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風 發布時間:
作者:知風 發布時間:
芥末堆 知風 9月10日報導
今年9月1日,喜馬拉雅打造了首個開學季活動。這不僅是為了賣課,對喜馬拉雅而言,也是第一次大規模向外推介其教育產品。一直以來,外界對喜馬拉雅的認知主要停留在知識付費和泛娛樂音頻平臺,但它同樣有許多教育向的音頻內容。
作為擁有數億用戶、估值上百億的大平臺,喜馬拉雅從2018年起就多次傳出上市消息。近日有媒體報導稱,喜馬拉雅已選擇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史坦利,安排5億美元至10億美元的公開募股,上市地點計劃為美國。不過對上市消息,喜馬拉雅均選擇不予置評。
外界關注的焦點是,當知識付費走入下半場,喜馬拉雅將會何去何從?
此前喜馬拉雅第一增長曲線被認為是知識付費,現在語音直播、會員經濟、智能硬體等業務正成為新的增長點。同時,教育板塊則要成為第二增長曲線。
喜馬拉雅做教育的邏輯是由下往上的,依託龐大的知識付費用戶群,一層層搭建內容的「貨架」:從免費課、低價課,到精品課、訓練營。隨著自研內容的增加,喜馬拉雅身上的教育標籤,將不斷向素質教育類「學習超市」靠攏。
喜馬拉雅的教育向音頻內容集中於親子兒童和外語教培兩個領域,這與它的用戶群體密切相關。「喜馬拉雅的用戶年齡段多數分布在18歲以上和12歲以下,中學生用戶少一些。」喜馬拉雅教育培訓部內容總監肖志瀅表示,「他們要學習的話,一般會直接報個特別貴的培訓班。」
也正因此,喜馬拉雅現階段的兒童內容產品定位更輕,主要為針對0-12歲用戶的喜馬拉雅兒童app和面向全年齡段的外語頻道。
據喜馬拉雅兒童頻道運營總監唐迎寅介紹,喜馬拉雅兒童app去年10月上線,不過一直處於孵化階段。之所以從喜馬拉雅FM主站中獨立而出,重新運營一款app,原因在於從專輯出發做業務到以人群出發做業務的轉變。
「用戶對主站的認知主要是『聽書』,喜馬拉雅兒童app要突出視聽與互動,比如讓孩子朗讀,參加一些訓練營等。界面也要更童趣化,符合孩子的審美,符合家長對教育產品的審美。」唐迎寅說。
喜馬拉雅的基因是PUGC內容平臺,其提供的數據顯示,喜馬拉雅兒童app擁有2500堂精英父母課、18000個兒童故事、50200首益智童謠、5180篇蒙學經典;此外還有動畫IP、童書、公版文學作品、大咖講師等音頻課程。外語頻道則匯聚了超過2000萬外語學習者,50000多個外語學習類免付費專輯和課程,3000餘名外語主播和老師。
在音頻領域,喜馬拉雅成了許多個人、機構輸出內容的重要出口,喜馬拉雅兒童app上的教育內容也多從合作方產生。比如,你可以在app中看到學而思的古詩文課、新東方繪本館的雙語課、塗思美育的故宮博物館課等。
「做音頻專輯的團隊突然做教育產品,本身邏輯就不通,所以我們的教育產品會先藉助第三方的力量,來實現雙方的需求。」唐迎寅說。
在平臺上,喜馬拉雅純自研的教育內容相對較少,不過自研業務的布局早已展開。
此前,喜馬拉雅成立了奇妙英語團隊,引進《牛津閱讀樹》產品。牛津閱讀樹是80%的英國小學裡使用的閱讀材料。區別於成人英語以主播提供的內容為主,牛津閱讀樹的製作還要設計課程大綱,制定教研結構,走了一條更「重」的道路。
據奇妙英語介紹,牛津不允許對繪本畫面做任何改動,團隊需要在不破壞畫面完整性的情況下,加上動效,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為了拿到對方的認可,課程demo就打磨了4個月,整套產品研發歷時近兩年。
