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原來,張無忌一出生就是明教教主了

2021-02-23 紫凝筆齋



張無忌這個名字,生來就是要當明教教主的,因為「無忌」就是火之祭司和光明護法。下面,我來做文獻綜述和學術證明:

馬非百《秦集史》中曾經討論過「無忌」這個名字的來歷,認為周代曾流行以「無忌」為名(齊有姜無忌,楚有費無忌,晉有韓無忌,魏有魏無忌,秦始皇時有宋毋忌),可能是來自一種拜火教信仰。如《史記索隱》引《白澤圖》云:「火之精曰宋毋忌,蓋其人火仙也」。馬非百進一步認為,毋忌音近似於「安期生」,而安期生為灶神(《史記.封禪書》),又為火神「阿耆尼」(原始印歐語「火」)或其原型拜火教的Athr,兩者都是西方的火仙。

用今天的上古漢語擬音來看,「安期」為ʔɑn-gə,確實和「阿耆尼」的agni有相似之處,其詞源來自原始印歐語*egni-,意為火,即拉丁語ignis,英文ignition。但是「毋忌」卻與此不同,其擬音為ma-ɡɯs,即拜火教之祭司「瑪戈斯僧」,詞源為原始印歐語*magh-,意為幫助,古希臘語為mágos(μάγος,複數magoi),在希羅多德《歷史》中關于波斯帝國的記載裡屢次提到。這個「瑪戈斯僧」的話題扯起來可就太大了,連《聖經》裡的東方三聖王(又譯作三博士)其實原文也是magoi ,所以可能是三個拜火教僧侶,或佔星家魔法師(即後來英文mage, magic),這個腦洞可以無限開下去……

岑仲勉在《兩周文史論叢》裡繼續開展這一奇幻漂流,他認為楚人深受拜火教影響,其高官「莫敖」即為即拜火教祭司magos,後世則譯為「穆護」(這一護字頗能反映出其原意)。而《墨子》記載楚國南部有「炎人之國」,即為拜火教信仰之國,同理西域義渠國亦然(《墨子·節用下》:「楚之南,有炎人國者,其親戚死,朽其肉而棄之,然後埋其骨,乃成為孝子。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登遐」即古伊蘭文dagha,梵文dagdha,意為焚燒,與agni(火)亦同源詞。而秦國受到義渠的影響,自然也是有拜火教僧侶的,如宋毋忌是也。但後來秦始皇整合燕齊方士,追求長生,遂與拜火教勢力發生衝突,最後他選擇禁拜火教,拜火教從此在遠東衰微……

無獨有偶,2018年7月,在秦始皇陵周邊的墓葬中就發現了一男一女兩具屍骸,根據面部復原結果,酷似中亞人:

秦始皇陵博物院的工作人員認為,這兩具屍體的面部有大鼻子和橄欖形的眼睛,並非典型的漢族人,有中亞或歐洲血統,有人認為他們可能是秦始皇的皇子或妃嬪,也可能是大臣,最後卻被人用箭射死,死於非命,在男屍的頭骨中就發現了一枚青銅箭頭。

有些歷史發明家大驚小怪,說秦始皇陵是波斯人設計的,秦始皇是波斯人等等……這有點太誇張了,我覺得秦國長年稱霸西戎,和西域有交流實在是太正常了(這時匈奴還很弱小,無法封鎖西域,千百年來鹹陽向西的道路暢通無阻,自然也就不需要張騫來「鑿通西域」),所以受到拜火教的影響也是非常可能的,這次發現不過是馬非百、岑仲勉等人論文的側面證明而已,這兩人也許就是「無忌」(magos),也即火之祭司了。

好的,上面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扯了一大堆,究竟和張無忌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應該知道,張無忌的名字來自於謝遜的兒子謝無忌。謝遜是明教的四大護法,又被陽頂天遺命為代教主,他給自己兒子取名字絕對是有深意的。明教也即摩尼教,繼承的也是拜火教(祆教)的聖火與光明的崇拜,這點在書中有明確的表現,如明教的經文云:「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拜火是無誤的。

那麼,「無忌」(magos)一名是否也被摩尼教從拜火教那裡繼承過來了呢?饒宗頤在其名作《穆護歌考》中指出,摩尼教之高級教職「莫闍」即引自「穆護」,見敦煌本《摩尼光佛教法儀略》,又見李肇《國史補》雲,莫闍為大摩尼。而且「穆護」之名在粟特人那裡或已通用,往往成為其移民領袖,可能正是粟特人將此名引入摩尼教中的。謝遜二十三歲闖蕩西域,加入明教,二十七歲生了謝無忌(次年被殺),加上其人金髮碧眼(「滿頭金髮,散披肩頭,眼睛碧油油地發光」),很可能本身就是中亞移民後裔,故而,他對magos的傳統,應該是再了解不過的了。如此,身為明教護教法王的謝遜把自己兒子取名為「無忌」,即穆護,即守護者、火祭司,實在是深諳教理。而在金庸《倚天屠龍記》原來的連載版中,張無忌本名叫「張念慈」,後來因謝遜改名叫「張無忌」,最終成書時,金庸嫌麻煩,就直接在他一出生時就進行了改名情節:

