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求解世界性難題:治理麥克米倫缺口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也是普惠金融發展中的短板。中國政府對於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高度重視,近年先後出臺過不少政策和措施。2015年我和學生李英祥在《中國工業經濟評論》上發表過一篇題為《「網際網路+金融」治理麥克米倫融資缺口》的文章,主張藉助網際網路金融來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提出治理麥克米倫缺口的新思路。
「麥克米倫缺口」是1931年英國議員麥克米倫經過調研發現中小微企業存在融資難的問題,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一直沒有得到傳統金融機構來填補,提出要政策性金融等創新方法解決融資缺口問題。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因此被稱之為「麥克米倫缺口」。
雖然世界各國政府紛紛採用政策性金融支持手段,如中國設立了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試圖提供政策性金融來給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然而政策性金融也沒能完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美國重點發展了資本市場來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尤其是投資銀行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在美國依然存在。從本世紀初英國提出了「替代性金融」理念,支持發展Zopa等P2P網貸平臺,試圖為小微企業融資難提供新的思路。麥克米倫融資缺口雖經各國多方探索,但80多年來依然沒有找到破解良策。
最近,我注意到來自創新之都深圳的一家叫飛貸的金融科技企業,獲得了由世界銀行和20國集團頒發的「全球小微金融獎」,這是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首次獲得由世界銀行權威組織頒發的國際性大獎。該獎項也是迄今為止我所了解到的在小微金融領域的最高榮譽。它為治理麥克米倫缺口、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提供了一個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創新模式——科技賦能。這不但驗證了我們三年前提出網際網路+金融的技術化治理思路,也與我近年來帶領團隊持續研究的賦能金融不謀而合。
Global SME Finance CEO和聯合國秘書長普惠金融特別代表為飛貸金融科技董事長唐俠頒獎
中國監管政策驅動金融科技轉型升級路徑
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在西方逐漸成為主流金融機構和持牌金融機構追逐的對象,計算機、軟體、網絡、數據等等成為金融機構的標配。中國提倡網際網路金融,鼓勵發展移動金融、支持金融科技等等,都是基於這一機遇。我們曾猜想由於新一代技術的出現,可能使中國小微金融出現後發先至、換道超車的機會。
從2013年網際網路金融在中國異軍突起之後,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的模式創新日新月異,數年間中國行動支付一舉登頂全球支付的巔峰。據報導,2018年11月11日,網聯平臺當日處理跨機構交易筆數11.7億筆,相應跨機構交易處理峰值超過9.2萬筆/秒。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全天總交易額達到2135億元新高點,京東全球好物節(11月1日至11月11日)累計下單金額超1598億元。如此巨額交易與支付,沒有金融科技的賦能支撐是難以想像的考驗!
在國家多措並舉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政策支持下,對於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中國的金融科技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包容式創新與納入式規範的發展與探索,從小貸公司到網絡信貸公司,從消費金融到供應鏈金融,從商業銀行到公益創投,多渠道多路徑探索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困境的模式,湧現了眾多卓有成效的創新案例,諸如剛剛提到的飛貸、微粒貸、阿里小貸、民生電商等。這些平臺在國內較早嘗試運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從事信貸業務支持服務中小微金融。如今,使用移動APP提供小微金融服務已蔚然成風,成為各類市場參與者包括傳統銀行和數字金融服務商的主流產品。
隨著金融監管政策的趨嚴和規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普遍面臨規範和轉型的考驗,小微企業融資難求解之路於是又出現新的解決方案。以飛貸金融科技為例,從「信貸工廠」轉型為移動信貸整體技術持牌金融機構輸出後,業務模式從2C轉為2B,擺脫了對物理網點的依賴,人員減少一大半,但服務能力卻提升了近三十倍,通過持牌金融機構服務的小微企業和企業主主更是擴大了百萬級。從世界銀行和G20給飛貸金融科技的頒獎理由同樣可以看出金融科技企業這種創新的路徑:金融科技企業通過輸入科技賦能助力持牌金融機構轉型升級,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中小微企業。在我國金融監管反覆強調所有的金融業務必須納入監管的要求下,中國金融科技企業賦能金融機構戰略,踐行了監管政策的要求,讓傳統金融機構提升了開展普惠金融業務、達成監管考核指標的能力。因此,這種探索也契合了中國監管政策驅動金融科技轉型升級的路徑。
反觀全球過去八十多年治理麥克米倫缺口的探索,基本採取的思路是改進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雙邊模式,雖然金融機構做了極其不易的努力,也發展了眾多類型的新型金融機構參與其中,但是金融機構因為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很難徹底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中的所有問題。近年我國網際網路金融採取激進的創新模式,一些科技企業在沒有取得金融牌照許可的情況下,突進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領域,雖然部分探索可以視為普惠金融的創新,但是也帶來了魚龍混雜、亂象叢生的問題,網際網路金融風險整治再度強調所有的金融業務必須採取牌照管理。因此,單靠金融機構或科技企業,治理麥克米倫缺口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前的機遇在於科技與金融的聯姻,按照監管的要求,各守其位,各顯其能,各自發揮其比較優勢進行跨界合作,才能找到可持續的麥克米倫缺口治理模式。
科技賦能持牌金融機構幾點思考
在我國科技企業不能直接從事金融業務,但是可以支持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在數據服務、風險管理、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因此「科技賦能」就成為當前各大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企業競相角逐的轉型之道。但是,科技賦能也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和監管要求,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重視。
首先,一個金融科技企業要對外賦能,必須要先聚能蓄能。金融科技企業要給其他機構賦能,首先要有足夠的技術實力,並且要把自己放到了一個開放生態系統中,聯合哪些具備足夠技術實力的合作夥伴,以便獲取各種有助於提升自己品牌、價值的能量,我們稱為「聚能」或「蓄能」。在聚能蓄能階段,金融科技企業必須練好內功,真正提升自己的信貸風控整體能力,加強合規管理、品牌建設的工作。
其次,賦能途徑是對用戶與合作夥伴進行能力的轉移,因此,必須在相應技術支持下各方能夠匹配、連接,才能進行能量的傳輸和能力的轉移。當前移動網際網路鋪就了幾乎全覆蓋的信息基礎設施,賦能環節中的各方主體通過一定相關技術接口和標準就可以實現對接。如果沒有移動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或者即使有了移動網際網路,但如果相關機構和用戶沒有連上網,或者連入的接口頻道不匹配,賦能金融機構都無法實現。
再次,賦能需要順應規律而動,順趨勢而為。 「所有的失敗都源於對規律的背叛」。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金融的鯰魚效應攪動了正規金融機構、持牌金融機構,銀行也在適應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越來越多的銀行來做零售金融,加大對C端用戶的投入,加上國家監管層對網際網路金融的轉型整治工作的不斷深入,因此,部分金融科技企業順勢而為,將業務從2C轉向2B,主動進行轉型升級。
中國當前的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探索,根本來說是要順應技術發展的規律、順應移動網際網路趨勢,完成金融普惠化的嬗變。過去我們的正規金融服務供給無法滿足金融需求,產生了金融異化、金融排斥、金融壓抑等問題,因此政策才適度放鬆,允許民間金融、網際網路金融轉型升級服務於普惠金融。從全球視角看,小微企業融資難麥克米倫缺口依然還沒有解決。飛貸等金融科技企業通過賦能持牌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的模式,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服務小微企業融資,不失為治理麥克米倫缺口的一個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