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銀行網訊 12月10日,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聯合百家成員銀行舉辦的「2020銀行數字生態與普惠金融峰會暨第十六屆中國電子銀行年度盛典」在北京舉行。包括主管部門領導,銀行高管在內的300多位業內精英齊聚本次峰會,就如何構建數位化銀行生態體系,如何用數位化手段更好地踐行普惠金融等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備受業界和學界關注的《2020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也於當天重磅發布。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 黃震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出席論壇並以「金融科技賦能銀行數位化」為主旨發表演講,他表示,「央行提出的科技賦能,是當前金融科技推動銀行業轉型的重要動力,這一輪新的科技革命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我們生逢其時,趕上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數位化浪潮席捲而來,早些年,數位化主要是指網絡化、電子化,當前主要是智能化。我們把這場數位化主要稱之為數字和智能結合的『數智化』。進一步,我們又把數據和治理結合,下一步可能是『數治化』。數位化轉型還在路上,沒有終點,我們將繼續一路探索。」黃震稱。
科技賦能,賦的是什麼能?黃震認為,主要是數字能源,數據作為一種新的能量,怎麼樣去激發,是銀行業要真正認真思考的問題。新一輪科技革命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機遇,同時也面臨諸多考驗和挑戰,特別是當銀行業被技術滲透而進行碎片化的支解時,銀行業務、分支機構都可能被科技機構的某些產品、服務替代時,都會讓銀行業徹夜難眠。
他指出,新的技術在試錯過程中,出現了金融科技的「三化」,即產業金融化、資源金融化、金融個人化。產業金融化,即所有的企業都想辦金融,脫實向虛的問題就比較嚴重;資源金融化,即有一點數據、用戶,企業都想進行導流,轉化為金融資源;金融個人化,即每個個體都希望享有金融服務,金融科技帶來的效應是,既要發揮技術力量推動金融普惠化,同時也要防止其過度發展。
就銀行業的數位化轉型發展,黃震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隔代布局,二是換道超車,三是金融賦能。銀行不能亦步亦趨地跟隨熱點新技術走,需要有超前眼光,看到下兩代、三代技術,然後去重點攻破;換道超車是有風險的,換道超車時要慢、準、穩,網際網路的打法是唯快不破,金融機構恰恰要發揮「穩」的優勢,不能與其搶快;科技界講科技賦能,但金融界要講金融賦能,資本蘊藏巨大的能量,一旦金融資本與科技相結合,把科技內化為一種金融資本能夠駕馭能量,再去賦能合作夥伴和產業,發展空間和價值將無限擴大。
面對銀行業推動金融賦能產業變局問題,黃震強調了如下五點:
第一,牢牢將安全築底作為工作底線。沒有金融的安全,就沒有轉型的成功。在金融科技賦能的背景下,網絡、數據、資金三重安全風險同樣要高度重視,過去傳統金融機構可能重視資金,這些年重視網絡數據,需整體重構安全體系;
第二,帳戶為王。過去,銀行不太重視帳戶,如清理小額帳戶、收帳戶管理費等。根據對外資銀行的發展調研,帳戶是其合作和服務的基礎,應牢牢把握住帳戶,才能進一步延伸服務;
第三,數位化金融。銀行要融入到各種場景,打造各種新的平臺;
第四,監管科技。要高度重視監管科技的影響,在國外,被監管機構會主動應用技術達到合規要求,因此,被監管機構要高度重視合規科技,作為監管科技的一個構成部分;
第五,全球拓展。當前,疫情的影響使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但是,全球的合作、互動依然在金融領域不斷深化、加強,尤其是數字人民幣,以及「一帶一路」等,在外貿出現新特點、新機遇時,金融科技要為金融機構賦能,金融機構要為產業賦能,賦能鏈要進一步延伸,觸達全球。
基於多年的行業洞察、研究,黃震預測了「金融科技賦能銀行業數位化轉型十大趨勢」:
1、大數據產業升級發展,數字經濟全面提速;
2、人工智慧將在金融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3、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會繼續升溫;
4、互金風險整治結束,持牌金融機構優勢凸顯;
5、生態競合,科技賦能成為金融科技新常態;
6、金融風險防控工作常態化、合規化、科技化;
7、民間金融空間收縮、網際網路金融將進一步深度洗牌;
8、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與地方金融監管局將進一步聯動;
9、一帶一路戰略和疫情推動下,金融科技全球化將進一步加強;
10、十四五期間制度創新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責任編輯:李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