語文學科方面,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中小學生語文統編版教材投入使用。喜馬拉雅拿到了統編內容有聲化的獨家版權,並提供涵蓋課內知識+課外拓展+親子閱讀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學生可在喜馬拉雅上進行語文學科的預複習。
據了解,喜馬拉雅兒童版即將上線智能課表功能,將包括統編版語文教材在內的課程進行體系化呈現,以方便家長和孩子了解學習進度。
原先喜馬拉雅為單純的內容有聲化、信息輸入,對於教育而言,這還遠遠不夠。為此,喜馬拉雅開始向教學互動(朗讀測評、課後訓練、訓練營)轉變,並採取「輕服務化」的形式。
以牛津閱讀樹為例,課程包含4步學習流程:故事講解、互動學習、外教原聲、AI跟讀評分,融合了音頻、小程序、社群等多種互動方式。以訓練營為例,加入訓練營的用戶,在收聽課程之後,需完成作業打卡、訓練闖關等一系列教學互動行為,加強和鞏固知識內化。其「夏說口語學院」,上線首周招生人數就達到1.1萬人。
由於音頻天然的屬性限制,喜馬拉雅平臺上文史類、語言類內容佔較大——畢竟單純靠「聽」很難學會數學。不過,隨著教學環節設計的完善,平臺上將有越來越多的STEM類學科內容。
「比如編程有妙小程、小碼王,數學有豌豆思維,你會發現每個細分賽道的領頭羊,只要想做知識付費,我們就會跟他合作。」唐迎寅說。近日豌豆思維完成數億人民幣B輪融資,喜馬拉雅就是投資方之一。
「定位還是從素質教育出發,英語、語文、數學思維這些大賽道的素質教育向內容,我們都會切進去。」肖志瀅表示。
喜馬拉雅的教育內容是在平臺上慢慢長起來的。
隨著主站的用戶量增長到億級,對各類內容的需也求自然而然地產生。「之前的知識付費市場就像是一個大的圖書超市,比如教你怎么喝紅酒、怎麼好好說話,這類典型的爆品課程有一定的學習屬性和知識量,但不是大眾意義認知的教育。」肖志瀅說。
喜馬拉雅希望從知識付費「超市」,真正轉型為一個教育平臺。不過轉型並不簡單。
在幾年前在線教育興起時,許多網際網路巨頭便以平臺形式切入教育,如騰訊課堂、百度傳課、網易雲課堂、淘寶教育等,打造以直播為主的剛需類在線課程平臺。這類機構的發展並沒有預期那般順利,百度傳課2018年初停止客戶端維護,網易雲課堂今年3月份併入了網易有道。
「做教育平臺需要滿足高頻和標準化兩個條件。大部分平臺想切交易,交易非常低頻,同時課程又是非標的產品,他就很難做起來。」肖志瀅說。
喜馬拉雅做兒童內容則與此不同,內容從下往上,一層一層越做越重。首先在最底層依託海量內容,打造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體;其次,是知識付費的精品內容;再往上就是融入學習服務、社群交流等功能,比如說一些班級和訓練營。
這種金字塔式的分層,源於喜馬拉雅「學習超市」的定位——用戶在平臺上選購輕量化的課程內容,而並非是平臺主動去尋找目標用戶。
「我們和傳統在線教育機構的起點不一樣,殊途同歸。傳統教育公司從剛需市場起步,是開醫院賣藥的邏輯,需要培訓出效果;我們從知識付費的非剛需市場起步,是開超市的邏輯,只需要滿足多樣性的需求便可。」肖志瀅說。為此,在喜馬拉雅,內容的多樣性相比標準化而言更為重要。
據了解,喜馬拉雅成立了約200人的教育事業群,未來將繼續在金字塔的基礎上做縱深。肖志瀅說,「不僅是在線教育,我們在線下也有布局,不過更多會集中在素質教育。」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