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忌這個名字,生來就是要當明教教主的,因為「無忌」就是火之祭司和光明護法。下面,我來做文獻綜述和學術證明:
馬非百《秦集史》中曾經討論過「無忌」這個名字的來歷,認為周代曾流行以「無忌」為名(齊有姜無忌,楚有費無忌,晉有韓無忌,魏有魏無忌,秦始皇時有宋毋忌),可能是來自一種拜火教信仰。如《史記索隱》引《白澤圖》云:「火之精曰宋毋忌,蓋其人火仙也」。馬非百進一步認為,毋忌音近似於「安期生」,而安期生為灶神(《史記.封禪書》),又為火神「阿耆尼」(原始印歐語「火」)或其原型拜火教的Athr,兩者都是西方的火仙。
用今天的上古漢語擬音來看,「安期」為ʔɑn-gə,確實和「阿耆尼」的agni有相似之處,其詞源來自原始印歐語*egni-,意為火,即拉丁語ignis,英文ignition。但是「毋忌」卻與此不同,其擬音為ma-ɡɯs,即拜火教之祭司「瑪戈斯僧」,詞源為原始印歐語*magh-,意為幫助,古希臘語為mágos(μάγος,複數magoi),在希羅多德《歷史》中關于波斯帝國的記載裡屢次提到。這個「瑪戈斯僧」的話題扯起來可就太大了,連《聖經》裡的東方三聖王(又譯作三博士)其實原文也是magoi ,所以可能是三個拜火教僧侶,或佔星家魔法師(即後來英文mage, magic),這個腦洞可以無限開下去……
岑仲勉在《兩周文史論叢》裡繼續開展這一奇幻漂流,他認為楚人深受拜火教影響,其高官「莫敖」即為即拜火教祭司magos,後世則譯為「穆護」(這一護字頗能反映出其原意)。而《墨子》記載楚國南部有「炎人之國」,即為拜火教信仰之國,同理西域義渠國亦然(《墨子·節用下》:「楚之南,有炎人國者,其親戚死,朽其肉而棄之,然後埋其骨,乃成為孝子。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登遐」即古伊蘭文dagha,梵文dagdha,意為焚燒,與agni(火)亦同源詞。而秦國受到義渠的影響,自然也是有拜火教僧侶的,如宋毋忌是也。但後來秦始皇整合燕齊方士,追求長生,遂與拜火教勢力發生衝突,最後他選擇禁拜火教,拜火教從此在遠東衰微……
無獨有偶,2018年7月,在秦始皇陵周邊的墓葬中就發現了一男一女兩具屍骸,根據面部復原結果,酷似中亞人:
秦始皇陵博物院的工作人員認為,這兩具屍體的面部有大鼻子和橄欖形的眼睛,並非典型的漢族人,有中亞或歐洲血統,有人認為他們可能是秦始皇的皇子或妃嬪,也可能是大臣,最後卻被人用箭射死,死於非命,在男屍的頭骨中就發現了一枚青銅箭頭。
有些歷史發明家大驚小怪,說秦始皇陵是波斯人設計的,秦始皇是波斯人等等……這有點太誇張了,我覺得秦國長年稱霸西戎,和西域有交流實在是太正常了(這時匈奴還很弱小,無法封鎖西域,千百年來鹹陽向西的道路暢通無阻,自然也就不需要張騫來「鑿通西域」),所以受到拜火教的影響也是非常可能的,這次發現不過是馬非百、岑仲勉等人論文的側面證明而已,這兩人也許就是「無忌」(magos),也即火之祭司了。
好的,上面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扯了一大堆,究竟和張無忌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應該知道,張無忌的名字來自於謝遜的兒子謝無忌。謝遜是明教的四大護法,又被陽頂天遺命為代教主,他給自己兒子取名字絕對是有深意的。明教也即摩尼教,繼承的也是拜火教(祆教)的聖火與光明的崇拜,這點在書中有明確的表現,如明教的經文云:「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拜火是無誤的。
