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資訊和拍賣網站
artsy上,來自奧地利的年輕攝影師史蒂芬妮·莫斯漢茉(Stefanie Moshammer)的頁面被打了如下諸種標籤:快照美學,紀實旅行攝影,紀實攝影,奧地利,大尺幅照片,在家的人,彩色照片,日常物的再現,性,愛,當代現代類型攝影,攝影,日常生活景象,時尚攝影,個人肖像,關注社會邊緣,線條形式與色彩,等等。
《明日未竟》展覽現場 供圖:MAB 現代藝術基地
在莫斯漢茉的首次中國個展《明日未竟》(Tomorrow of Yesterday)中,展出了她在海地西南部奶牛島(Île-à-Vache)於2016年11月和2017年3月拍攝的照片,以及後來製作的人形衣物雕塑。奶牛島上居住著15000人,是個相當小的地方,遊客需要坐一小時的船,才能從海地本島抵達那裡。在這個生長著無數棕櫚樹的島國,她看到當地孩子穿著大量印有美國品牌標誌的服裝,也了解到他們對西方世界的嚮往。
後來,在紐約遇到的大型二手服裝倉庫,改變了她原本的創作計劃。經過多次打聽,她得知美國二手服裝的三個主要流向:最好的回流到美國本土的二手服裝市場;次好的出口至非洲及南美洲,包括海地;無用的就被銷毀。
一部分帶有過去的使用記憶與目的的衣物,被莫斯漢茉帶回工作室,重新塑造為現成物的裝置。人形的雕塑看起來就像全球化鏈條上的旅行者,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海地與西方世界的對話:昨日的承諾尚未兌現,明日的生活還未到來。
這組作品曾在
Foam博物館展示。除了被深藍色的海洋所環繞的島嶼,以及明亮的綠色大自然,彩色的街道、城市、海邊景象也同樣被垃圾和廢棄物點綴,從塑料瓶到塑料包再到聚苯乙烯包裝。在《明日未竟》這個系列中,莫斯漢茉也探討了西方理念包圍下,生活在海地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天堂的概念。
和莫斯漢茉聊過以後,我對中國二手衣物的情況越發感到好奇。一位從事並希望更多人支持二手服裝出口的知乎用戶在
自述中提到,國內尚不允許成衣二次出售,但「紡織品回收再利用」已被提上日程。
《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及,「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紡織製品回收再利用循環體系,制定相關法規和標準,設立紡織製品回收再利用管理和監控體系。
我也曾把自己不再需要的衣物投放到「熊貓」——上海二手衣物回收箱當中的一種,想當然地以為他們會到需要的人手裡,而近幾年
澎湃新聞和
好奇心日報等媒體的報導逐漸揭示了真正用於捐贈的比例不超過10%,一小部分進入慈善超市,相當部分也被出口到了非洲和南美洲,餘下的大多被纖維化再利用,或者銷毀。設立回收箱和使用回收箱的人對「回收再利用」有著不同的理解,除了必要推進的立法和科普,觀念層面的溝通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明日未竟》展覽現場 供圖:MAB 現代藝術基地
澎湃新聞:作為一名奧地利攝影師,是什麼把你帶到了海地?我被一位朋友介紹給了一位在海地運營一家機構的女士。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她實際上是一名老師,教授歷史和英語。她在奶牛島幫助運作慈善事業,建設學校,支持社區和其他教師的工作。她問我有沒有興趣來這座小島拍拍這裡的風景,也是她後來把海地的各種人介紹給了我。相對來說,海地給許多人留有負面印象,貧窮,政治問題,等等。它也的確存在很多問題。然而我的目標是從另外的角度去呈現它。
澎湃新聞:展覽中的現成物肖像雕塑是在紐約製作的,你是怎麼找到這些二手衣物的?我在紐約待了三個星期,在那裡發現一個倉庫,全是美國各地的人丟棄的、成噸的衣服。我經常經過那個倉庫。我知道這是一個二手衣物市場,但不知道裡面究竟是怎麼運作的。
當我經過了兩三次以後,我就開始和那裡的人交談,問他們這裡面在發生什麼。他們說的事情很有趣,我也對這個話題很著迷。現今衣服是如何被人們消費的,這件事非常複雜。我們對服裝的消耗量非常大,不再穿著的服飾不會憑空消失,它們總歸是去了哪裡。
倉庫的工作者告訴我,工人會把這些衣服分成三類。有一種品相比較好的,會再流出到二手市場上,原本標價500元的可能還能賣200元;第二種還可以穿的,會出口到南美洲、非洲,還有海地這樣的國家;另外一種不能再穿著的,就直接丟掉了,變成了垃圾。
這些衣物運送到海地,也是論斤賣的,再通過市場賣到海地的居民手裡。海地的居民不是免費拿到這些二手衣物的,他們得付出金錢,但這樣買到的衣服比本地生產的更便宜。
我和倉庫的工作人員交談,給他們看我拍攝的照片。我發現了把我在海地拍攝的照片和見到的大部分人聯繫起來的連接點之後,和工作人員商量,能否把成袋的、不再被需要的衣服帶回我的工作室。然後我製作了這些肖像雕塑。
有些方面很有趣,海地人穿著的衣服不是在海地製造的,而是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包括從美國來的。我所使用的這一類是可能會被丟棄為垃圾的那一類。我試著賦予那些原本會被丟棄的衣服一種新的價值。這些雕塑看起來很美,但它們實際上可以說原本只是「垃圾」。
