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一家長發帖求助,建議禁止使用師生群 記者調查:超七成家長「不支持」

2020-07-31 寧波晚報

暑假剛開始,老母親們就為娃們用不用電子產品傷透了腦筋。

不讓看手機?作業打卡、網課學習,娃們用電子產品的理由,一個比一個義正言辭,難以拒絕;讓看手機?又擔心孩子趁機玩遊戲,聊天,做與學習無關的娛樂活動。更要命的是,當老母親提醒甚至強行收回時,母慈子孝的親子關係,瞬間滑向崩潰的邊緣……

讓不讓娃用手機,在老母親這裡絕不是「YES or No」的問題,而是千轉百回的糾結。

這不,7月初,一位「極度絕望的初中學生家長」在民生e點通上發帖求助,建議學校及老師停止使用師生QQ群,停止使用電子產品。

「絕望家長」發帖求助

建議禁止使用師生QQ群

「我是一名初中學生家長,由於今年疫情期間上網課的需要,我家孩子接觸到智慧型手機,造成玩遊戲成癮、成績下降,現在一旦收繳他的手機,或關閉家裡無線網絡,他都要說極端的話威脅,甚至要與我拼命!」

7月8日,一名自稱「極度絕望的初中學生家長」發帖求助,稱「學校老師組建了班級老師和學生的QQ群,老師的作業在群裡發布,學生在群裡上傳作業,這樣就給學生有了擁有智慧型手機的理由,我以前多次求助於學校老師,建議老師在家長QQ群裡發送信息、解散學生群、禁止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結果老師不同意!就這樣,很多學生玩遊戲上癮,就連吃飯、睡覺、上廁所的時間都在玩遊戲,對身體健康和學習帶來極大的影響。」

這名初中生家長建議市教育局責令老師禁止使用學生群,所有信息通過家長群聯繫;責令老師要求所有的中小學生嚴禁使用智慧型手機等等。

省教育廳下發通知

限制中小學幼兒園電子產品使用

帖子發出後,受到關注。不少網友留言,有舉手贊成「禁止」的,有留言「不支持」的。

寧波市教育局給出的回覆很明確,指出「省教育廳近日已印發《關於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進一步增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的通知》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通知提到:要限制中小學幼兒園電子產品使用。中小學教學以線下教學為主,小學階段停止線上教學和線上作業。中小學不得以APP等形式布置作業,線下教學中也要儘量控制電子產品使用,重申使用電子產品教學時間不得超過總教學時間的30%。幼兒園教學與活動不使用電子產品。中小學生不得擅自攜帶電子產品進校。如發現相關情況或有任何建議,可以與所在區縣市教育行政部門聯繫。」

記者注意到,「通知」對電子產品使用的態度是「限制」,並針對幼兒園、中小學校教學過程中電子產品使用程度及方法,做了規定。但是,「限制」並不等於「禁止」。暑假期間,孩子們在家學習,老母親們還要因為「手機」繼續與娃纏鬥。

小調查

近三成家長支持「禁止使用師生群」

一半老師「支持禁用」理由是「防沉迷」

像這位「絕望的家長」一樣,擔心孩子過度使用手機而憂慮重重的老母親並不在少數。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說到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家長們有很多話要說。

「中小學生就是要禁止用手機,大人有時都控制不住玩手機,更不用說孩子。」

「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害怕在手機上看到不好的東西。」

「孩子沒有自控能力,打遊戲沉迷,視力下降,影響學習,哪個家長不心急的啊……」

這位「絕望的家長」帖子發出後,不少人跟帖表示「贊同」。就此,記者也就「使用線上師生交流群」做了個調查。記者回收有效問卷850份,參與調查的人員中,有96.12%的受訪人員是孩子家長,3.41%的受訪者是老師。

受訪家長中,對於「禁止中小學老師使用師生群」的態度調查中,29.62%的學生家長表示支持,70.38%的學生家長不支持,差距明顯。持「支持」態度的受訪家長中,支持理由佔據前三位的依次為:使用電子產品,視力下降(88.02%);給孩子接觸智慧型手機的機會,有可能沉迷遊戲(77.69%);分散學生注意力(61.98%),也有家長認為打卡任務頻繁(38.02%)和因是否使用手機,造成親子關係緊張(36.36%)。

