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很苦惱
「雖然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但批改作業不是老師的義務嗎,為何要強行讓家長來做?」
「家長文化水平、知識結構參差不齊,有些知識連家長自己都不清楚,要怎麼給孩子改作業呢?」
「每天回家就開始弄孩子作業,每天都氣得遭不住,但還是得硬著頭皮輔導,就怕孩子學習跟不上會自卑。」
業內人士來支招
要加強溝通,若出現疑似「家長作業」的情況,家長可及時向老師交流反饋,老師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要科學設計作業,著力培養學生必備品質、關鍵能力、創新精神,減少書面作業,適當增加實踐性、體驗性、參與性作業。
要標本兼治,教師重在作業設計、布置、指導與批改,家長重在陪伴、引導和督促,任何一方既都不能缺席,也不能越俎代庖。
四川在線記者 範芮菱 江芸涵 攝影報導
12月中旬,在教育部舉行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將從健全作業布置的機制、提升作業的質量、加強日常監管等3個方面落實好作業的管理工作。「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家長和老師如何看待「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這種現象?在完成作業方面,家校如何形成高效的配合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如何來規範?近日,記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調查。
調查
近五成受訪家長參與過
批改作業、製作小報等
「學生作業變家長作業」的話題一直備受關注。就在上月,江蘇一名家長退出家長群的舉動,更是將此話題推上風口浪尖。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
對此,成都市民王女士也感同身受。「女兒現在四年級,老師每周都會要求我們批改幾次數學作業。雖然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但批改作業不是老師的義務嗎,為何要強行讓家長來做?」王女士直言,「家長文化水平、知識結構參差不齊,有些知識連家長自己都不清楚,要怎麼給孩子改作業呢?」
更讓王女士疲憊的是時間、精力的問題,每天輔導完孩子做作業,已是差不多晚上10點。這一點,家長鄧女士深有同感。她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二年級,有的作業要求家長批改,有的要求家長籤字,「輔導完所有作業,通常需要兩個小時。」
近期,四川在線教育頻道進行了「對完成或批改孩子作業的現狀調查」,參與調查的家長網友有百餘人。
調查數據顯示,45.8%的受訪者遇到過老師要求自己批改作業、完成作業或布置需要代勞作業的情況,尤以小學生家長居多。這部分人群中,每周需完成或批改作業1至3次的家長比例達66.7%,4次以上的比例為16.67%。
不僅是批改書面作業,還有很多非學科類作業,家長也直接參與當中。此次網絡調查中,超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參與過錄製視頻、做手抄報、製作主題ppt、完成各種網絡學習平臺等相關任務。「說是讓孩子完成、家長配合,但事實上,家長要耗很多時間來搜資料、構思、輔助等,遠遠大於孩子的工作量。」家長鄧女士表示。
同時,還有家長表示,家長檢查修正後的作業呈現出的「滿分」,與孩子參加考試後的分值落差明顯。
家長
其實不想當「甩手掌柜」
希望分清督促和批改的界線
在採訪過程中,許多受訪家長表示,曾因孩子的各種作業而頭疼。「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現狀,成了家長教育孩子的難點和痛點。
許女士告訴記者,「我有幾個朋友的孩子都在上小學,每天回家就開始弄孩子作業,每天都氣得遭不住,但還是得硬著頭皮輔導,就怕孩子學習跟不上會自卑。」
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家長並不是想當「甩手掌柜」,推卸教育孩子的責任,而是希望老師能夠分清「督促作業」和「完成或批改作業」的界線。
在家長李先生看來,老師是否將作業交給家長批改,與家長需不需要監管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其實是兩個問題。「家長不用過度擔責,但也不能徹底甩手。家長可以督促孩子養成獨立、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但要靠家長去檢查對錯,不妥。」
也有受訪者表示,有時候並非老師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而是家長捨不得放手。「擔心孩子做不好或者想幫孩子掙表現,一邊抗議著一邊拿來做的家長大有人在。」
業內人士
批改作業是教師分內事
要不斷增強作業設計能力
雖然成為負擔的「家長作業」讓家長們頭疼,但是在本次網絡調查中,有超半數的受訪者也對「老師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這種行為表示理解,他們認為,出現這種行為的最主要原因是老師希望家長關注、參與孩子的學習問題。
成都市高新區益州小學老師朱琴音認為,批改作業是老師的分內之事。「老師批改作業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把握,更是對自己教學結果的了解,進而有針對性地補充教學。」但同時,她希望家長能多些理解。「小學有許多需要聽寫的字詞和背誦的課文,這樣的作業,如果家長不參與,那麼,布置的效果幾乎為零。」 這也是不少受訪老師的心聲。
「作業是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鞏固學習成果、提高學習質量所進行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省教科院教育監測評估研究所所長、省政府督學賴長春認為,參與學生作業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內容和共同目標,是教師掌握學情、改進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家長了解子女學習狀況的重要途徑,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席。
成都市鹽道街小學語文老師羅萍認為,建立良好的家校溝通機制也很重要。「若出現疑似『家長作業』的情況,家長能及時有效地向老師交流反饋,老師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那麼上述問題便能得到緩解。」此外,羅萍建議,老師應該抓好課堂上的時間,把最重要的練習放在課堂上完成,同時,高效利用課後時間,對學生進行充分輔導,不給家長增加負擔,形成家校協同育人的良好態勢。
記者了解到,鹽道街小學建立了各年級、各學科作業情況的統一監管機制,教導處會每月定期抽查老師對學生作業全批全改、二次批改的情況。同時,各年級、各學科備課組會統一探討和制定學生課堂練習量、家庭作業量,避免出現個別老師為追求成效而給學生增加練習量的情況,以及老師作業批改不過來讓家長批改的情況。
「要科學設計作業。」賴長春建議,教師要不斷增強作業設計能力,提高作業設計水平。著力學生必備品質、關鍵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設計多樣化、多元化的作業,減少書面作業,減輕書寫負擔,適當增加實踐性、體驗性、參與性作業。
教育部門
堅決貫徹落實減負30條
將強調「家長不得批改作業」
近期,江蘇、遼寧、浙江、海南、河北、廣東等多個省份的教育部門都出臺了相關文件,向「家長批改學生作業」說不。不少家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期盼教育部的要求能夠儘快在四川得到落實。
2018年,教育部等9部門印發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明確了30條減負舉措。其中,在「規範學校辦學行為」方面對於學生作業有兩條具體規定:一是嚴控書面作業總量,二是科學合理布置作業。「作業難度水平不得超過課標要求,教師不得布置重複性和懲罰性作業,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
「我省各級教育部門堅決貫徹落實教育部的減負30條。」四川省教育廳基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這一條,四川雖然沒有專門的政策文件涉及,但一直是中小學減負工作的重點之一。
12月21日,省政府第6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新時代深化改革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四川省教育廳基教處上述負責人介紹,這將進一步推進落實「家長不得批改作業」。
賴長春認為,解決「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需要標本兼治,從認識上、策略上、方法上形成教師盡責、家長盡心、學校指導的協同參與機制。「教師重在作業設計、布置、指導與批改,家長重在陪伴、引導和督促。任何一方既都不能缺席,放任不管;也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學生做作業。要共同培養學生對待作業的正確態度和高效完成作業的習慣與方法。」
賴長春建議,學校要善於利用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平臺,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定期對家長或其他監護人開展有關有效參與學生作業方法的培訓、諮詢和輔導。對參與學生作業確有困難的家庭,特別是殘疾、單親、留守、流動、貧困、重病、經歷重大變故以及其他有特殊情況的學生家庭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來源:四川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