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寄宿制|別拿孩子的情感缺失去換所謂的獨立成長

2020-09-05 希凝

兒子Piver明年準備入讀小學了,為了提前給他物色一所合適的學校,我開始四處向朋友打聽。

一打聽才知道,原來身邊一些事業較成功、也「重視教育」的朋友,大都把孩子送入了市內一所名氣較大的私立學校。據說,這所學校的師資力量非常雄厚,朋友的孩子在這裡也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

聽了他們的介紹,我很心動。

不過接下來他們卻告訴我,這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能讓我們家長更「省心」。

聽完我就洩氣了,從小就對寄宿制深惡痛絕的我,婉言謝拒了朋友的建議。

要知道,寄宿制雖然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卻也會讓小小的他缺失父母的關愛。成長在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之中,情感得不到寄託,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十分不利,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也反對寄宿制,她說,哪怕上一個條件差些的學校,也一定要讓孩子天天回家。為擇「重點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暫時能獲得一些東西,但從長遠來看,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那麼寄宿制對孩子到底有哪些影響呢?

01 不利於親子感情的建立

過早離開父母、去讀寄宿制學校的孩子,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不利於和父母建立親密關係。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寄宿的我,和父母的關係一直不冷不熱,從來談不上親密。

剛開始住校時,非常想家、想父母,也想睡在自家溫度寬敞的大床上,每天由父母叫醒上學。難過的時候還會去學校的小賣部給父母打電話,但往往說不到幾句,就眼淚汪汪,哽咽難言。

到了周末,本身言語不多的我卻會像個話嘮一樣,說個不停,說學校的壓抑,學習的力不從心以及難以融入的同學關係,講到父母沒有耐心聽為止,但一周一次的傾訴並不能緩解我的思家之情。

由於過分想家,心裡有話沒處說,堆積過多,導致內心越來越壓抑,壓抑到校園裡響起一首悲傷的歌都能讓我傷感落淚。

一直適應不了寄宿生活,又無力改變,性格就慢慢變得孤僻內向,敏感抑鬱,卻也越來越不願向父母吐露心聲,因為就算說了,他們也不能理解。

父母並沒有覺察到我的改變,亦或許他們只是認為這是長大了的自然呈現。

其實他們到現在都沒能明白,是寄宿生活改變了我的性格,也是寄宿生活讓我們之間的親情越來越疏遠。

某網友在知乎上表示:孩子寄宿的時間越早,和家人的感情越淡薄。

知乎截圖

從小住校換來的所謂獨立,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只是把感情都藏起來了!

深以為然。

兒童時期的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庇護下自然成長,優不優秀,獨不獨立,寄宿制只是單一因素,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家庭教育環境好,自然能培養孩子這些優秀品格;反之,即使送去寄宿學校,也不一定就能變得獨立有擔當。

就算有一部分孩子真的變獨立了,那也是用童年的情感缺失換來的。

用情感缺失去換獨立成長,我認為並不可取!

一個孩子要長成一個社會人,必須依循成長秩序漸次展開,宛如一粒種子必須依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成長一樣。孩子首先要獲得溫飽、安全感、愛和親情等這些自然需求,然後才能發展出更高一級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識和能力。——尹建莉

02 對孩子心理行為的發展影響極大

寄宿制不僅會導致情感缺失,同時對孩子心理行為的發展也影響極大。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調查。

數據來自《寄宿制小學兒童感覺統合及行為問題分析》一文

根據《寄宿制小學兒童感覺統合及行為問題分析》的介紹,此次調查選取了某市最具有代表性的3所寄宿制小學,共調查了789名學生,其中寄宿制學生294名,普通學生495名。

通過調查分析認為,寄宿制小學生的行為問題檢出率均高於普通小學生,其中寄宿制小學生A行為問題的發生率為27.71%,明顯高於普通小學生的14.73%。

截圖來自《寄宿制小學兒童感覺統合及行為問題分析》一文

結論表示,這與寄宿制小學的生活環境相關,而兒童良好的行為模式及其心理髮育的成熟需要一個穩定和有安全感的環境。這樣的環境除了家別無其它!

所以在寄宿制環境下生活的兒童,存在心理問題也很普遍,我之前一個客戶的孩子就深受其害。

有一次因工作原因我邀請這位客戶全家一起吃飯,當時他的孩子7歲,小學二年級,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寄宿生活。

吃飯期間,我試圖跟孩子交流,卻完全得不到回應。他的父母覺得孩子不禮貌,有些沒面子,便呵斥他要回應別人的問話。然後孩子勉強應了我一句,但是並沒有目光對接。我意識到那不是他的本意,是他慣有的行為習慣驅使他這樣做的。

後面孩子吃到一份喜歡的菜時,發現口味偏辣,立馬大發脾氣,叫喊著「太辣了,必須重點一份不辣的」。孩子媽媽不同意,孩子連菜帶盤都推到了地上,場面十分尷尬。

擔心我這位客戶氣不過,會把孩子打一頓,我馬上叫來服務員重點了一份同樣的菜(特意囑咐不加辣),這才平息了孩子的怒氣。

孩子的行為明顯有異於常人,呈現的心理問題有孤僻、偏激、人際關係敏感等。

不得不說,寄宿制是影響孩子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孩子的父母顯然沒意識問題的根源,只是一個勁兒地抱怨「這孩子真令人頭痛!」

我曾建議這位客戶不要讓孩子再上寄宿制學校了,讓他在父母身邊自然成長,用愛去感化溫暖他,情況會慢慢變好的。

而這位客戶卻搖頭拒絕了,理由是事業太忙,顧不上!而且就算把孩子弄回家,他和妻子也無計可施,給自己徒增煩惱罷了。

言盡於此,除了心疼孩子,更對這樣的父母失望至極!

