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武當武術五大特色、以「道」為指導,養生為宗旨,博大精深

2020-12-14 歷史國學教堂

縱觀武當武術的產生發展過程,道教文化始終是其最基本的理論來源和最突出的精神內核,也是其創新與發展所遵循的原則和依據。

同時,道教的精神也透過武當武術的招法動作和武學原理表現出來,並在一定程度上藉助武當武術這一形象而通俗的表達形式獲得存續、弘揚。根據眾多學者的總結,武當武術的特色主要反映在以下五個方面:

01以「道」理為指導

武當武術具有鮮明的道教文化特徵,從具體明確的拳理拳技,到抽象深奧的武學哲理,無不受到道教文化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

正如太極拳在理論上側重「太極」、「陰陽」之說,以陰陽為本,強調陰陽互抱,剛柔相濟,練拳時首先要求心平氣和,中正安舒,注重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以身助神,以神領形。

形意拳在理論上側重五行之說,練拳時強調「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通過形和意的相互調節、內與外的相互作用,達到體用雙修的目的;實戰時,則強調貼身靠打、快攻直取,體現了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

八卦掌以先天八卦圖指導內功的修煉,以後天八卦圖指導功法技法的修煉,把所有的陰陽變化都看作是一個圓運動的過程,八卦掌據此把千變萬化的拳法簡化為左旋右轉的走圈,以看似簡單的走圈來達到保護自己、戰勝對方的目的。

02以養生為宗旨

武當武術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體。武當內家拳派體系都是由養生本體上延伸出神奇的技擊功能,無論劍法還是拳法,其一招一式都是最合理地對人進行生理、心理的調節。

武當武術對外強調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對內則強調精、神、氣、力、功,內與外兩個方面都堅持中、正、平圓、松、靜、柔、活兼修,注重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靜結合、柔中含剛,有舒筋活絡、補血調氣、滋養五臟、陶冶身心之妙益。

即使在技擊中,所用方法為「以四兩撥千斤」、「借力打人」,也不能違背養生的原則。如太極拳強調「先以心使身」而後再以「身從心」,形意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力達」,八卦掌要求走轉圈「化意念足」,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包藏至道」以達「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內養外練的運動觀念。

03以技擊為末學

「以技擊為末學」是武當拳派的道德觀核心。它是由武當武術的養生宗旨和道德觀念決定的,其根本原理還是根自道家哲學家的「道」。

道教要的是養生,講的是以理服人,武的最高境界是「止戈」,自然就把技擊視為「不急之末學」。同時,為了「護道降魔」,必定要學要練武功拳法,雖「百年不一用」,卻「未可一日忘」。

由此,武當武術便產生了「後發制人」這個重德重禮的出發點和「貴化不貴抗」的鬥爭原則。又因為它始終不忘養生之本,所以在戰術上多講求「虛心實腹」、「守柔處雌」、「崇下尚退」、「靜以制動」,鬥爭中也皆是借力打人,即敵方用了多少「量」、「速」,還將這量」、「速」還給對方,故又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04以道德為門風

這裡所說的門風,是指武當功夫門派的傳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開派祖師的訓誡。當年張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訓誠尚不得而知。

但從道教的成律和民間武當內家拳派傳承的戒律來看,條款、內容雖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則是統一的,即作為一個武當武術的繼承人,必須「克已復禮」,遵守公共道德。

而武當武術流入民間後,一些戒律明顯加進了傳統禮教內容。如北派太極拳,至今流傳有「四不傳」、「五不傳」、「六不傳」和「十不傳」之說。

「四不傳」為:心險好鬥者不傳,人格低卑者不傳,貪酒好色者不傳,經部賣弄者不傳。「五不傳」是在「四不傳」上又加進「骨柔質鈍者不傳」。而「六不傳」以後,多在「五不傳」之上又加進「不忠不孝者不傳一、「不仁不義者不傳」等。

這些武當武術的道德門風,實際上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儘管應該隨著時代進步而賦予新的內容,但其熱愛和平、講究文明的本質不可改變。

05以自然為神韻

在道教觀念中,「太極圓」是世間萬物最本質的運動軌跡,也是自然周而復始的永恆主題。武當武術既然是以「道」為指導思想的拳術,便理所當然要求按照「道」的圓圈去運動。

武當派拳法以柔綿見長,處處體現出圓、圈、旋的有機交合運化之勢。如八卦掌沿圓走轉、縱橫交織、隨走隨變、左右旋轉、式式連錦;形意拳之「如水流之曲曲彎彎,無孔不入」、「其形似閃」,內旋迴帶,勢如連環;太極拳以腰為軸,帶動周身四肢百骸處處劃圓運動,大弧帶小弧,大圓套小圓,周身形成平圓、立圓、斜圓、八字圓雲圈圓等。