而「不支持」的理由佔據前三位的依次是,便於師生溝通交流、擴展知識、督促學習(95.13%);作業批改情況可及時反饋給學生(73.04%);拍照上傳、便於操作(64.17%),保證孩子每天的學習量以及同學互幫互助、提高學習效率等,也是家長「不支持」的理由。

受訪老師中,51.72%的老師支持「禁止中小學老師使用師生群」,48.28%的老師表態「不支持」,大概一半一半。支持理由中,老師把大多數的票投給了「防止學生沉溺電子設備」(93.33%),其次是作業質量不高(53.33%);也有老師認為增加了工作量以及打卡不及時。

「不支持」的老師給出的理由相對均衡,普遍認為師生群有助於提高效率、保持與學生的暢通聯繫,及時查漏補缺,為學生解惑答疑等等。

建議「家長群」布置作業打卡

記者收到近300條留言支招「怎麼辦」

除了調查態度,這次記者設計了「怎麼辦」的選擇題和主觀題,目的是給家長和老師支招。

在您認為暑假期間師生如何溝通的多選題中,學生家長和老師的選擇依次為「在家長群中布置作業,打卡上傳」(76.45%),打電話(25.87%),還有家長認為作業在開學後統一上交。

對「建立師生線上交流群」投贊成票的受訪者認為,建立師生群仍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比如家長要加強管控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長,布置作業的形式應該多元化,儘量減少打卡次數。

在主觀題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給出了建議,記者收到了將近三百條留言。

「對於小學年段的孩子,確實不提倡建立師生群。初中以上的孩子,還是可以建立的,但是家長可以給孩子規定一個時間段來使用手機溝通,家長和老師也可以協商一個時間段,專門用於師生溝通。暑假是個特殊的時間段,高年段的學生還是要以自覺為主。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但作為低年段孩子的父母,還是覺得沒有必要建立師生群,家長群的溝通已經足夠。」

「打卡上傳應該由家長負責,這樣可以減少孩子接觸智慧型手機的機會」

「我認為這是家長極個別現象,不能以偏概全。資訊時代,藉助信息技術來進行師生交流,符合時代潮流,不能因為上述中的個別家長及孩子的反面案例就否定了信息技術的線上交流方式。作為家長,我支持這樣新的師生互動形式。」

……

支招

記者注意到,在「禁止使用師生線上交流群」的調查中,家長態度涇渭分明,但是在「如何使用電子產品」的建議中,不少家長表達了「理性」的思考,認為在網際網路、智能時代,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引導,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堵是堵不住的,疏堵結合」有家長留言稱。

還有的家長建議「師生群應該有使用規定,比如統一在某個時段,學生打卡上傳作業,交流時間做個規定,家長容易管控。」

關於這個問題,記者也採訪了部分老師和家長,聽聽他們怎麼說。

初二學生家長:每天固定時間使用手機一小時

「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我的態度很開放,可以用,但時間有限制。」初二學生家長張先生直言「自己是開明家長」。

張先生的兒子在江北讀初二,學習成績優秀。暑假期間,張先生並沒有禁止孩子使用手機,而是規定了每天固定時間段,讓孩子使用手機一小時。

「難道你不怕孩子沉迷遊戲,成績下滑嗎?」記者詢問。

「如果沒有手機,孩子就不會沉迷嗎?10多年前,沒有智慧型手機,但初中生依然會沉迷遊戲和娛樂,比如看武俠小說,踢足球,看電視等等……」張先生說,他不贊同把孩子自控能力差、學習習慣不好、親子關係緊張的「鍋」甩給手機,認為「禁止使用電子產品是一劑良藥,只要家校禁止了,學生的問題就解決了,成績就上來了。」

「用手機可以上網查資料,也可以聊天,還可以玩遊戲,我是不管他的,因為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對學習來說影響不大,對他來說是個放鬆。」張先生說。

