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上海如何求解科技創新「方程式」
風從海上來。
一年前,勇當創新發展先行者的上海,奏響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號角。
從科創中心22條到人才新政20條,從高大上的「國家重器」(大科學設施)到小清新的眾創空間,從最前沿的腦科學到最實用的機器人,從雲端之上的北鬥應用到萬米之下的深海觀測……一年來,這個人稱「魔都」的城市,呈現出魔幻式的創新盛景。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創新,從來就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走得越深越遠,越能感到短板和瓶頸所在,也越發有闖關奪隘的動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海始終把制度創新作為首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指出:「要使上海最具優勢和潛力的科技與人才資源,成為擴大有效供給、改進供給質量、提升要素能級的最有力支撐。」
對衝成本——以制度供給優化營商環境
在一個創業者微信群裡,主管科技的上海市副市長周波因長期潛水,被「不明真相」的群主直接踢出群。「在這個被踢的群裡,我聽到了許多真實的故事,包括創業的艱辛,以及創業者們的需求。」周波說。
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創業創新最大的艱辛是什麼?成本、成本還是成本。地價高、房價高、商務成本高——從市場的角度看,政府要逆轉這種現象很難。
但這不意味著無所作為。「住房是特殊的商品。如果不堅持調控,將影響上海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也會削弱城市的競爭力。」信貸從緊、限購從嚴,在減少房地產依賴方面,上海決策層有著清晰的認識。
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的同時,對於眾創空間發展和大工業用地,上海「另眼相待」,相繼出臺了明確且量化的支持政策。統計顯示,目前上海的各類眾創空間達450家左右,90%由社會資本創辦。
如果說房地產調控是「當頭炮」的話,改善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堪稱上海激活創新的「殺手鐧」。
「今年政府部門的審批事項要100%上網。不是簡單往網上一放了事,而是要內部流程再造和改革,目的是簡政放權。」上海市市長楊雄近期表示。
增值稅申報「月改季」,是今年上海為支持創新推出的一項簡政措施。騰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張琳說,申報「月改季」後,企業可以將每季度前兩個月的稅款「釋放」出來,提高資金周轉效率。申報次數少了,相應的人力物力投入也大大減輕。
與簡政放權環環相扣的,是政府的優化服務。一家落戶上海徐匯的科技大公司,給區政府提的建議是:樓下能不能有一家便利店,方便員工買便當……徐匯區副區長王宏舟感慨:「建設科創園區,並不是把人聚到一條街、塞進一幢樓,掛塊牌子就好了。軟環境的營造是硬支撐。」
軟環境不軟,硬設施更「過硬」。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相隔不到1公裡遠的地方,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和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遙相呼應。這兩個大科學設施,對國內外用戶免費開放。「不用飛國外,在張江就能用上世界先進的實驗技術和方法,這對科研人員的吸引力可想而知。」蛋白質中心主任雷鳴說。
正是一片片綠地、一個個公共實驗室、一幢幢劇院,讓上海散發出吸引天下英才的「魔力」。上海市委副書記應勇說,人才是創新的根基,也是科創中心建設、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第一資源。「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招攬高端人才的成本反倒不高。」中芯國際負責戰略規劃的副總裁高永崗說。
融合外資——高擎開放式創新大旗
GE、英特爾、諾華……作為對外開放的高地,上海是國內外資研發中心集聚度最高的地方,數量(約400家)佔全國總量的1/4強。
高質量的外資公司,是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大底氣。然而問題也來了:外資太強,會不會對國內人才形成「虹吸」效應?在高度開放的環境下,如何找到自主創新的路徑?