三人默然半晌。張翠山道:「謝前輩,你收這孩兒作為義子,咱們叫他改宗姓謝。」謝遜臉上閃過一絲喜悅之色,說道:「你肯讓他姓謝?我那個死去的孩子,名叫謝無忌。」張翠山道:「如果你喜歡,那麼,咱們這孩兒便叫作謝無忌。」……

謝遜一揖到地,說道:「這我可謝謝你們啦,毀目之恨,咱們一筆勾消。謝遜雖喪子而有子,將來謝無忌名揚天下,好教世人得知,他父母是張翠山、殷素素,他義父是金毛獅王謝遜。」——《倚天屠龍記.第七回.誰送冰舸來仙鄉》

實際上,從教理法理上,謝遜此舉,已經授予了張無忌日後繼承明教教主的合法性。謝遜既為明教代理教主,立其子為護法(無忌)毫無不妥,日後晉升為教主也是順理成章。而後來張無忌大戰正道群雄之後,殷天正勸說自己的外孫做明教教主,張無忌卻搬出了太師父張三丰的教誨,不願入教,殷天正只好說:

殷天正道:「我是你外公,叫你入了明教。就算外公親不過你太師父,大家半斤八兩,我和張真人的說話相互抵消了罷,只當誰也沒說過。入不入明教,憑你自決。

在父系、母系兩條血緣關係打平的情況下,陽頂天-謝遜-張無忌的法統起了關鍵作用:

張無忌聽外公和舅父如此說,心中難過,說道:「當年陽教主曾有一通遺書,我從秘道中帶將出來,原擬大家傷愈之後傳觀。陽教主的遺命是要我義父金毛獅王暫攝教主之位。」說著從懷中取出那封遺書,交給楊逍。

彭瑩玉道:「張大俠,大丈夫身當大變,不可拘泥小節。謝獅王是你義父,猶似親父一般,自來子繼父職,謝獅王既不在此,便請你依據陽教主遺言,暫攝教主尊位。」眾人齊道:「此言最是。」——《倚天屠龍記.第二十二回.群雄歸心約三章》

於是,張無忌這才欣然接受,他繼承自謝遜的法統,不僅是明教眾人迅速接受他成為教主的理由,也是他自己能自我說服,進入所謂「邪教」的關鍵動機。畢竟,名者,命也,誰能和自己的名字過不去呢?

後來張無忌大戰波斯光明使、奪回聖火令等等內容,更是順理成章了,他只不過是回歸了「火之祭司」「光明護法」的本職。他和小昭(昭,光明也)、殷離(離,火也)難成眷屬,其原因也是本性相犯。說金庸在創作《倚天屠龍記》中沒有考慮過其中的名義關係,我是不信的。金庸一生多部小說與「明教」「日月神教」有關,又都連載在自己創辦的報紙《明報》上,他對於「明教」的來源史應該是深有研究的,起碼讀過不少相關材料,所以改「張念慈」為「張無忌」實有深意。


關於金庸的「明教情結」以及背後的文化史,可以從東方講到西方,從粟特人講到安祿山,從瑪戈斯講到密特拉講到三聖王再講到媽祖,這裡面東西太多,別有一個大世界,這篇文章無法一一展開。姑且舉一個小例子,在明教發展史中,丟失聖火令的是第三十一代「石教主」,這個「石氏」正是粟特人的昭武九姓之一,證明明教在早前可能還是由粟特遺民所把持的,但道統中衰,後來明教諸人沒有一個是昭武九姓了(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足見教團之變化,那麼明教的散離可能早已埋下了伏筆。(可怪的是,同為昭武九姓之一的「何氏」卻成了西域道門崑崙派的宗主,後來和明教有數次交鋒。倚天屠龍記一書為何第一回便埋下何足道的伏筆?何足道又憑什麼能稱「崑崙三聖」?)陽頂天頂了個拜日的名字,大概是為了掌握教理的高點,合法化自身地位。而楊逍白衣左使的形象更是與摩尼教的「白衣白冠」「白衣善友」傳統密切相關,甚至可以和基督教聖徒聖奧古斯丁(前摩尼教「聽眾」)攀上點關係,太多太多,就不扯了……

(書迷眼中的楊逍)

(摩尼教眾眼中的楊逍)

