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貓財經貓哥
數位化浪潮現身大咖解讀金融發展新趨勢
近幾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為經濟增長注入了不少新動能。
在新技術的助推下,不僅金融科技迎來了興起與發展,在承受到衝擊和變革的同時,也孕育出了市場的新興力量。
不過在發展的過程中,市場上也萌生出了一些新的挑戰,比如數據信息的風險、智能系統的風險、混業跨界風險等等,這都亟需有力而及時的監管。
風險如何應對、問題如何解決、趨勢如何把握,這些都成了如今市場上討論最熱切話題,在很業內人士的眼中,其中自然蘊藏著不少挑戰和機遇。
12月9日,平安集團和每日經濟新聞聯合舉辦了「平安大講堂·解讀金融新趨勢」活動。
在會上,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東協金融合作學院院長楊再平,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執行院長、長江學者楊東,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鍾正生共同出席,一起探討了下數位化浪潮下的金融發展新機遇。
既積極又審慎先進技術助力金融科技監管
隨著科技與金融嫁接日益緊密,在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的同時,也暴露出部分風險因素——比如技術應用的風險、數據信息的風險、智能系統的風險、混業跨界的風險、影子銀行的風險、權益保護的風險等等。
想要面對這些挑戰,有著先進技術助力的科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楊再平提出,面對金融科技的持續快速發展,要堅持「既鼓勵創新,又守牢底線」的積極審慎態度。
在他看來,監管是公共必需品。
金融科技要遵循金融的行業規則和客觀規律,有效而具有公信力的金融監管,是受監管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金融產品最有價值的背書。
持有類似觀點的學者也不在少數。
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執行院長、長江學者楊東表示,可依託先進的科技手段,構建科技驅動型監管。
在會上,他還列舉了一些例子:
比如以區塊鏈技術為依託的「以鏈治鏈」即「法鏈」,監管者通過實時透明的共享帳簿,能夠在結果惡化之前就予以識別和回應,甚至可以將合規機制直接內嵌到區塊鏈系統之內,有助於金融領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監管。
楊東認為,區塊鏈技術不僅能夠作用於監管。
科技在金融行業的滲透和應用,顯然離不開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發展,在數字經濟穩定增長的浪潮之中,區塊鏈的作用自然是日益顯著。
「如果說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是河流,區塊鏈技術就是河床,沒有河床的底層基礎,就不會有河水的流動。區塊鏈技術的成熟,使得真正的人工智慧、大數據邁向一個智能化的時代,也標誌著人類社會走向數字文明。」
數字貨幣不斷推進大力促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在應用層面,數字貨幣也在新技術的助推下不斷推進。
繼深圳為市民派發數字貨幣大禮包後,最近,蘇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人民銀行開展的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工作也正式啟動了預約。
除此之外,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在與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研究使用數字人民幣進行跨境支付的技術測試,並作相應的技術準備。
也正因為如此,數字貨幣也成了此次大講堂活動中被熱點討論的話題之一。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指出,央行推出數字貨幣,不僅是順應貨幣演進規律的必然選擇,也是保護人民幣主權地位的重要舉措。
數字貨幣不僅僅是一個支付工具,它與數字金融和數字經濟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作為新經濟的「發動機」,數字貨幣將極大地促進相關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就應用場景而言,黃震表示,數字人民幣初期主要應用於C端的零售支付場景,今後會慢慢延伸向B端;
當然了,數字人民幣也可以考慮沿著「一帶一路」進行拓展,實現跨境支付,融合進入全球的支付體系。
也有很多人好奇,數字貨幣是否會對傳統金融帶來衝擊?
針對這個問題,黃震認為,數字貨幣並不會對銀行的儲蓄、理財等產品造成太大衝擊,反而可能帶來顯著的導流效益。
如果能用好數字人民幣帶來的機會,這甚至可能成為商業銀行在新一輪數字金融浪潮中的一大機遇。
不過這也是有前提的。
從可實現性的角度來看,銀行應儘快推出相關APP,以滿足數字人民幣一鍵轉換、快速支付、存款理財等需求,並在基礎設施、API接口對接等技術方面抓緊和央行對接。
針對數字貨幣帶來的變化,黃震也做了一寫總結。
在他看來,要堅持從市場、技術、監管多層面進行觀察、分析、思考和協調發展,推動經濟「數位化」「數智化」「數治化」改革,通過數據進行治理,消除數字鴻溝,讓更多人實現和享受數字紅利。
全球經濟掃去疫情陰霾科技推動金融新趨勢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不可避免得陷入到停擺和衰退的漩渦當中。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4.4%,這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次非常嚴重的全球性經濟衰退。
不過在諸多萎靡不振的經濟體中,也有不少難以忽視的閃光點。
得益於前期金融科技的廣泛布局和深入應用,我國基礎金融服務成功實現了「非接觸」和「不間斷」,這不僅為抗疫情、穩經濟、促復甦作出了積極貢獻,也為世界其他國家貢獻了寶貴的中國經驗。
回顧2020年,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鍾正生指出,中國出口表現超預期。出口逆勢增長的根源,在於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使得在全球出口市場的份額大幅提升——
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在疫情之下得到凸顯,而RCEP的籤署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出口的穩定性。
展望2021年,鍾正生認為,伴隨新冠疫苗的推出、推廣,全球經濟將逐漸掃去疫情的陰霾。
不過考慮到中國在2020年率先成功遏制疫情、實現了強勁復甦之後,經濟復甦的動能有可能面臨轉弱,這也需要我們做好相應的準備。
如若是中國經濟想要更多轉換成內生增長性復甦、促進更高水平的「雙循環」,關鍵是要充分釋放資源重新配置的效應,以在未來的「十四五」期間發揮好經濟轉型、空間布局、對內開放、對外開放四個方面的紅利。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也將更具韌性和質量。
轉載/貓大白(dmcjkaib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