這樣的擔憂,並不是空穴來風。就像足球聯賽,外援太強,本土球員很難冒尖。好在,中西合璧的文化背景、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讓上海找準了一條解決之道——開放式創新。
開放式創新,把體制機制接軌放在第一位。在引進外資項目的同時,更要借鑑國際上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經驗,讓國內創新主體少走彎路。
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上海張江與國際接軌,在國內率先啟動生物醫藥代工試點。中小研發企業可以將新藥外包給專業的代工基地生產,而不用費時費力自建廠房,解決了產業化的「最後一公裡」問題。
「只要掌握最核心的智慧財產權,其他環節都可以外包。這種與國際接軌的環境,推動張江的新藥研發進入爆發期。」再鼎醫藥董事長杜瑩說。
開放式創新,還要善於借外力、匯眾智。今年5月,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聯手GE、聯合利華等,在國內率先試水「跨國企業聯合孵化器」。
張江管委會副主任王維剛說:「跨國公司內部有一套自給自足的創新體系,但久而久之會形成『孤島現象』。所以,有遠見的跨國企業越來越希望與有潛力的本土中小企業合作,激發自身創新活力。」
聯合利華北亞區總裁馬瑞文介紹,通過參與孵化器,被聯合利華相中的本土初創企業,不但有機會拿到投資,還有希望得到跨國企業的龐大市場網絡支持。
開放式創新,不但要對外開放,更要對內開放。上海歷史學會會長熊月之曾經這樣論述上海的「魔法」:從近代以來,上海就是異質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場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取長補短、見賢思齊,相比單打獨鬥、孤獨創新,成本低且速度快。
河馬動畫CEO、北京人徐克是這一論斷的堅定支持者。「北京人大氣,但上海人精細、重契約精神,這是我把公司放在張江的原因之一。」
在更廣泛、更前沿的科研領域,上海不斷展示「海納百川」的氣質: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推進量子通信「京滬新幹線」項目,與清華大學合作研發工業明珠燃氣輪機……匯聚全國智慧,參與國際競爭,這就是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本義。
監管創新——政府攜手市場「良幣驅逐劣幣」
對產品質量要求高、對假冒偽劣不手軟、對智慧財產權保護強——在國內,上海素以監管嚴格著稱。「上海太規範了。」這是一些習慣了「野蠻生長」的網際網路企業經常發出的抱怨。
毋庸諱言,監管與創新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為什麼留不住馬雲?」曾經讓上海反思了好多年。不過,正是這樣的碰撞與交鋒,推動上海向著監管和創新的平衡點一步步邁進。
上線計程車信息平臺、頒發全國首張專車平臺牌照、試水計程車服務社模式,去年上海在計程車改革領域「三箭齊發」。對於網絡約車這種新生事物,不是「一上來就管死」,而是「看一看」,給其一個成長的機會。
但是,在鼓勵創新和依法合規之間,上海的交通主管部門也力求「最大公約數」。畢竟,真正的創新,是探索出更多的新路,而不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這樣的網際網路思維,在上海的監管創新中,正在變成一種習慣。
近日,上海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與螞蟻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開展合作,向後者提供包括行政處罰在內的近6萬條企業信用信息。而針對市場徵信機構反饋回來的數據,監管部門也將採取高風險預警、增加檢查頻次等監管措施。
「做好事中事後監管,靠政府大包大攬不行。需要更多的第三方機構和公眾參與進來,下好信用監管這盤大棋,實現良幣驅逐劣幣。」浦東市場監管局局長陳彥峰說。
對於新的技術、模式和業態,上海保持了一定的監管彈性。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協調配合,實行「業界共治」。但對於事關人民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的事項,上海堅持足夠的監管硬度,不斷強化準入管理。
「上海是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高地。這不僅指集聚度高,更是標準高。一款新藥,如果能在上海市場立足,走向全國也不是大問題。」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公司總經理王蘭忠頗有自信。
正因為監管的高標準,包括生物醫藥代工試點、國家藥品審評中心上海分中心等重要改革,紛紛在張江率先落地,這反過來促進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的商業中心將引領科技創新。」今年5月,《自然》雜誌在一篇報導中寫到。但是,建設全球科創中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要經歷20年、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上海要承認所面臨的風險,能夠寬容失敗,這對發展高科技創新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