人們當然可以對這個話題進行分析,但對我的攝影創作來說,我嘗試的是打開這個話題。我並沒有用作品去解釋這個話題背後的原因。對我來說,有趣的是,照片和雕塑並非直接告訴你一些事,但如果真的想進一步了解這件事,你會發現蛛絲馬跡。
澎湃新聞:這個二手衣物倉庫在紐約的哪裡?地方大嗎?在紐約布魯克林,靠近布希維克。它距離市區不是很遠,大約一個小時車程。它超級大,我想它比沃爾瑪還要大,裡面有成噸的衣服。
澎湃新聞:它是向公眾開放的嗎?不是的。它有幾扇很大的門,你能看到總有卡車來來往往裝衣服,這時候大門就會敞開,我時不時會張望一下。有一次我就敲門說,「嗨,又是我。」我得向他們解釋我在做的事情,希望把一袋子衣服帶回我的工作室來做藝術創作。第一次把衣服帶回去以後,下一次來我就會帶著已經做好的衣服雕塑的照片給他們看。
澎湃新聞:有一些作品的名稱看起來很特別,請告訴我這些名字的由來吧。Stars and Stones, 2017,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莫斯漢茉:這一張叫《星星和石頭》,是以小男孩穿的美國國旗花紋的褲子來命名的。我在海地的時候,能經常看到美國文化通過服飾對當地產生的影響,這張照片也是一個參照。
Trinity, 2017,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三位一體》這一張,在天主教教義中,三位一體意味著聖父、聖子、聖靈的合一。在西方繪畫中,這三個角色不僅會在同一幅畫中出現,而且常有意無意地分布為三角形的形狀。我想到,這裡也有這樣一種「三位一體」。海地人非常信仰宗教,這一點非常有趣。他們有些人佩戴十字架,有些則不。
Kawo, 2017,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Kawo》是在海地看到的一個男孩,這是唯一一張在港口拍攝的照片。我其實是對他在T恤上畫的畫著迷。我認為這些都是他自己畫的。
Under the Palm Tree, 2017,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棕櫚樹下》這張其實很簡單,這些垃圾就是在棕櫚樹下看到的。通常「棕櫚樹下」的意象都是享受陽光和海灘。而這裡有一幅詭異的景象。一棵棕櫚樹下沒有別的,只有堆成山的廢棄塑料罐。
澎湃新聞:你用圖說/圖片的名稱來暗示並不存在於畫面裡的東西。對。
I don’t remember you, 2016,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我不記得你》這一張,我有很多關於海地的樹和服飾的記憶,但我不認識這些衣服的主人。海地人把衣服掛在植物上來晾曬它們。上海人用晾衣杆把衣物伸到房屋外晾曬,我來了這裡才第一次知道。
Tomorrow, 2017,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明天》這張照片和這次展覽的標題《明日未竟》(Tomorrow of Yesterday,直譯為「昨日之明日」)有關。他們的整個世界都是我們(西方世界)的昨天,所有這些衣服,他們使用的行動電話、汽車,這是我們的昨天,也是他們的明天。
Florise, 2017,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弗洛瑞絲》是她的名字,拍攝時她13歲。我在這邊跟她相處得很好,其實是非常自然的。她對我好奇,我也對她好奇,互動就會自然發生了。
弗洛瑞絲的家庭是少數在海地比較幸運的家庭。海地會發生很多自然災害,在颱風之後又有海嘯,她跟哥哥家人一起住,他們是少數在那邊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可以擁有自己房屋的人。
當地想發展旅遊業,島上常能見到「加勒比海之夢」的宣傳標語和廣告。為了發展海地的旅遊業,很多人蓋了旅館,但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宣傳說海地這邊很危險,有自然災害和政治抗爭,旅客變少,整個島嶼空空蕩蕩的。人們在廢墟裡持續等待客人的到來,而孩子只是把這些廢墟當作一個遊樂場。
澎湃新聞:這張照片裡她手上拿著什麼?一塊石頭。
Evol, 2017,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Evol》倒過來就是Love(愛),它本身不是一個現成的詞。這個洞的形狀像一顆心臟(也像海地的地形),但不是那麼直接的。
PU5273482, 2018,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PU5273482》,我想給這些衣服一個人形,重新賦予它們人格。有人用身份證表明自己的身份,有人用護照。這一系列衣物雕塑的題目就是按照護照號碼的規則命名的,它們並不是真正的護照號碼,但編排的位數是一樣的。
下面這些牆紙是用我拍的照片拼貼成的,它們表現了海地的文化,有很多塗鴉在牆上、車上。我從這些塗鴉當中選取了詞語,連成了詩句,使它們都連成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就像一部電影的劇本,而且非常超現實,就好像我用這些詞語本身不能表明任何意思。不過我覺得很興奮,不會過於嚴肅地看待這面牆上到底在發生什麼。