(明教coser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相關焦點

  • 張無忌是明教教主,那你知道明教其他教主是誰嗎?第一位很熟悉
    張無忌是明教教主,那你知道明教其他教主是誰嗎?
  • 身為明教教主,能力欠缺的張無忌是否稱職?明教最偉大的教主之一
    身為明教教主,張無忌的能力的確有點欠缺,但他其實很稱職,成就和功績都不錯,在明教歷代教主中,無人能比。在張無忌擔任明教教主之前,明教因為群龍無首,四分五裂,而且一直在內鬥。張無忌的出現,拯救了明教,也團結了明教兄弟。
  • 張無忌出任明教教主,有兩人不服,一人被打服,另一人一直不服
    於是張無忌被大家推選為明教教主,一是因為他學會了乾坤大挪移,這是歷代明教教主所修煉的,二是因為他拯救了明教,是明教眾人的救命恩人,由他出任明教教主是再合適不過了,雖然他開始不願意擔任此位,但盛情難卻,半推半就的坐上了教主之位
  • 會乾坤大挪移就是明教教主,楊逍會兩層,為啥與教主之位無緣?
    張無忌強出頭,以乾坤大挪移阻擋了六大門派對光明頂的進攻,之後張無忌在明教眾人的擁戴下,勉為其難成為了明教新一任教主。明教眾教徒的理由很充分,你都會我們家的乾坤大挪移了,你還不做我們教主,這件事說不通。這種捆綁式的請求,其實是一種強求,讓張無忌騎虎難下,難以推辭。張無忌就這樣,稀裡糊塗成為了繼陽頂天之後的明教教主。令人不解的是,楊逍同樣會乾坤大挪移,他為何就與教主之位無緣呢?有人說了,雖然楊逍會乾坤大挪移,不過他才練到了第二層境界。說白了,只懂乾坤大挪移皮毛的楊逍,根本就沒資格做明教教主。
  • 張無忌是明教第34任教主,那前33任都是誰?全是名人,可能你耳熟
    二人在島上結為夫妻,生了一個兒子,即張無忌。身為書中主角,張無忌自然是有些男主氣概,幾次死裡逃生,還學到了四大蓋世武功。不單是當世無敵,張無忌也很善良,常常是平平安安的不殺生。20歲時,六大門派決戰光明頂,夾在中間的他卻陷入了困境。白眉鷹王是明教的外公,武當派的叔父,峨眉派的青梅竹馬。兩個人互相殘殺,為了保護明教中人,他挺身而出。
  •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播出二十多年了,趙敏還能等到張無忌麼
    頭陀用九陽神功治好了張無忌的寒毒,並將一身內力傳授與他。張無忌習得神功,攜帶小昭一齊逃出生天。決定到光明頂尋找外公白眉鷹王,並暗暗發誓定要報血海深仇。途中,二人在酒樓聽到武林各大門派打算圍攻光明頂,剷除明教。兩人打算去光明稟報信,卻不想此舉捲入了六大派和明教的紛爭之中。光明頂之上,武林正派不擇手段,使出奸計,找人冒充張無忌去陷害鷹王。
  •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開啟張無忌黑化之路,細思極恐的人物
    張無忌生活環境比較閉塞,在北極冰火島出生的他必然不同於普通家庭的孩子,義父謝遜與殷素素本就是明教中人,對名門正派那套理論嗤之以鼻,性格本就較為偏激的二人對張無忌的影響可見一斑。可以大膽想像張無忌的處世之道並不是單純善良、憨態可掬的樣子。影片中張無忌面對名門正派必死雙親,身負血海深仇的孩童,只能忍辱負重,才能厚積薄發。
  • 倚天屠龍記中,明教有八大武功高手,張無忌上榜,楊逍僅排第四
    《倚天屠龍記》中,明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門派,在金庸的其他武俠作品中都沒有出現過。明教崛起於《倚天屠龍記》,也湮沒於《倚天屠龍記》。明教高手如雲,而且呈現出典型的金字塔結構。明教的最強高手,當屬掌握乾坤大挪移心法的教主。教主之下有兩位光明使者,其實力都超過了峨眉、崑崙等名門大派的掌門。
  • 為啥他能當上明教教主並振興明教
    陽頂天是張無忌的前任,也是個傳奇人物,他在短短幾年間將衰敗多年的明教再次振興,給明教培養出像謝遜楊逍範遙韋一笑等新鮮血液,又在一夜之間暴斃,明教從此四分五裂
  • 倚天屠龍記綠柳山莊事件,明教高手都中了劇毒,為何張無忌卻沒事
    過程正好被路過的張無忌、楊逍、韋一笑等明教眾人看見,明教眾人認為趙敏是個英雄,想給對方交個朋友,不料對方跑的太快,瞬間走遠了,臨走時明教眾人發現女扮男裝的趙敏佩戴著倚天劍。過了幾天,明教眾人趕路途中,遇見兩名汝陽王府的人,帶著趙敏的口諭請明教眾位英雄前去綠柳山莊做客。明教眾高手認為趙敏殺元兵,應該是位英雄,想結交一番。