小學生家長:自己娃有過沉迷經歷,非常理解發帖人的心情

「不要說小孩子,就是大人玩起遊戲來都控制不住。你不管,孩子就廢了。」王女士的女兒讀小學三年級。家裡人人一隻手機,還有平板、iPad。「不讓她接觸電子產品,可能伐?但你不去管她,那就是家長不負責任。」王女士說,孩子讀幼兒園大班時,因為一個人帶娃,做家務時常常把手機丟給娃,自己做事情。

「慢慢的,小孩子就沉迷了,視力下降不說,你把手機收回,她哭鬧,在地上撒潑,小小年紀還說要離家出走……」王女士說,為了把壞毛病改過來,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我發現孩子沉迷電子遊戲,是因為父母陪伴的少,或者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樂趣。後來我就要求只要娃在家,家人儘可能減少手機使用,我給她報了四個興趣班,畫畫、舞蹈、遊泳、小提琴,倒不是想把她培養成大家,而是讓她參與到小朋友,老師互動中,從這些活動中找到樂趣。」王女士說,因為自己娃有過沉迷的經歷,非常了解發帖家長的心情,但這個事情一定要及早幹預。

「一家人帶一隻手機,出去旅遊個兩三天,就是看風景、放空、遊戲,不玩手機多溝通,試試看。」王女士說。

初中班主任:建群之初約法三章,未收到家長投訴

「我有一個家長群,沒有學生,主要是平常布置作業啊,給家長發通知啊,打卡交作業啊,比較嚴肅。我還有個班級QQ群,裡面有學生,還有家長,還有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啊,比較自由。」奉化某中學班主任老師說,平時上課她在家長群布置作業,而師生QQ群,她很少發言,更多的是學生之間的互動。

「前兩天,學生在QQ群自發玩起了古詩詞默寫接龍,學生寫好拍照打卡上傳,下一個同學對上一個同學的默寫作業批改,孩子們玩得很開心。有時候錯別字,學生指出來的效果比老師指正的效果還好。」這位班主任說,她在建立班級QQ群之初就立下了規矩,第一個是尊重家長意願,第二個是建立群規。

「有家長不願意孩子自行使用手機上傳打卡交作業,家長可以私信我,由家長代孩子打卡交作業,如果家長太忙,可以延遲轉交,時間和形式可以靈活。另外,我們也建立群規,比如班級群主要是學習交流,師生互動,與此無關的不能出現在群裡,還有我們也對群裡發言的時間段和時長做了規定。」這位班主任說,她建立師生QQ群以來,沒有收到學生家長的投訴。

寧波市李惠利中學教師邵吉斌

建議這位發帖求助的家長和同學做加減法

每一個孩子都有向善的追求,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抵擋住所有的誘惑。所謂「癮」,往往起於外因,卻源於內心。改變班級布置作業的途徑,改變不了孩子的內在思想和動力,也改變不了孩子早晚要面對的信息社會和網絡世界。建議這位家長和同學做加減法,加大孩子參與社會活動的力度,加大向孩子展示美好生活場景的力度,加大進入孩子內心的力度和孩子對話的力度,謀求家庭共識,逐漸減少負面情緒和行為的頻率,逐漸減少成癮的行為時間。「我祝願,這個孩子和他的家長,能認識到:我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一次痛苦的轉型期,更是一次孩子認識自我、認識責任,逐漸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的機遇。祝孩子們走向更美好的自己。」 邵吉斌說。記者 王冬曉 實習生 夏燁雯