例如這張:
Jesus overlooking the war
with sincerity and fidelity, 2019,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耶穌俯瞰著戰爭
用誠意和忠誠」
還有這張:
She gets a tan and the birds fly high
to catch balls, 2019,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她曬黑而鳥高飛
去接球」
這張是:
It's oke to do fiesta and love and to
wash your car while eating chicken, 2019,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在吃雞的同時祭奠、愛、
洗車,是沒問題的」
最後一張:
Thanks Jesus there was no bank on the beach
but five cigarettes left, 2019,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感謝上帝沙灘上沒有銀行
只有五根煙」
澎湃新聞:你為牆紙上的字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不直接的解釋。
澎湃新聞:當你拍攝這些孩子的時候,會詢問他們關於西方文化的觀點嗎?是的,他們對西方文化很著迷。他們想去那邊旅行,喜歡那裡的音樂和服飾。他們對西方有一種仰視的感覺,既尊敬又欣賞。當然,他們有上網的條件,有些孩子有智慧型手機,有些沒有。有人用instagram,也有人用facebook,他們知道現在世界上在發生什麼事情。我想西方文化目前對他們來說還沒有成為一個批評的對象。
澎湃新聞:你在海地看到他們本土的文化活動多嗎?最多的體現在他們自己的音樂上。很多海地人在跳舞時都非常興奮,他們對音樂有一種特別的感覺。還有他們的宗教信仰,家庭也在他們社會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的食物非常有海地特色,加勒比風味。這裡的人的生活方式並沒有完全受西方影響。
我現在主要的拍攝地在奶牛島,那是一個非常小的社區,和海港城市又不一樣,不屬於大城市。
《明日未竟》展覽現場 供圖:MAB 現代藝術基地
澎湃新聞:這是你第一次來中國嗎?是的,我會待6天,時間不是特別長。我還沒有時間兜兜轉轉,看看這座城市,不過就目前看到的來說,我挺喜歡這裡。
澎湃新聞:你提到過展覽中使用的部分二手衣物是從上海本地收集的,具體是如何得來的?大部分來自現代藝術中心的工作人員。我告訴他們我想在這裡做一些衣物裝置,一開始我想去找郊區的二手貨市場,我想那裡是不是會有儲存衣物的倉庫,不過看起來有困難,也很遠。他們說,好吧,我們來幫你收集二手衣物。所以他們向他們的朋友發出邀請,當然也有他們自己不再需要的衣物。
起先我並不知道中國人會把衣服晾曬在陽臺外面,直到這之後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發現人們會這麼做。我覺得這也是觀看我的作品的一個很好的參考。
這組作品起初從海地開始,然後去往美國紐約,再來到中國上海,這本身就像一條航線。
海地地形圖,西南部島嶼Île à Vache即為莫斯漢茉的拍攝地奶牛島。圖片來源:travelinghaiti.com
澎湃新聞:據你所知,海地的垃圾分類回收的情況如何?海地沒有垃圾回收系統,尤其是在奶牛島。大部分垃圾會被焚燒或丟棄到海洋,也沒有一個垃圾運輸系統,所以他們得自己處理垃圾。有些人回收了垃圾後會坐船去大陸,會有卡車來收走一部分垃圾,是有選擇性的,而不是有一個垃圾的類別清單以便於區分處理。
在奧地利,很久以來都有垃圾分類系統。紙類,塑料,玻璃,都會分類回收。但在海地,垃圾對當地政府來說也是很大的問題。如果不做點什麼,這些垃圾最終去了海洋,這就是更大的問題了。
對海地來說,從西方世界,如美國,運輸過來大量東西,例如服飾等等,都帶著塑料等材質的包裝。這些包裝在西方世界可能有一套系統,會進入回收再利用的循環,但在海地這裡沒有。我想海地更需要一種不同的包裝方式,而不是塑料套著塑料再套塑料。但這個問題很複雜,我想誰研究這個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了。問題不能簡單解決,視覺的方式可以用來打開一個話題,彰顯某些東西。
史蒂芬妮·莫斯漢茉在《明日未竟》展覽現場 供圖:MAB 現代藝術基地
相關展覽展期 | 2019年3月8日-5月12日(周二至周日11:00-19:00)
地點 | MAB 現代藝術基地(上海市黃浦區建國中路 10 號八號橋 2 號樓)
主辦 | MAB 現代藝術基地
聯合主辦 | 利東畫廊(維也納)
特別支持 | 奧地利駐上海總領事館
藝術家網站http://stefaniemoshammer.com/
(感謝朱宇對本文的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