這些「圓」的運動,既表現出一種力的柔韌含蓄之美,又蘊含著無窮的生機和活力,給人以仙風道骨的飄逸之感和唯美享受。

深受道教思想影響的武當武術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它所推崇的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思想,與現代社會所提倡的科學、文明、健康、和諧的生活主張呈現出本質的聯繫。當代數以億計的習練者分布於世界各地。

2006年5月20日,武當武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焦點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而全真道主要內容是修身養性,養生實踐,性命雙修,內外合一,三教同修。更適合於廣大群眾與信士所需,不只限於在道觀活動而已,所以應當予以推廣發揚。讓社會眾生皆能祛病延年,受益無窮。一、發展大綱但是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也是多端多樣,難以全部列舉。
  • 追本溯源尋千古 混沌初開武當生:金門呈盛世
    這種傳承方式在武當太乙門中,被稱為星野傳承,這一段時期稱為星野時期。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隋唐時期是中國道教一個鼎盛時期,原因來自李唐時期的皇族崇尚道教,李淵自稱是道家鼻祖老子(李耳)之後裔,李氏得天下後則更堅定了這一說法。於是大興其道,道教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春天。
  • 道家養生氣功班(1個月)
    我們將最古老的氣功功法組合在一起我們用最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來傳授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你能學成受益  道家養生氣功是以道教的陰陽學說、經絡理論為依據,以行氣導引、動靜結合為途徑,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為宗旨的系列功法統稱,集武術養生於一體,內涵豐富、功效顯著,對神經衰弱、失眠多夢、腰膝無力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三分鐘讓您了解道教,入道必讀!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源於黃帝和老子,興於張道陵。它追求宇宙和諧、國家太平,相信修道積德定能安樂幸福、健康長壽。道教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修道成仙為終極追求目標,尊奉老子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其神仙信仰和崇尚自然無為的思想,對中國文學藝術浪漫主義色彩和自然主義審美觀的形成影響尤深,神仙崇拜活動與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娛樂水乳交融,服藥煉丹術對中國古代化學和藥物學有傑出貢獻,養生、行氣、存神、內丹等養生方術對中國傳統醫學和人體科學有密切關係……總之,道教中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至今仍吸引著許許多多的中國民眾。
  • 我國四大道教名山
    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城西十五公裡處,是一處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歷史上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稱。與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並稱中國道教四大名山;齊雲山還與陝西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蕩魔大帝、五嶽丈人寧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 齊雲山道教以全真派為主,尊老子為始祖,以《道德真經》為依據,供奉的是真武大帝。
  • 武當太極十三勢、太乙五行拳親授班三月一日即將開班!
    陳師行(太極詩人、武當師行功夫館創始人)  陳師行道長提倡人間道教,將博大精深的道家哲理深入淺出地傳播發揚,一直走在行道的路上。  有人說他是太極詩人,有人說他是武術奇人,有人說他是武當代表,而他說他叫師行,一個修行的名字,擔當著武當武術的使命,師承武當,行道天下。他的悟道心得只有當您走進師行道長才會真正明白他的問道心靈。
  • 武當山集道教、古代建築、險山古道和武當武功於一身的道教名山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它與青城山、龍虎山、齊雲山並成為中國四大道教名山。武當山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武當武術源遠流長,玄妙飄零,是中國武術的一大流派。道士張三丰創立的武當派,影響深遠,他成了武當的開山鼻祖。
  • 少林、武當、峨眉,誰才是真正的武林宗師?其中有一派最為特殊
    1625年,少林寺樹立起了「少林觀武碑」,從此,少林寺開始蛻變為天下武林之宗。 到了明代後期,之前以棍法為主的少林武術逐漸向拳法轉變,並吸收了很多來自民間的拳種,可謂集天下武功之精華,最終,形成了以剛為主,剛柔並濟的武術風格。清朝時期,少林寺因為藏匿反清人士被焚毀,統治者也下令民間禁止練習少林武功。
