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韶山。攝氏37度。豔陽高照,遊人如織。
由湖南日報組織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青年毛澤東之路紀行」大型聯合採訪活動第一站從這裡開始。
我們踏入韶山這塊紅色熱土,在高速公路出口、韶山景區,不時可以看到懸掛著「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的橫幅。
中午11時20分,採訪團來到主席銅像廣場給主席敬獻了花圈。
我們一邊聽專家解說,一邊參觀主席故居。行走在毛主席曾經走過的紅土地上,我們的思緒飛越到103年前,仿佛看到一位躊躇滿志,胸懷天下的熱血青年,他,就是青年毛澤東。
84歲的蘇小波,曾任韶山市委宣傳部部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他給我們講起了少年毛澤東的故事。
蘇老說,少年毛澤東自學能力很強。啟蒙先生鄒春培一次對毛澤東的母親說,「石三伢子讀書很特別,竟不要我『點書』,我也難不倒他。」原來,少年毛澤東學會了查《康熙字典》,通過字典早把那些書學會了。因此,同學們給毛澤東取了個外號——「省先生」,即毛澤東讀書省了先生「點」。蘇老還給我們講了少年毛澤東勤奮思考、勤勞勇敢、富有抗爭精神的故事。在蘇小波老人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形象生動,真實可愛的少年毛澤東形象。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是毛澤東去「東山」前,留給父親的一首詩。1910年初秋的一天,毛澤東挑著簡單的行李,懷著從未有過的激動心情離開了家鄉,離開了養育他17年的韶山沖,心中豪情萬丈。臨行前,他揮筆改寫了日本人的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本裡。就這樣,毛澤東踏上了「東山」之路,也踏上了實現志向之路。
蘇小波說,青年毛澤東改寫這首詩,是其心態志向的真實流露。從中,人們已經看到了一個胸懷不凡志向,聰慧、倔強、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頑強毅力的毛澤東,正邁向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有志者事竟成。因為毛澤東從小懷揣救國救民的夢想,心繫貧苦大眾,這位從韶山沖裡走出來的農民的兒子,改變了佔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20世紀下半葉整個世界的格局。
蘇小波和毛主席見過一次面,握過一次手,合過兩次影。談起那次見面,蘇老記憶猶新。他說,1959年6月26日,一大早他就來到故居去等主席,沒想到主席先到他父母墳上去了。等他上完墳回來,故居路上兩邊都站滿了鄉親們。主席一一握手,隨後還和大家一起合影。蘇老對主席的調查研究之風印象最深,他清楚地記得主席當時在松山座談時對鄉親們說,「今天我來了,有什麼問題儘管說出來,我要聽實話。」
「聽實話」!這就是一代偉人的心胸,「聽實話」!這才是共產黨人的風格!
從層巒疊嶂的韶山沖到舉世矚目的天安門廣場,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偉人一生的足跡。至今年9月9日,毛澤東已經離開我們37年了。令人欣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雄才大略和偉大之處愈加清晰並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深刻認識。毛澤東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進程,而且還改變了一代人的思想。其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核心思想,正在影響許許多多的中國人。
一位始終不忘人民,不忘群眾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的。
今年是毛主席誕辰120周年,韶山旅遊格外「火爆」。僅2月10日,大年初一那天,全國各地就有6萬多遊客冒著寒風冷雨先後來到韶山毛澤東廣場,站在毛澤東同志銅像前,給毛主席拜年。
韶山的神聖,不僅因為它的歷史遠可追虞舜,近代出了個毛澤東,更因為它總是能夠催生追求變革和新生的人類精神,激勵人們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