相關焦點

  • 家長發帖稱老師先動手 信陽老師被家長毆打再調查
    據了解,該家長黃某甲系信陽市溮河區金牛物流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副主任。然而,當晚微博及朋友圈流傳的一篇帖子,用學生家長黃某甲的口氣表示,媒體報導及師生說法不實,自己感覺很委屈。那麼,真實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東方今報·猛獁新聞再次展開調查。家長朋友發聲:李老師先動手毆打黃某甲「請大家幫忙轉發,還原事實真相」。
  • 記者調查|家長很頭疼,家庭作業咋成了「家長作業」?
    「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家長和老師如何看待「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這種現象?在完成作業方面,家校如何形成高效的配合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如何來規範?近日,記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調查。
  • 記者調查 | 家長很頭疼,家庭作業咋成了「家長作業」?
    「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家長和老師如何看待「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這種現象?在完成作業方面,家校如何形成高效的配合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如何來規範?近日,記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調查。「學生作業變家長作業」的話題一直飽受關注。
  • 北京規定家長群內禁止發紅包、曬娃、點讚 網友:建議全國推廣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家長群最新資訊 > 正文 北京規定家長群內禁止發紅包、曬娃、點讚 網友:建議全國推廣
  • 家長上班午休代孩子寫作文?作業App變成新「負擔群」
    「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一文,引發社會熱議。一些地方出臺家長群管理規定,列出禁令;有的學校禁止老師建家長群……最近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家校互動改用App後,家長群的老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有的家校矛盾甚至比以前更嚴重了。
  • 家長發帖吐槽孩子作業太多 教育局回應將處理
    「孩子作業太多,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家長發帖吐槽,本報記者調查採訪,常州市教育局回應:將處理違規學校「學校作業太多了,眾多家長反映孩子被逼得在家補作業,凌晨才睡覺!」日前,常州某中學的家長在網上發帖稱,自己孩子所在的學校初三學生作業量非常大。
  • 報告:超七成城市家長讓孩子5歲前開始英語啟蒙
    報告:超七成城市家長讓孩子5歲前開始英語啟蒙 2018-11-29   報告:超七成中國城市家長讓孩子5歲前開始英語啟蒙  中新社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 馬海燕)29日在北京發布的《中國英語啟蒙市場用戶行為調查報告》顯示,76%的中國城市家長讓孩子5歲前就開始英語啟蒙,一直沒有學英語的孩子比例僅佔4%。
  • 甘肅某中學家長群,出現大量不雅圖片被其他家長投訴,警方介入調查
    ,現在學生都不記作業了,全靠家長監督,家長也累,孩子學不會獨立。還有一些老師在學校不布置作業,在群裡要求買一些輔導資料,為自己謀福利。近日,在甘肅天水市某中學的一個作業群,有心術不正的社會人員,盜取了QQ號之後,竟然在作業群裡發了很多不雅照片,內容不堪入目,對該群的孩子們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 七成受訪學生家長支持教育懲戒制度 最認可點名批評
    七成受訪學生家長支持教育懲戒制度 受訪家長最認可的教育懲戒方式是點名批評,最反感言語侮辱
  • 禁止讓家長改作業:教育部發布通知,「家長群」要解散了
    這些社交軟體也有群聊功能,不少老師為了溝通方便,專門設立「家長群」,一方面是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一方面是及時發布最新消息。然而,幾年下來很多人卻發現,家長群早已失去了實用性,反而成了「壓力群」。為能讓老師照顧孩子,不少家長在群裡巴結、奉承老師,還給其發紅包,引來了其他家長的不滿,卻又不好明說,生怕得罪了老師。
