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Piver明年準備入讀小學了,為了提前給他物色一所合適的學校,我開始四處向朋友打聽。
一打聽才知道,原來身邊一些事業較成功、也「重視教育」的朋友,大都把孩子送入了市內一所名氣較大的私立學校。據說,這所學校的師資力量非常雄厚,朋友的孩子在這裡也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
聽了他們的介紹,我很心動。
不過接下來他們卻告訴我,這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能讓我們家長更「省心」。
聽完我就洩氣了,從小就對寄宿制深惡痛絕的我,婉言謝拒了朋友的建議。
要知道,寄宿制雖然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卻也會讓小小的他缺失父母的關愛。成長在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之中,情感得不到寄託,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十分不利,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也反對寄宿制,她說,哪怕上一個條件差些的學校,也一定要讓孩子天天回家。為擇「重點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暫時能獲得一些東西,但從長遠來看,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01 不利於親子感情的建立
過早離開父母、去讀寄宿制學校的孩子,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不利於和父母建立親密關係。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寄宿的我,和父母的關係一直不冷不熱,從來談不上親密。
剛開始住校時,非常想家、想父母,也想睡在自家溫度寬敞的大床上,每天由父母叫醒上學。難過的時候還會去學校的小賣部給父母打電話,但往往說不到幾句,就眼淚汪汪,哽咽難言。
到了周末,本身言語不多的我卻會像個話嘮一樣,說個不停,說學校的壓抑,學習的力不從心以及難以融入的同學關係,講到父母沒有耐心聽為止,但一周一次的傾訴並不能緩解我的思家之情。
由於過分想家,心裡有話沒處說,堆積過多,導致內心越來越壓抑,壓抑到校園裡響起一首悲傷的歌都能讓我傷感落淚。
一直適應不了寄宿生活,又無力改變,性格就慢慢變得孤僻內向,敏感抑鬱,卻也越來越不願向父母吐露心聲,因為就算說了,他們也不能理解。
父母並沒有覺察到我的改變,亦或許他們只是認為這是長大了的自然呈現。
其實他們到現在都沒能明白,是寄宿生活改變了我的性格,也是寄宿生活讓我們之間的親情越來越疏遠。
某網友在知乎上表示:孩子寄宿的時間越早,和家人的感情越淡薄。
知乎截圖
從小住校換來的所謂獨立,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只是把感情都藏起來了!
深以為然。
兒童時期的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庇護下自然成長,優不優秀,獨不獨立,寄宿制只是單一因素,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家庭教育環境好,自然能培養孩子這些優秀品格;反之,即使送去寄宿學校,也不一定就能變得獨立有擔當。
就算有一部分孩子真的變獨立了,那也是用童年的情感缺失換來的。
用情感缺失去換獨立成長,我認為並不可取!
一個孩子要長成一個社會人,必須依循成長秩序漸次展開,宛如一粒種子必須依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成長一樣。孩子首先要獲得溫飽、安全感、愛和親情等這些自然需求,然後才能發展出更高一級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識和能力。——尹建莉
02 對孩子心理行為的發展影響極大
寄宿制不僅會導致情感缺失,同時對孩子心理行為的發展也影響極大。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調查。
數據來自《寄宿制小學兒童感覺統合及行為問題分析》一文
根據《寄宿制小學兒童感覺統合及行為問題分析》的介紹,此次調查選取了某市最具有代表性的3所寄宿制小學,共調查了789名學生,其中寄宿制學生294名,普通學生495名。
通過調查分析認為,寄宿制小學生的行為問題檢出率均高於普通小學生,其中寄宿制小學生A行為問題的發生率為27.71%,明顯高於普通小學生的14.73%。
截圖來自《寄宿制小學兒童感覺統合及行為問題分析》一文
結論表示,這與寄宿制小學的生活環境相關,而兒童良好的行為模式及其心理髮育的成熟需要一個穩定和有安全感的環境。這樣的環境除了家別無其它!
