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國學,傳承命脈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作者 / 王松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編輯 / 張芊芊 ⊙ 校對 / 錢秀華
黃連自古被廣泛地用於治療消渴,恩師仝小林教授更是稱其為「消渴聖藥」。仝小林善用黃連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總結出大量經驗體會,享「仝黃連」之美譽。他將黃連的臨床效用總結為:辛開苦降調脾胃、清熱燥溼調菌群、清熱瀉火穩心律、清熱解毒消癰癤。
1新開苦降調脾胃
中滿內熱是肥胖2型糖尿病核心病機,主要表現為脾胃升降失司,其病理中心在胃腸,辛開苦降是最為有效的治法。偏中滿者主要表現為胃腸實熱,代表方劑為半夏瀉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偏內熱者主要表現為肝胃鬱熱,代表方劑為大柴胡湯(以黃連易黃芩)。此外,以黃連為主藥的辛開苦降法亦常用於糖尿病胃腸病變的治療。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患者會出現相關胃腸病變。糖尿病胃輕癱作為糖尿病胃腸病變的主要組成部分,患者可出現噁心嘔吐、腹脹、早飽、噯氣等症狀,使降糖藥應用受到幹擾,血糖不易控制,易發生低血糖反應或酮症等危險狀況。
臨床中,仝小林往往選用瀉心湯類、蘇連飲、左金丸、反左金丸等調節胃腸功能紊亂,頗具療效。對於重症糖尿病胃癱的劇烈嘔吐、幾乎無法進食的患者,仝小林善用辛開苦降配合溫補脾腎、健運中焦之法,如使用蘇連飲與附子理中湯、黃芪建中湯等,此時採用小劑量的黃連即可取「四兩撥千斤」之功。
2清熱燥溼調菌群
近年來,許多國內外研究表明肥胖、糖脂代謝紊亂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密切聯繫,腸道菌群失調產生過多的脂多糖,其被吸收入血後,可誘發炎症反應,促進高脂飲食相關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發生。以腸道菌群影響體重、胰島素敏感性和糖脂代謝為基礎,有研究者提出了與之相關的肥胖和糖尿病發病機制的假說。然而,在中醫辨治2型糖尿病早中期,很常見的證型之一就是腸道溼熱證。仝小林總結其辨證要點有二:一是大便黏臭,二是舌苔黃厚膩,此時選用以葛根芩連湯,療效確切。《傷寒論》太陽病篇:「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湯主之。」
歷代醫家多用葛根芩連湯治療溼熱洩利,仝小林「經方新用」將其投向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治療,受到國內外腸道菌群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他指出在葛根芩連湯的基礎上,如欲加強化溼之力,加荷葉,滑石;加強化濁之效,加紅曲、晚蠶砂;若溼熱傷陰,可予天花粉、石斛。
3清熱瀉火穩心律
4清熱解毒消癰癤
提示:轉載請註明來源 「國學髓公眾號」
I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摘自《中國中醫藥報》2015年第4240期。○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I 投稿郵箱:445288908@qq.com
I 注意警示: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專業中醫人士思路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優秀內容請關注在歷史文章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