  • 記者調查:學步車到底好不好 醫生:並不建議使用
    原標題:記者調查:學步車到底好不好 醫生:並不建議使用  近日,東莞一名約10個月大的女嬰在使用學步車的時候,突然從半米多高的臺階上摔至水泥地面,導致頭部及雙肺受到嚴重損傷,成為一名植物人。  對於嬰兒學步車,許多家長認為省勁又能讓孩子快速學會走路。
  • 初中生自主調查壓歲錢收支:超5成學生交給家長
    初中生自主調查壓歲錢收支:超5成學生交給家長 2016-02-15 08:36:11  「孩子們自己設計了調查問卷題目,主要是紅包來源、金額數量、用於哪方面等問題。」原佳溪的媽媽王女士介紹,考慮紅包收取的時間性問題,孩子們商定調查從大年初三開始。調查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採用軟體在網上發布,並通過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傳播。此外,2月12日,孩子們還拿著自己印製的數百份調查問卷,分別到電影院門口、家屬院內發放,進行實地調查。最終統計顯示收回有效問卷256份。
  • 超七成家長:不能打手
    兩所小學的調查:超七成家長贊成懲戒,但不能打手學校懲戒權的弱化,或者說老師被迫放棄懲戒這種教育手段,家長的一些做法是主要原因。很多老師都採取「不懲戒學生」的方式,來規避風險,是無奈的自我保護。難道孩子犯了錯,家長不希望對其進行懲戒嗎?記者在杭城兩所公辦小學做了一個小調查,結果發現:73%的家長認為,老師在學校裡可以懲戒學生。
  • 找記者上壹點|超銀老師強迫讓學生上家教?校方:已調查 不存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尚青龍 學校新換了班主任和代課老師,家長會上公開要求孩子上「私教課」。日前,有家長網上投訴超銀中學廣饒路校區,青島超銀中學公開回應稱,學校在第一時間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組織調查,結果顯示並不存在這個情況。
  • 廣州家長建議兒童公園禁菸,你支持嗎?
    也有家長清楚二手菸危害,抽菸時特意避開了自己孩子,但其附近卻有其他小朋友玩耍……「二手菸的危害那麼大,兒童公園又主要是給小孩活動的,應該首先考慮小孩健康,全面禁菸。」多位家長建議兒童公園全面禁菸。也有部分吸菸的家長建議,可設立吸菸區。
  • 深圳家長:小學二年級暑假作業每天寫七小時,校方稱將調查核實
    近日,一位深圳市福田區福強小學二年級的家長向南都記者反映,稱發現孩子的暑假作業量不少,且有老師還要求家長自行給小朋友購買教輔進行學習,擔憂孩子因課業繁重而背負太大心理壓力。對此,深圳市福田區福強小學表示,作業壓力負擔屬於學生主觀感受,難以衡量多與少,同時教輔作業均為自行購買,屬於自願行為。校方還表示,很重視該家長反映的情況,希望其與學校進行溝通,同時將進行調查核實,如果情況屬實,將進行整改。
  • 慈谿一幼兒園家長發帖質疑 實習老師能獨立帶班?
    本報記者 鄒洪珊  慈谿坎墩實驗幼兒園,是當地的一所公立幼兒園,口碑不錯。  可最近,有自稱是該幼兒園學生家長的網友在論壇發帖,說發現幼兒園的老師換得太頻繁,最多的一個班級一個學期裡出現了五六張新面孔。  他去打聽,才發現這些老師都是新來的實習老師——就是還沒畢業、前來實習的學生。
  • 家長深受班級微信群困擾? 漯河一學校制定「公約」來約束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劉廣超 通訊員 陶小敏「本群禁止發布一切形式的商業推廣、廣告宣傳及未經核實的求助慈善信息;家長不得向老師發紅包;鼓勵尊重幼兒的隱私和自尊……」近兩日,漯河市民都在傳遞著一條「班級微信群公約」,不少人點讚呼籲更多學校推廣。
  • 分班名單剛公布,神秘微信群就來了!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入群家長速退
    「學校的分班名單剛剛張貼出來,旁邊就有人貼了名為『銀外七年級家長群』的二維碼,我們不知道這是什麼人貼的,會不會有違規甚至詐騙等違法行為,很是擔心。」該負責人表示,發現貼在分班名單旁的兩張紙後,學校第一時間將紙撕了下來,要求各班主任在公開的家長群裡通知家長不要相信類似的微信群,校方還在學校網站專門發了《聲明》,請加入的家長儘快退群,同時向警方報案,請公安機關調查處理。
  • 記者調查:杭州部分學校禁止學生用修正液
    原標題:記者調查:杭州部分學校禁止學生用修正液   今年央視的「3·15」晚會,孩子們常用的橡皮擦和修正液都被列入黑名單——質量不好的橡皮擦和修正液中含有有毒物質,會影響孩子們的健康。   修正液,1951年由美國人貝蒂·奈史密斯·格萊姆發明,白色不透明的液體,塗在紙上遮蓋錯字,幹掉後可在上面重新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