所以在寄宿制環境下生活的兒童,存在心理問題也很普遍,我之前一個客戶的孩子就深受其害。
有一次因工作原因我邀請這位客戶全家一起吃飯,當時他的孩子7歲,小學二年級,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寄宿生活。
吃飯期間,我試圖跟孩子交流,卻完全得不到回應。他的父母覺得孩子不禮貌,有些沒面子,便呵斥他要回應別人的問話。然後孩子勉強應了我一句,但是並沒有目光對接。我意識到那不是他的本意,是他慣有的行為習慣驅使他這樣做的。
後面孩子吃到一份喜歡的菜時,發現口味偏辣,立馬大發脾氣,叫喊著「太辣了,必須重點一份不辣的」。孩子媽媽不同意,孩子連菜帶盤都推到了地上,場面十分尷尬。
擔心我這位客戶氣不過,會把孩子打一頓,我馬上叫來服務員重點了一份同樣的菜(特意囑咐不加辣),這才平息了孩子的怒氣。
孩子的行為明顯有異於常人,呈現的心理問題有孤僻、偏激、人際關係敏感等。
不得不說,寄宿制是影響孩子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孩子的父母顯然沒意識問題的根源,只是一個勁兒地抱怨「這孩子真令人頭痛!」
我曾建議這位客戶不要讓孩子再上寄宿制學校了,讓他在父母身邊自然成長,用愛去感化溫暖他,情況會慢慢變好的。
而這位客戶卻搖頭拒絕了,理由是事業太忙,顧不上!而且就算把孩子弄回家,他和妻子也無計可施,給自己徒增煩惱罷了。
言盡於此,除了心疼孩子,更對這樣的父母失望至極!
家庭的溫暖,尤其母愛,是一個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心理營養品。——尹建莉
01 小學到初中階段,租房陪讀替代寄宿制
學校教育對孩子來說是大事,所以家長都非常重視。在選擇學校的問題上,家長們常常很糾結,究竟是就近選擇普通的學校,還是讓孩子寄讀在較遠的心儀學校(名校)呢?
其實在小學到初中階段,我認為只要學校不是太差,就沒有必要去選擇離家較遠的名校,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意見。如果一定要選擇名校,那麼權衡之下,租房陪讀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記得在我的初中階段,班上就有不少的走讀生。我就讀的那所學校是附近鄉鎮唯一的一所重點初中,是各鄉鎮成績優異學生的匯集之處。鄉鎮之間距離很遠,按理說,走讀生應該非常少。
後面才了解到,原來很多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寄宿,選擇到鎮上租房陪讀。這些家長也並沒有耽誤掙錢,他們或上班或做生意,很快就在鎮上扎穩了腳。
不僅農村如此,很多城市裡的父母在權衡利弊下,選擇了離家較遠的學校時,同時也會選擇租房陪讀,而不是讓年紀尚小的孩子去寄宿。
下圖這份調查表足以說明租房陪讀的趨勢之大。
來自成都的相關數據統計
總之,不管於孩子,還是於家長而言,租房陪讀都是利大於弊的。
02 高中以後再根據實際條件選擇寄宿制學校
高中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已逐漸趨向於成熟和穩定,情感的自我調節和自控能力已提高不少。這個時期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樂於獨立思考,主動想辦法克服困難,不像兒童時期需求助於父母。
所以父母可結合實際條件,讓這個階段的孩子選擇寄宿。
所謂結合實際條件,有這幾點需要注意:
1.性格內向孤僻的孩子在高中階段也最好不要寄宿,這樣的孩子需要家長的隨時關注,走讀更適合他。
2.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工作不忙,還是儘量選擇走讀,高中時期的孩子雖然成熟不少,但課業壓力大,家庭環境更容易促進孩子把精力聚集在學習上。
3.孩子體質不佳不適合寄宿,這個階段孩子的腦力和體力都得跟上,才能實適應高中的高壓學習生活。若身體本來就弱,寄宿生活肯定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最好先走讀,把身體調養好了再寄讀。
03 大學是寄宿制教育的最好階段,家長可完全放手
上大學的孩子年齡均在18歲以上了,自我意識已比較突出,獨立意識和自覺性也明顯增強。
這個階段,孩子的認知、情感和個性處在一個動態調節的過程中,所以家長可以完全放手,讓孩子由被動調節轉變為主動調節。他們不再完全聽從老師和家長所灌輸的思想,而是遵循邏輯的規律,自己試圖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嘗試全面地看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這時的寄宿制對他們是有利無害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求學的過程中,不管是走讀還是寄讀,我們一定要多徵詢孩子的意見。
最後用尹建莉老師的話作為結束語:
孩子真正屬於父母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錯過了生命中許多美妙的時刻。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尹建莉
我是希凝,90後職場媽媽,愛好閱讀、寫作。 致力於探索育兒領域,希望通過文字分享帶娃趣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