那麼,「無忌」(magos)一名是否也被摩尼教從拜火教那裡繼承過來了呢?饒宗頤在其名作《穆護歌考》中指出,摩尼教之高級教職「莫闍」即引自「穆護」,見敦煌本《摩尼光佛教法儀略》,又見李肇《國史補》雲,莫闍為大摩尼。而且「穆護」之名在粟特人那裡或已通用,往往成為其移民領袖,可能正是粟特人將此名引入摩尼教中的。謝遜二十三歲闖蕩西域,加入明教,二十七歲生了謝無忌(次年被殺),加上其人金髮碧眼(「滿頭金髮,散披肩頭,眼睛碧油油地發光」),很可能本身就是中亞移民後裔,故而,他對magos的傳統,應該是再了解不過的了。如此,身為明教護教法王的謝遜把自己兒子取名為「無忌」,即穆護,即守護者、火祭司,實在是深諳教理。而在金庸《倚天屠龍記》原來的連載版中,張無忌本名叫「張念慈」,後來因謝遜改名叫「張無忌」,最終成書時,金庸嫌麻煩,就直接在他一出生時就進行了改名情節:
三人默然半晌。張翠山道:「謝前輩,你收這孩兒作為義子,咱們叫他改宗姓謝。」謝遜臉上閃過一絲喜悅之色,說道:「你肯讓他姓謝?我那個死去的孩子,名叫謝無忌。」張翠山道:「如果你喜歡,那麼,咱們這孩兒便叫作謝無忌。」……
謝遜一揖到地,說道:「這我可謝謝你們啦,毀目之恨,咱們一筆勾消。謝遜雖喪子而有子,將來謝無忌名揚天下,好教世人得知,他父母是張翠山、殷素素,他義父是金毛獅王謝遜。」——《倚天屠龍記.第七回.誰送冰舸來仙鄉》
實際上,從教理法理上,謝遜此舉,已經授予了張無忌日後繼承明教教主的合法性。謝遜既為明教代理教主,立其子為護法(無忌)毫無不妥,日後晉升為教主也是順理成章。而後來張無忌大戰正道群雄之後,殷天正勸說自己的外孫做明教教主,張無忌卻搬出了太師父張三丰的教誨,不願入教,殷天正只好說:
殷天正道:「我是你外公,叫你入了明教。就算外公親不過你太師父,大家半斤八兩,我和張真人的說話相互抵消了罷,只當誰也沒說過。入不入明教,憑你自決。
在父系、母系兩條血緣關係打平的情況下,陽頂天-謝遜-張無忌的法統起了關鍵作用:
張無忌聽外公和舅父如此說,心中難過,說道:「當年陽教主曾有一通遺書,我從秘道中帶將出來,原擬大家傷愈之後傳觀。陽教主的遺命是要我義父金毛獅王暫攝教主之位。」說著從懷中取出那封遺書,交給楊逍。
彭瑩玉道:「張大俠,大丈夫身當大變,不可拘泥小節。謝獅王是你義父,猶似親父一般,自來子繼父職,謝獅王既不在此,便請你依據陽教主遺言,暫攝教主尊位。」眾人齊道:「此言最是。」——《倚天屠龍記.第二十二回.群雄歸心約三章》
於是,張無忌這才欣然接受,他繼承自謝遜的法統,不僅是明教眾人迅速接受他成為教主的理由,也是他自己能自我說服,進入所謂「邪教」的關鍵動機。畢竟,名者,命也,誰能和自己的名字過不去呢?
後來張無忌大戰波斯光明使、奪回聖火令等等內容,更是順理成章了,他只不過是回歸了「火之祭司」「光明護法」的本職。他和小昭(昭,光明也)、殷離(離,火也)難成眷屬,其原因也是本性相犯。說金庸在創作《倚天屠龍記》中沒有考慮過其中的名義關係,我是不信的。金庸一生多部小說與「明教」「日月神教」有關,又都連載在自己創辦的報紙《明報》上,他對於「明教」的來源史應該是深有研究的,起碼讀過不少相關材料,所以改「張念慈」為「張無忌」實有深意。
關於金庸的「明教情結」以及背後的文化史,可以從東方講到西方,從粟特人講到安祿山,從瑪戈斯講到密特拉講到三聖王再講到媽祖,這裡面東西太多,別有一個大世界,這篇文章無法一一展開。姑且舉一個小例子,在明教發展史中,丟失聖火令的是第三十一代「石教主」,這個「石氏」正是粟特人的昭武九姓之一,證明明教在早前可能還是由粟特遺民所把持的,但道統中衰,後來明教諸人沒有一個是昭武九姓了(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足見教團之變化,那麼明教的散離可能早已埋下了伏筆。(可怪的是,同為昭武九姓之一的「何氏」卻成了西域道門崑崙派的宗主,後來和明教有數次交鋒。倚天屠龍記一書為何第一回便埋下何足道的伏筆?何足道又憑什麼能稱「崑崙三聖」?)陽頂天頂了個拜日的名字,大概是為了掌握教理的高點,合法化自身地位。而楊逍白衣左使的形象更是與摩尼教的「白衣白冠」「白衣善友」傳統密切相關,甚至可以和基督教聖徒聖奧古斯丁(前摩尼教「聽眾」)攀上點關係,太多太多,就不扯了……
(書迷眼中的楊逍)
(摩尼教眾眼中的楊逍)
(明教coser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