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算除法》為小學數學必學課程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常運用到除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多運用實例進行講解。整理了《筆算除法》教案,供各位考生參考!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經歷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筆算過程,利用口算除法舊知探索筆算時試商的一般方法,掌握並熟練運用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二)技能目標
通過學生獨立探究和討論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會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結合運用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激發學習興趣,並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養成估算心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除法豎式的書寫方法以及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
除法豎式中每一部分的含義以及除法豎式的寫法與眾不同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說出下列各數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親身體驗,學習新知
1.引入新課
(1)有124箱貨物,李叔叔三人開了三部車,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2)到體育館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3)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讓學生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出各題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問:請學生逐一說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說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書第13頁主題圖,同時出示例題2.
教師:要求「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師:大約是什麼意思?
教師:怎樣進行除法估算?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後匯報討論結果。
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約運40箱剩下的4箱每人還可運1箱,每人大約運41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正確的。
②兩種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說,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進行估算。
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時約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師:以上3種結果都對,說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最佳,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小結: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前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4.再現問題
(1)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組織學生討論:
①在解決第一題的時候,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麼?
②在解決第二題的時候。將182估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5.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的討論,讓大多數人明白:在第一題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題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度過困難期。
三、鞏固運用
完成教科書第16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怎樣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
五、課堂作業
教材練習三的第3題和第4題。
在教學過程中,需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讓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是生活。通過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