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擊「逃廢債」成了監管工作重點。先是新華社發布深度調查《大膽!這種事你們也敢教?——違法「反催收」亂象調查》,直指逃廢債亂象;後有金融委高調表態,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金融嚴監管的下半場,在規範行業機構之餘,治理借錢不還的惡意逃債者也已成為主旋律,在雷霆萬鈞的重拳之下,對於惡意逃債者的清算和追責,雖遲必到。
拿寬容當縱容,惡意逃債者憑啥如此囂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政府出臺多項政策為小微紓困,疫情期間放寬對特殊群體的還款,體現出監管的人文關懷。但是這一善舉又被惡意逃債者視為」機會「,甚至出現了各類材料、證件造假的情形。
更為惡劣的是,惡意逃債者已經不是單兵作戰,而是形成團夥,更有甚者投靠了所謂的「反催收」聯盟,希望藉助他們的力量逃避債務,甚至放話「我憑實力借來的錢,為什麼要還?」
別看今日笑的歡,小心來日拉清單。隨著監管之網逐步收緊,清算的日子越來越近,惡意逃廢債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將越來越高。
清算倒計時,逃廢債者的未來會多可怕?
動了「欠錢不還」的歪心思,結果卻可能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隨著法院判例陸續公開,機構勝訴情形不斷增加。9月21日,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逃廢債」案件,被告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最終法院判決被告需支付利息、滯納金及損失賠償費用等。近日,北京房山區發布《關於開展集中打擊逃廢債行為專項整治行動的通告》,並成立玖富普惠平颱風險化解處置專班,同步開展平臺借款人逃廢債行為專項整治行動,通過多種方式對逃廢債行為「圍追堵截」。
借債還錢本是天經地義。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即將收官,面向資產端的強監管正有條不紊開展。打擊具有主觀故意性質的「逃廢債」行為,不僅能夠維護金融安全和穩定,還能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有利於營造人人講誠信、事事重誠信、處處有誠信的良好社會氛圍。
截至2020年8月,網貸出借人資金還有8000多億元沒回收。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出借人的資金只要有一線希望,政府就會配合公安部門執法部門全力追查、清收。官方強勢表態後,一系列「逃廢債」整治重拳強力出擊。
相應監管規定也逐步出臺。去年9月,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發《關於加強P2P網貸領域徵信體系建設的通知》,明確網貸機構將接入央行徵信中心、百行徵信等徵信機構。除了接入官方徵信,惡意逃債者的個人信息也在更大範圍內被共享,直接影響失信人的工作和生活。北京市已建立逃廢債資料庫,目前納入了12萬名以上失信人信息。隨著信用數據共享制度逐步完善,「不還舊債、再借新債」將再無生存空間。
窮途末路的惡意逃債者,早日還錢才能絕境重生
惡意逃債者以為可以依靠「反催收」聯盟擺脫債務困境,殊不知這些聯盟也只是把他們當做可以反向收割的韭菜。不少「反催收」聯盟專門開設了 「逃廢債」、免罰息的相關課程,在惡意逃債者支付了幾千元學費、會員費後,就將其拉黑。「反催收」聯盟還將惡意逃債者的個人信息反覆賣給金融公司,作為黑名單成員或者二次營銷對象,靠惡意逃債者們賺錢。
此外,一些惡意 「反催收」行為可能已經涉嫌犯罪。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如以逃廢債而騙取貸款的,可能涉嫌構成詐騙罪。在民事糾紛中,逃廢債被法院判決執行後,仍不執行判決的,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有組織有規模地進行「反催收」,對金融穩定造成影響的,也可能構成尋釁滋事罪等涉及擾亂公共秩序的罪名。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識別和防範惡意逃債者重要,及時處置和應對惡意逃債者更為重要,對此,藉助涵蓋從貸前評估到貸後管理的專業金融科技技術,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中騰信作為金融科技老兵,多年深耕信貸實踐,通過大數據系統結合實踐經驗對用戶精準畫像,配合成熟的風控輔助,可幫助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資質進行嚴謹把控,提高金融機構服務的安全性。同時,中騰信利用深度學習和知識圖譜技術,推出的智能貸後管理語音機器人,能夠加強貸後風險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業務效率。
如何解決惡意逃債者問題是金融行業長久以來的難題,面對由此而來的貸後管理,中騰信將以科技助力金融機構,不斷夯實和提升貸前貸後的安全性,為監管肅清金融行業風氣、推動金融行業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