  • 東武當唐梓山道教高功法師班祈福迎祥消災去厄,據說是很靈驗的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經》為伏羲、周公、孔子三聖創立,伏羲創造了八卦,周文王創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則為易經作《易傳》,由此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東漢時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
  • 武當道士"神"在何處:傳道弘法 修身養性 弘揚文化
    來過武當山的世界遺產專家、空間學專家、建築專家,無不為之驚嘆,認為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傑作。  本報記者看到,每天早上6時30分,在朝聖殿右下方的皇經堂,翟道長都要同眾多乾道們做早功課。據這位道長介紹,下午4時30分前還有一個小時的晚功課。一天其餘的時間裡,道長們還要學習經書,練習一下自己的樂器,還要練習太極拳等武當武術,接待十方來朝聖的信眾。
  • 韓國EBS電視臺來武當山拍攝 愜意地享受武當之行
    韓國EBS電視臺來武當山拍攝 愜意地享受武當之行時間: 2013-09-02責任編輯: 古劍旅遊_中國網  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宏偉的道教建築群,韓國攝製組一行顯得對武當山道教養生顯得格外感興趣。在紫宵宮,偶遇道教弟子習武,攝製組拍攝了長達三個小時,與習武弟子一起探討武當武術及其延年益壽之功效,並和他們一起練習體驗感受。次日,攝製組一行拍攝了「絕壁懸宮」南巖,驚訝於武當之美與險;走遊步道,感受了武當之靜與幽;在金頂上贊武當之壯與奇。
  • 七月一日,武當師行武術暑假定製班與師行親授班開班了~
    十堰武當山機場合影這一天,師行太極道院迎來了重慶資武太極道院暑假夏令營20名小同學,這也是資武夏令營第二次回母校舉辦活動,走近武當,探尋道學。這位家長是跟孩子一起來的,他經朋友推薦,報了師行道長的親授班。前幾年朋友來過,收效很不錯,所以今年他也來了。師行道長親授班的第一課是論道課。這一課,道長解疑答惑,將修煉武當武術這麼多年的感悟毫無保留的分享。
  • 大理道教歷史變遷
    東漢在大理有名的符篆派道上還有楊波遠,八號為「神明大士」,常騎三角青牛出沒於蒼山、巍寶山、雞足山和洱海之間,傳布道教和為人禳災析福(李元陽《萬年雲南通志》)。到了唐代,南詔蒙氏王族崇奉道教,《南詔德化碑》有「闡三教,賓四門」的記載,三教即儒、釋、道三教,其中道教就是符篆派。
  • 道教有森嚴的戰神集團正本以解蔽,抗爭「非道逆道」循道而演法!
    本文即以宋元以來被廣泛信奉的戰神真武大帝為中心,結合對道教雷法與武術的考察,來提出對「道教尚武精神」問題的初步認識。一、道教中的戰神信仰如以漢末張道陵天師的教團時代為體制化道教的開始,則可知早期天師道及同時的太平道,皆具有較為強烈的鬥爭傾向。
  • 我國這麼多武當山,哪一個才是武當教派的發源地呢?
    武當山作為我國道教文化發源地,它是我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我國武當武術發源地,但是我國地大物博,重名的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國有許多個個武當山嗎?就我了解至少有六個,那麼問題來了,這6個武當山,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哪個才是我們通常說的武當教正宗的發源地呢?
  • 中國「道教聖山」,上香位置陡峭,遊客卻甘願冒險前往!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每年,成千上萬的遊客參觀五嶽。那麼,在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中,哪座山的收益最大?這座山不是五嶽,不是黃山,也不是泰山。它是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武當山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譽,是中國最早的道教聖地。相信國內很多人都知道,武當山是電視劇或者小說裡武當派的所在地。
  • 網約武當•雲端太極|第七屆鄂臺(苗慄)青少年武當文化夏令營線上...
    本屆夏令營以「網約武當•雲端太極」為主題,通過視頻聯線方式,邀請了臺灣苗慄縣30名青少年和湖北省38名青少年共同參加。她表示,十堰和苗慄兩地的青少年多次交流,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苗慄縣設立了武術學校,推廣武當太極拳。希望兩地青少年能相互往來,加強兩岸在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 大學生也有暑假作業,高校學子調研家鄉特色文化資源
    暑假之初,2019級中文國家基地班班主任鄒福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調研家鄉特色文化資源並撰寫報告。期間,恰逢「與愛同行,惠遊湖北」活動,更是讓家住湖北的學生獲得了免費遊覽全省近400家A級旅遊景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