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風波+實名制,虛擬運營商何去何從?

2020-12-25 網易財經

(原標題:詐騙風波+實名制,虛擬運營商何去何從?)

原標題:詐騙風波未平 實名制緊逼,虛擬運營商何去何從?

新華社北京9月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許晉豫 高健鈞 姚兵)在國家強力推行電話實名制認證的背景下,淘寶日前發布新規:「手機號碼/套餐/增值業務」暫停準入,淘寶網賣家禁售境內運營商(含境內虛擬運營商)的上網資費卡或資費套餐及SIM卡。而天貓平臺中相關產品以及境外運營商的國際卡和國際上網資費卡,仍可正常銷售,新規於7日起正式生效。

電信詐騙風波未平,實名制緊逼讓因電信詐騙而聲名受損的虛擬運營商前路未卜,僅發展了2年的虛擬運營商該何去何從?專家認為,虛擬運營商還需要精耕細作、完善服務,或通過「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尋求發展。

「鯰魚效應」未顯現,市場格局難撼動

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電信建設,2012年6月工信部發布《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2013年5月,工信部發布《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並於同年12月為第一批11家民營企業發放虛擬運營商試點牌照,目前,共有41家企業先後獲此牌照。

引入虛擬運營商的目的是發揮其「鯰魚效應」,通過走差異化道路打破三大運營商的壟斷,促進公平競爭,實施意見也明確支持民間資本開展增值電信業務。而經過2年的發展,三大基礎運營商的「三足鼎立」局面仍未改變。

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手機用戶達到13.06億,其中虛擬運營商用戶2030萬,約佔總量的1.5%。

一些專家認為,虛擬運營商預期作用未發揮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本身市場空間小、客戶源少;虛擬運營商只看重眼前利潤,投入不夠;服務內容仍然不盡如人意等等。記者在網上搜索到虛擬運營商幾乎都是主打低資費,「0月租」「無漫遊」成為促銷噱頭,增值業務的優勢並不明顯,而隨著三大基礎運營商的提速降費,虛擬運營商的價格優勢正被日漸削弱。

「國外虛擬運營商是在十幾年前基礎運營商市場服務不足的大背景下出現的。由於起步早,又填補了市場的巨大空白,所以發展十分迅速,」中國通信業專家項立剛說,然而在國內,三大運營商在市場上深耕多年,給虛擬運營商留下的市場空間本身就很小。

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表示,由於是首次在電信行業引入民營企業,一些虛擬運營商從業經驗不足,在信息安全和差異化服務方面還不完善。但它們也非一無是處,如虛擬運營商從一開始就執行手機流量不清零等,倒逼三大基礎運營商提速降費。

詐騙風波未平,實名制又緊逼

近期,徐玉玉被騙案將移動運營商推到了風口浪尖,虛擬運營商一夜之間成為「過街老鼠」。工信部更是在回應該案件時指出:「不排除個別基層電信企業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罔顧社會責任。」

虛擬運營商為何成為電信詐騙的高發區?項立剛說:「由於市場小,很多虛擬運營商捨不得投入,仍然依靠經營語音、流量及發送廣告等作為主要盈利點,並沒有提升服務。加上技術開發程度低,導致實名制遲遲無法實現,為電信詐騙提供了便利。如此以往惡性循環。」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底,工信部已組織電信企業對14萬餘個涉及通訊信息詐騙等犯罪的電話號碼進行了快速關停。在這14萬個被關停的電話號碼中,來自虛擬運營商的號碼就有60202個,佔其總用戶比例的0.3%,而來自三大電信基礎運營商的號碼僅佔其用戶比例的0.0085%。

工信部今年5月份要求各基礎電信運營商在2016年12月31日之前,電話實名登記率達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現實名登記。對此,各地已相繼出臺政策,如北京市規定10月1日前對不實名登記的電信用戶停服,寧夏目前已關停54萬非實名登記手機號,自治區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管理處處長柳旭林說,寧夏將於12月1日前將未實名登記的手機號進行註銷。

