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君 香港商報 今天
新冠肺炎疫情重挫本港經濟,旅行社捱不住了,開始削減成本。新華旅遊宣布12月起全體停薪留職,約有300名員工受影響。有旅遊業界估計,未來一至兩日將有多2至3間比較大規模的旅行社,相繼公布相關員工停薪留職計劃,預料約有1000人受影響。
製圖:荷潔
新增3宗確診 包括1宗本地個案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今日下午公布,截至10月29日零時,本港新增3宗確診個案,包括2宗輸入個案及1宗本地個案,至今本港個案累計5314宗(包括5313宗確診個案和一宗疑似個案)。
製圖:楊亮
新增本地個案為一名50歲女子,與之前的確診個案有關,她在22日發病,居於土瓜灣樂民新村樂智樓。輸入個案分別是一名33歲女子,由德國抵港,她於23日發病;以及一名由美國抵港的52歲女子,,她於27日發病。
調查指打工仔平均加薪1.4% 創10年新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港經濟蕭條,各行各業大受打擊。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29日公布今年薪酬趨勢調查結果,本港僱員今年平均加薪1.4%,創10年新低。若扣除通脹,今年僱員實質平均基本薪金僅升0.5%。另有約3成機構凍薪。調查還顯示,已有3成受訪機構承認已裁員,房地產及物業管理業裁員情況最嚴重。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副會長孔於人指出,今年薪酬調整比同樣陷於疫症的沙士時期2003年及2009年金融海嘯之時更要高。
相較仍有能力加薪的企業,那些裁員或選擇凍薪的企業在這個寒冬恐怕有點難熬。
大型旅行社全體停薪留職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旅遊業冰封。繼國泰航空大裁員後,又有大型旅行社要求員工12月起停薪留職。
新華旅遊27日向員工發出通告,要求12月起全體停薪留職,約有300名員工受影響。新華旅遊指,接近一年的零收入令公司陷入嚴重困境,迫於無奈情形下推行停薪留職計劃。
計劃分兩階段實行,首階段將會在12月1日至21年2月28日為止;第二階段則由21年3月1日至5月31日為止。計劃完結之後會審視情況再作有關安排。
保就業計劃12月完結 旅遊業經營面臨壓力
據悉,新華旅遊在第一期保就業計劃領取逾667萬資助,承諾僱員人數為297人。新華旅遊指,由於政府12月起不再提供保就業資助,在旅遊業復甦無期的情況下無力應付薪金及租金開支,將會在12月起推行停薪留職計劃。
旅遊業議會總幹事陳張樂怡說,今年截至9月30日,已有73間旅行社結業,它們屬中小型旅行社,員工人數由4至15人不等。
絕大部分旅行社仍然處於零收入狀態。
她指,由於絕大部份旅行社仍然處於零收入狀態,而12月起再沒有政府的「保就業計劃」資助,旅行社提出所有員工停薪留職,甚至大裁員是意料中事。
陳張樂怡形容,目前無論大小旅行社都撐得好辛苦,在沒有其他辦法之下唯有忍痛辭退員工,導致人才流失,甚至可能影響日後復原的步伐。
旅遊業議會主席黃進達表示,今年倒閉的旅行社比去年多,相信政府保就業計劃在下月完結後,會有更多旅行社考慮採取停薪留職,甚至裁員。
業界料更多旅行社將仿效
有旅遊業工會估計,未來一、兩日,會有多2至3間較大規模的旅行社,亦公布員工停薪留職計劃,受影響人數約一千人。
有旅行社透露,業界近日流傳「10間8間」旅行社,或會停薪留職,甚至裁員。
旅遊業議會形容,旅遊業是特困行業,希望政府提供特別支援,但最重要是何時可以恢復做生意。
黃進達今日(29日)在一個電臺節目表示,今年年初至今倒閉的旅行社數目較去年多,不少旅行社都推行緊縮政策節流,他認為新華旅遊停薪留並非單一事件,幾個月前亦已有旅行社提出有關安排。
黃進達說,香港的出入境旅遊完全停頓,業界是零收入,即使恢復本地遊只佔少許業務,難以彌補損失,業界早已開始節流,大部分旅行社都選擇停薪留職方法,減省開支。
黃進達又表示,若下月保就業計劃完結,將有更多公司考慮停薪留職或裁員。他促請政府採取特別措施支援業界,亦希望儘快讓兩地通關及推出健康碼。
縱橫遊常務董事袁振寧指出,業界停頓好長時間,估計有8至10間大型旅行社推出無薪假或裁員。他指出,公司於3月起已開始網購業務,近期亦推出本地遊增加收入,惟仍只可幫補約一成。他強調,公司暫不會仿效全體員工停薪留職或裁員,但會要求部分人放無薪假等。
網傳旅行社停薪裁員名單
停薪裁員風聲傳出,旅遊業界草木皆兵。有網民整合傳言,列出「旅行社停薪裁員名單」,內容牽涉美麗華旅遊、安運旅遊、南華快捷、百福飛龍等9間旅行社,當中包括「5折出糧」、「停薪留職」、「裁減一半人手」等措施。相關消息未經確實,除新華旅遊、東瀛遊外,7間旅行社暫未就事件作出回應。
被點名的旅行社東瀛遊澄清,絕沒有要求員工12月起開始停薪留職,集團一向財政穩健,從未陷入任何嚴重困境,對失實報導表示憤慨遺憾,保留追究權利。康泰旅行社則說,正研究不同方案節省開支。
網傳名單內容未經證實,相關消息未經確實,有待旅行社再作公布。圖源:Facebook
疫情打擊經濟,影響的不只是旅行業,香港打工仔正面臨裁員、失業、停工等危機。
來源丨香港商報網 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電臺等
編輯丨佐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