  • 王哈桑前半生也是個傳奇人物,身為學者知識淵博,還是明教教主
    王哈桑前半生也是個傳奇人物,身為學者知識淵博,還是明教教主。大家好~這裡是你的靈子呀~在fate動漫的設定中,王哈桑即為山中老人,是開創了阿薩辛派的第一任哈桑。他的首次登場是在FGO第六章神聖圓桌領域的劇情中,咒腕哈桑以自己的性命作為代價,想要召喚出王哈桑來幫忙。
  • 日月神教和明教是不是一回事?金庸老爺子是這麼說的
    一個是《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總部在光明頂。兩個教的令牌也不一樣,日月神教是黑木令,明教的是聖火令。那麼,這兩個教派,是不是就是簡單的日月合成一個字成了「明」字了呢?坊間有一種說法是,朱元璋藉助明教當上了皇帝,就下令禁絕明教,教中的兄弟們慘遭殺害。
  • 倚天屠龍記裡的小昭,才是張無忌心底的白月光
    張無忌想幫小昭將鐵鏈弄斷,可沒想到怎麼砍也砍不斷,只能等出去之後再說。 一扇石門後,張無忌和小昭看到了陽頂天夫婦的骸骨,小昭嚇了一跳。 張無忌撿起當日被圓真丟棄、看似空空如也的羊皮紙,小昭馬上開心地告訴無忌,說那是明教的武功心法——乾坤大挪移。
  • 03版《倚天屠龍記》,趙敏如何獲取張無忌的心
    03版《倚天屠龍記》,這是一版相當不錯的劇集,能夠喊得出名字的演員很多,其實有時候看影視,不一定要有許多有名氣的人,也不一定外形需要多漂亮多帥,只要在觀眾看完之後覺得好看,就是成功的
  • 金庸:中興明教,留下一絕技,成就笑傲江湖一霸主
    後來謝遜又加入了明教,他跟隨明教教主陽頂天一起出生入死,短短幾年之後,謝遜就為明教立下了赫赫戰功。我們都知道謝遜生平有一項絕技,那便是獅子吼,謝遜的獅子吼威力巨大無比,當初在王盤山揚刀大會的時候,謝遜直接用獅子吼衝著整個王盤山吼了一嗓子,在場的人基本上直接是都被他給吼成了傻子。
  • 金庸為何要刪去周芷若將峨嵋派掌門傳與張無忌的結局?
    比如說刪掉了舊版小說中許多表現男主張無忌少年時聰明絕頂和工於心計的情節,又比如把女主原來的名字趙明改成了趙敏,還有像成昆與謝遜最後大戰時的天狗食日,也改成了兩人掉入地牢。便是結局,同樣跟現在的通行版大有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連載版小說中張無忌最後是以峨嵋派掌門人的身份謝幕。那麼金庸先生在修訂時為何要刪掉這個結局呢?
  • 張無忌喜歡過的,不同的女孩子
    …………(前文略見《倚天屠龍記》末一回,《不識張郎是張郎》)殷離道:「阿牛哥哥,你一直待我很好,我好生感激。可是我的心,早就許了給那個狠心的、兇惡的小張無忌了。我的心早就給了那個張無忌啦。我要尋他去。我若是尋到了他,你說他還會打我、罵我、咬我嗎?」說著也不等張無忌回答,轉身緩緩走了開去。
  • 白眉鷹王殷天正為何沒當上明教教主?主要有四個原因
    ,過一把教主癮。謝遜道:"這就是了,倘若殷教主在此,【一來我自忖武功最多跟他半斤八兩】,二來念著故人之情,總也不能明搶硬奪,這麼一想,姓謝的自然不會來了。殷教主向來自負算無遺策,但今日此刀落入我手,未免於他美譽有損。"
  • 「日月」為「明」,原來金庸筆下的日月神教和明教關係是這樣的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出自倚天屠龍記,歷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方臘年間,修訂版的倚天屠龍記中說道朱元璋獲得明教實際軍事大權後建立明朝,後來為了鞏固明朝通知,又大肆屠戮明教教眾,想必明教於明朝初年應該已經滅亡了。
  • 《倚天屠龍記》中明教四大法王分別是誰 各有何武功絕學
    明教四大法王乃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是明教護教法王,地位僅在教主之下,和光明使者不相上下,四大法王包括紫衫龍王·黛綺絲,白眉鷹王·殷天正,金毛獅王·謝遜,青翼蝠王·韋一笑,又稱「紫白金青」。龍王擅水性,鷹王擅鷹爪功,獅王擅獅吼功,蝠王擅輕功,武功皆練到登峰造極,獨門絕技更是各有所長,均是金庸筆下武功極強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