與基礎運營商相比,電話實名制對虛擬運營商帶來的衝擊要大得多。淘寶網7日起暫停準入「手機號碼/套餐/增值業務」便是最直觀的體現。記者發現,目前淘寶網已看不到電話卡銷售的商鋪,在京東、一淘等網站則依然可以銷售,但需要進行繁瑣的網上身份驗證。

鄒學勇說:「從5月份開始,虛擬運營商便根據實名制調整策略。」作為虛擬運營商的迪信通通信公司總經理趙楓和蝸牛移動工作人員王浩傑等人均表示,除了官網外,公司目前沒有網上銷售業務。

項立剛認為,由於實體店投入過大,網絡是大部分虛擬運營商的主要銷售渠道,淘寶更新禁售商品規範,這會對虛擬運營商的經營帶來巨大影響。

虛擬運營商何去何從,專家建議應理性看待

在深陷電信詐騙漩渦、實名制緊逼的情況下,虛擬運營商的發展前景難言樂觀。不少業內專家直言,拿牌照的虛擬運營商實際上是冒著很大的風險,但如此結局,也跟一些虛擬運營商自身有很大關係。甚至有些運營商拿牌照的目的就不純粹,不是為了踏踏實實做電信服務增值業務,而是為了融資等其他目的。

項立剛預測,90%以上的虛擬運營商可能會倒閉,能夠生存下來的也未必會繼續在國內市場發展,可能會利用電信運營牌照開拓海外市場。「一些虛擬運營商已經開始付諸實踐,例如4月份斥資2億美元收購奈及利亞電信運營商的分享通信集團,就是另闢蹊徑,擴展海外市場。」

鄒學勇則認為,電信詐騙、實名制的推行對虛擬運營商會產生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是可控的。由於虛擬運營商作為一個新鮮事物,它的發展必然會經歷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鄒學勇說:「我國雖然現在有41家虛擬運營商,但它們的實力參差不齊,最大的運營商用戶有600多萬,而小的則只有幾萬,實力弱的運營商因為投入少、服務跟不上慢慢就會被淘汰,而當前的形勢則加速了這一進程。」

