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電影圈最常提的事情之一是漫畫改編成電影。之前都是在說好萊塢的事,現在這一潮流終於入侵到國內的影視界。朱德庸、幾米等人已經不再僅為喜歡看漫畫的讀者所熟知,電視迷、電影迷也開始熟悉他們的名字。漫畫派生出改編電影、電視,改編後的電影、電視再拉動漫畫熱。一時間,儼然一幅漫畫和影視作品相得益彰的繁榮景象。不過,千萬別以為漫畫的影視改編熱給漫畫創作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兩種不盡相同的創作被人為融合、溝通之後,所產生的當然不僅僅是相得益彰,其中漫畫極富想像力的特質被抹殺也是顯見的。當然,電影讓漫畫的故事變得更為生動、立體也是必然的。得知王家衛要聯手馬偉豪將幾米的《地下鐵》搬上銀幕的消息後我就在想,那個故事單薄,想像力豐富的漫畫作品,如果搬上電影會不會失去原來的味道。在它即將與觀眾見面之前,我們一起看看《地下鐵》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會否仍舊保持漫畫原著的一貫的浪漫與悽美? |
[劇情:生命的地鐵裡我們常常下錯車] |
我想即便是一個看過幾米的漫畫《地下鐵》之後能夠感動到熱淚盈眶的人,請他將這個漫畫裡的故事說給你聽,你聽過後也會不知所云。因為有些故事是可以用來享受情節的,有些故事卻只能去品味去想像。原著裡的女主角只有15歲,是一位失明的小姑娘,沒有其他的配角讓這個故事充滿豐富的情節,但卻很感人。這樣的故事如果不加改編拍成電影,絕對藝術到沒有人能夠看得懂。儘管王家衛夠前衛,但連一點情節都沒有的電影他是不會投資的。馬偉豪改編的故事是這樣的: 香港--失明女孩張海約樂天知命、熱心助人,雖然失去視力,但心明如鏡,世界仿佛就是一本色彩斑斕的圖畫故事書。聖誕前一個月,天使讓海約邂逅失意的婚姻介紹所老闆何旭明(梁朝偉飾),單純的她初嘗戀愛的滋味…… 臺北--鍾程鼓起勇氣,決定寫一張情深款款的聖誕卡,向暗戀多年的女同事示愛。豈料,陰差陽錯,示愛聖誕卡被誤寄到一名上海女孩董玲的手上。董玲回信給鍾程,說了一個悲傷的暗戀故事。原來,玲為了親近心儀的男生,每天不惜提早起床製造與他在地下鐵相遇的機會。現在,那名男生快要結婚了,新娘卻不是她。收到鍾程的聖誕卡,玲更感茫然虛空…… 我不願意提供更為詳盡的細節給你,因為即便是說完所有的細節,你仍舊無法感受到其中的妙處。我可以做一些提示,故事無非就是想表達,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一座地下鐵,通向一個叫做希望的出口。然而,為了愛我們們卻在擁擠的車箱裡迷失方向,不斷的坐錯車,並一再下錯車,常常迷路,常常失落,常常受傷…… |
[幕前:楊千嬅決定地下鐵出路] |
儘管這部影片的演員中除了楊千嬅外,還有梁朝偉、張震、董潔、範植偉等香港和內地的明星,但這趟「地下鐵」到底開向哪裡,能開多遠,演員方面的決定因素是楊千嬅的演出。楊千嬅演的是片中女主角,那個失明的、多愁善感的女孩。聽我說到這裡,可能已經有人開始提出疑問了,楊千嬅能演一個失明兼且多愁善感的女孩?這其實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令人心安的消息是楊千嬅為了演出這個角色專門去體驗了盲人走路和做事的感覺,直到最後她能夠控制自己的眼神和動作,令自己的表情和舉止接近一個盲人。演貫了喜劇形象且形象也不優柔的楊千嬅,要將這樣一個角色演活,真的非常不容易。馬偉豪說,楊千嬅能憑藉這部電影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這多半是勉勵的話。也許他真的對楊千嬅的表演很滿意,但從大笑姑婆的形象急轉到失明少女形象,楊千嬅的形象能否讓人接受,也是一個問題。定了型的東西想一下改變,要付出更多。即便楊千嬅做得到,也得觀眾一下子就能接受才行。所以,她幾乎成了影片的成敗關鍵之一。她的表演也就是《地下鐵》的出路所在。 |
[幕後:地下鐵開往何方?] |
王家衛、馬偉豪的這個幕後組合令人乍一看覺得非常奇怪。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看過他電影的影迷都較為熟悉,無論什麼題材的故事在他的鏡頭下都有不同尋常的另一番詮釋。而馬偉豪,近兩以導演愛情喜劇聞名影壇,儘管《玉女添丁》、《同居蜜友》等愛情喜劇都拍得相當不錯,但假如拿這些影片與幾米的漫畫《地下鐵》相比,相信一定不會有人從兩者之間找到風格的相似之處,唯一的共同點可能也就他們的作品裡都有一些浪漫的成分。但這種浪漫不僅分屬兩種類型,而且在各自作品中的含量也完全不同。兩個作品風格完全不同的人合作,到底誰會主導這部電影的風格,是影迷非常關心的問題。這次躲在幕後做老闆的王家衛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這部電影,拍慣喜劇的馬偉豪會不會將這部戲拍成喜劇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也正因為如此,馬偉豪改編之後的《地下鐵》會是什麼樣的味道才讓人充滿好奇。從影片開始拍攝至今,我想到這部影片時就會把思考的焦點集中到這個問題上。但每次思考的結果都是沒有結果,因為我既不知道馬偉豪對原著漫畫裡的故事做了怎樣的補充修改使得它更具備「可視性」,也不知道他會在多大的程度上保留原著的風格。可以肯定的是既然王家衛自己也非常喜歡幾米的原著,他一定會建議馬偉豪儘量保留原著的風格。但漫畫給人的只是一種想像力上的畫面提示和語言提示,電影卻要具體而微地講一個故事。原本沒有具體故事的《地下鐵》,被加入了很多角色故事細節之後,它原來的風格還能保存嗎?你想知道,我也想知道,大家都想知道,這也就成了影片的賣點。答案要等看過後才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