體要根據當事人的飲食情況調整,而1歲以上的寶寶,量就比較大了,要額外補充600-1000毫升。
遇到天乾物燥、流汗多、生病、運動過量等情況,可以酌情增加餵水次數。
之所以定喝水限額,不是矯情,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個詞「水中毒」。
它學名「稀釋性低鈉血症」,顧名思義,就是由於水分短時間內大量湧入血液,造成血鈉含量不足,輕則電解質失調,引發器官水腫,重則使當事人休克,危及生命。
嬰兒身體的自我協調能力差,器官耐受性不夠,因此更加容易出現問題。
什麼時候喝?喝多少?家長都得自己把好關。
寶寶不願意喝水,家長該如何是好?
很多寶寶都不願意喝白開水,畢竟那個沒味道,不好喝,讓家長頭疼不已,對此,在這給大家一些小建議:
在孩子喝水的容器上下功夫,比如買可愛的、顏色鮮豔的、漂亮的容器,寶寶看到喜歡的東西,愛屋及烏,也會對喝水產生興趣。
多陪孩子玩耍,出汗多,對水分的需求自然變大,不用家長教,孩子自己就嚷嚷著要喝水了。
用次數彌補量的不足,反正嬰兒每天所需量也不多,少食多餐,爭取將總數湊滿。
每次孩子喝水之後,家長都要想辦法表揚,哪怕他們聽不懂,至少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善意。
總而言之,喝水就像是吃飯、睡覺一樣,別看它是小事兒,家長要真的做不好,出了紕漏,由其引發其它問題,那可就不是簡單一句「不小心」或者「沒注意」就能解決的了。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細心呵護,唯有面面俱到,才能確保不出問題,希望每一位寶寶都能快快樂樂長大!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