(原標題:詐騙風波+實名制,虛擬運營商何去何從?)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電信虛擬運營商養卡內幕:用戶信息被用來開多張卡
    (播放短片)解說:從今天開始,淘寶網將各大運營商「手機號碼、套餐、增值業務」,列入其最新發布的《禁售商品管理規範》,全面禁售此類產品。作為手機卡類產品,特別是虛擬運營商電話卡銷售的主要來源之一,淘寶網此次規則調整,被看做是應對監管層對於強化實名制越來越高的要求。除此之外,不斷出現的「大學生遭遇電信詐騙」事件,也讓手機實名制的推進,顯得更為迫切。
  • 國內最大虛擬運營商蝸牛移動或赴港IPO 主營「安全漏洞」爭議猶在
    極富爭議的通信業務蝸牛移動的通信業務在虛擬運營商行業內規模領先,據稱,通信業務也是此次赴港上市的主體業務,但長期困擾虛擬運營商的「安全漏洞」仍未徹底堵死,致使圍繞虛擬運營商的爭議仍未能消除。據了解,蝸牛通信主要經營虛擬運營商業務。
  • 蝸牛移動非實名卡很容易買到虛商實名制仍藏暗道:身份證是真的,
    每經記者 蔣佩芳 王晶 每經編輯 吳 悅電話用戶實名制是電信企業的硬任務。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近的調查顯示,部分虛擬運營商在落實實名制方面還是存在漏洞,記者在網上很容易就買到了非自己實名的「蝸牛免卡」,其操作手法就是蝸牛移動的經銷商利用別人的身份證實名認證,然後賣給其他人。
  • 疫情期間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逆勢」反彈,手機卡實名制咋失靈了?
    從切斷源頭能有效遏制犯罪的角度看,司法機關對開販手機卡犯罪嚴厲打擊,無疑是打準了電信網絡詐騙背後「黑灰產業」的「七寸」。眾所周知,電信詐騙犯罪要實施成功,電話卡、銀行卡、身份證照片等都是必備物品。而打電話正是電信詐騙犯罪的第一步,手機卡的成功辦理更是關鍵環節。嚴格落實手機卡實名制,就能增加實施詐騙活動的風險和難度。
  • 「170號段實名制」再調查 少數商家加價就可不實名
    工信部決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將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由試點期轉為正式商用,也就是170號段的虛擬運營商的正式牌照在「五一」之後開啟正式申請。這一消息的發布,對於國內40多家虛擬運營商而言,猶如打響了起跑發令槍。從2014年試點以來,170號段的實名制及其背後的電信詐騙問題,就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 任實名制再嚴 濟南不實名仍能買到170號段手機卡
    項立剛分析,在我國實行實名制之前,購買手機卡是不需要任何認證的,這種情況存在了六七年的時間,也就造成了有大量的非實名制老用戶的存量,這屬於歷史遺留問題。2013年《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工作方案》正式出臺後,電話實名制才開始全面普及實施。   業內人士介紹,運營商進行實名制治理和監管時,也需要付出較大的成本和精力,因此一開始態度並不積極。
  • 分享通信因垃圾信息擾民屢被約談:分銷渠道實名制難落實 負債經營...
    2013年12月獲得全國虛擬運營商牌照,2014年3月旗下170號碼正式商用。集團為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70餘家企業提供行業應用產品、移動通信服務以及移動網際網路解決方案。2016年8月,工信部公布了對虛擬運營商實名制落實情況的抽查暗訪報告,墊底的是分享通信,其實名登記信息合規率為僅為91.30%。因在新入網用戶及在網用戶登記信息合規抽測中均被發現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工信部要求相關基礎電信企業繼續暫停向分享通信核配移動轉售碼號資源。
  • 騙徐玉玉的171號屬遠特通信,曾有2萬多個號涉詐騙被關停
    8月25日,遠特通信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詐騙山東女孩徐玉玉學費的171手機號確屬該公司,且有完整的實名登記信息。據遠特通信主頁顯示,公司於2014年獲得工信部頒發的虛擬運營商牌照,開始開展虛擬轉售業務。
  • 又一位大學生遭電信詐騙離世!到底是誰出賣了我們的信息?
    但現實中,實名制落實不力、運營商態度曖昧、相關監管措施不力,170/171號段垃圾、詐騙簡訊猖獗。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仍有不少虛擬運營商為開拓市場,在貫徹執行政策實名制時存在違規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為騷擾信息、垃圾信息、詐騙信息泛濫提供了土壤。
  • 手機用戶步入實名制 還有哪些「漏」需要補?
    >>手機實名「劍指」通訊網絡詐騙事實上,早在2013年9月1日起,工信部就要求運營商對新入網電話用戶全面實施實名登記制度。今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印發《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工作方案》,要求自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國範圍聯合開展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重拳整治「黑卡」。
  • 又一位大學生遭電信詐騙心臟驟停離世!誰出賣了我的信息?
    在這個「黑鏈條」中,既有供給人員,也有促成交易的中間商,電信詐騙分子則通常混跡於買方中;各環節自成一體,互不見面交易,加大了警方偵破電信詐騙案件的難度。記者在網上很容易查到叫賣個人信息的「服務」,尤其在一些聊天工具中,一些「賣家」明目張胆招攬顧客。記者發現,小玉接到的詐騙電話為「171」開頭的號碼。
  • 又一大學生疑遭電信詐騙後離世,誰出賣了他們的信息?
    但現實中,實名制落實不力、運營商態度曖昧、相關監管措施不力,170/171號段垃圾、詐騙簡訊猖獗。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仍有不少虛擬運營商為開拓市場,在貫徹執行政策實名制時存在違規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為騷擾信息、垃圾信息、詐騙信息泛濫提供了土壤。
  • 虛擬運營商的卡跟營業廳的卡有什麼區別?
    虛擬運營商用戶網絡體驗和基礎運營商是一致的。虛擬運營商,它的網絡服務質量,也取決於合作的運營商。比如中國聯通合作的虛擬運營商,他們的網絡信號也是來自中國聯通的基站的,聯通的虛擬運營商用戶,他們的網絡信號和聯通自己的用戶是一樣的。
  • 手機實名制監管要打準「七寸」
    從切斷源頭能有效遏制犯罪的角度看,司法機關對開販手機卡犯罪嚴厲打擊,無疑是打準了電信網絡詐騙背後「黑灰產業」的「七寸」。   眾所周知,電信詐騙犯罪要實施成功,電話卡、銀行卡、身份證照片等都是必備物品。而打電話正是電信詐騙犯罪的第一步,手機卡的成功辦理更是關鍵環節。嚴格落實手機卡實名制,就能增加實施詐騙活動的風險和難度。
  • 手握大量手機卡 電信詐騙分子怎樣躲過了實名制?
    新華社深圳8月2日電 題:手握成百上千張手機卡、銀行卡,電信網絡詐騙分子怎樣躲過了「兩卡」實名制?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周科、王曉丹  100元收購的身份證、電話卡、銀行卡和U盾組成的「四件套」,通過快遞「內鬼」以2000元倒賣給全國乃至境外的詐騙團夥,用於收取、轉移和洗白贓款,逃避公安機關對資金鍊的追查。
  • 垃圾簡訊、黑灰產惹禍 被APP屏蔽 虛擬運營商如何求生
    然而,隨著近年「提速降費」政策的逐步落實,三大運營商大幅下降資費、優化服務,以往虛擬運營商賴以生存的「殺手鐧」逐漸無用武之地。虛擬運營商們不僅沒成為「鯰魚」,反而成了騷擾電話、電信詐騙等用戶投訴的重災區並飽受詬病。與此同時,由於商業模式單一、盈利難等因素,虛擬運營商們開始呈現整體性的潰敗局面。
  • 販賣實名制電話卡牟利,嫌疑人被湞江警方刑拘
    據調查,朱某(男,30歲)是一家運營商的代理商,有時運營商搞銷售活動,開設實名制電話卡送米、油等禮品,部分客戶缺乏自我信息保護意識,為了可以拿禮品,便在朱某經營的店鋪開設電話卡後,只拿走了禮品,而將實名制開設的電話卡留給了朱某,故朱某店鋪內就存放了不少客戶遺留的實名制電話卡。
  • 蝸牛移動落實實名制:5月17日起 非實名每例自罰10萬
    網易科技訊 5月9日消息,工信部近日發文要求解決移動通信轉售企業(虛擬運營商)實名制、垃圾簡訊以及騷擾電話、通訊信息詐騙等問題。對此,蝸牛移動向網易科技表示,將推行三個堅持和三個加強的「3+3」舉措,落實實名制。
  • 運營商顯示聯通 虛擬運營商SIM卡試用
    按照時間表顯示,虛擬運營商的170號碼應該就在本月陸續對外發售了。目前微博用戶@運營商爆料已經拿到了來自優友的虛擬運營商SIM卡,經過簡單體驗發現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事情。
  • 非法販賣實名制電話卡百張獲利八千,韶關一代理商被抓
    3月31日,湞江刑偵大隊根據線索,在轄區抓獲一名涉嫌販賣實名制電話卡的犯罪嫌疑人,現場繳獲實名制未出售的電話卡共計60餘張。據調查,朱某(男,30歲)是一家運營商的代理商。他供認,有時運營商搞銷售活動,開設實名制電話卡送米、油等禮品,部分客戶缺乏自我信息保護意識,為了可以拿禮品,便在朱某經營的店鋪開設電話卡後,只拿走了禮品,而將實名制開設的電話卡留給了朱某,故朱某店鋪內就存放了不少客戶遺留的實名制電話卡。 據朱某供述,今年2月份中旬,其在一個微信群裡看到有人高價收購電話卡,其因急需錢用,便聯繫此人出售了100餘張電話卡,獲利8000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