家庭的溫暖,尤其母愛,是一個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心理營養品。——尹建莉

遠離寄宿制,從這三方面著手準備

01 小學到初中階段,租房陪讀替代寄宿制

學校教育對孩子來說是大事,所以家長都非常重視。在選擇學校的問題上,家長們常常很糾結,究竟是就近選擇普通的學校,還是讓孩子寄讀在較遠的心儀學校(名校)呢?

其實在小學到初中階段,我認為只要學校不是太差,就沒有必要去選擇離家較遠的名校,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意見。如果一定要選擇名校,那麼權衡之下,租房陪讀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記得在我的初中階段,班上就有不少的走讀生。我就讀的那所學校是附近鄉鎮唯一的一所重點初中,是各鄉鎮成績優異學生的匯集之處。鄉鎮之間距離很遠,按理說,走讀生應該非常少。

後面才了解到,原來很多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寄宿,選擇到鎮上租房陪讀。這些家長也並沒有耽誤掙錢,他們或上班或做生意,很快就在鎮上扎穩了腳。

不僅農村如此,很多城市裡的父母在權衡利弊下,選擇了離家較遠的學校時,同時也會選擇租房陪讀,而不是讓年紀尚小的孩子去寄宿。

下圖這份調查表足以說明租房陪讀的趨勢之大。

來自成都的相關數據統計

總之,不管於孩子,還是於家長而言,租房陪讀都是利大於弊的。

02 高中以後再根據實際條件選擇寄宿制學校

高中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已逐漸趨向於成熟和穩定,情感的自我調節和自控能力已提高不少。這個時期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樂於獨立思考,主動想辦法克服困難,不像兒童時期需求助於父母。

所以父母可結合實際條件,讓這個階段的孩子選擇寄宿。

所謂結合實際條件,有這幾點需要注意:

1.性格內向孤僻的孩子在高中階段也最好不要寄宿,這樣的孩子需要家長的隨時關注,走讀更適合他。

2.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工作不忙,還是儘量選擇走讀,高中時期的孩子雖然成熟不少,但課業壓力大,家庭環境更容易促進孩子把精力聚集在學習上。

3.孩子體質不佳不適合寄宿,這個階段孩子的腦力和體力都得跟上,才能實適應高中的高壓學習生活。若身體本來就弱,寄宿生活肯定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最好先走讀,把身體調養好了再寄讀。

03 大學是寄宿制教育的最好階段,家長可完全放手

上大學的孩子年齡均在18歲以上了,自我意識已比較突出,獨立意識和自覺性也明顯增強。

這個階段,孩子的認知、情感和個性處在一個動態調節的過程中,所以家長可以完全放手,讓孩子由被動調節轉變為主動調節。他們不再完全聽從老師和家長所灌輸的思想,而是遵循邏輯的規律,自己試圖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嘗試全面地看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這時的寄宿制對他們是有利無害的。

寫在最後

需要注意的是,在求學的過程中,不管是走讀還是寄讀,我們一定要多徵詢孩子的意見。

最後用尹建莉老師的話作為結束語:

孩子真正屬於父母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錯過了生命中許多美妙的時刻。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尹建莉

我是希凝,90後職場媽媽,愛好閱讀、寫作。 致力於探索育兒領域,希望通過文字分享帶娃趣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寄宿制」學校,解脫了家長,傷害了孩子
    尤其是小學生,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正在萌芽。這時候正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和習慣的關鍵期。在這個關鍵期孩子如果缺少了最基礎的情感環境,那麼孩子的性格就會出現問題。而寄宿制,就是人為的強制性的將孩子與家庭和親情隔離,使其進入集體生活,是反自然反人性的,是揠苗助長。
  • 孩子不到這個年齡,就別把他送去寄宿制學校,不然影響孩子一生
    導讀:孩子不到這個年齡,就別把他送去寄宿制學校,不然影響孩子一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不到這個年齡,就別把他送去寄宿制學校,不然影響孩子一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是情感缺失還是太自私? ?
    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卻從來不行,對於身邊的人總也拿不出多少在乎。對於自己的心裡的秘密,從來不和別人說,永遠也不相信別人,父母也是。說實在的,我很羨慕別人戀愛時候時常粘在一起,分別一下總要備受煎熬,見面時欣喜若狂,接吻擁抱時臉紅心跳。我只是不斷安慰自己沒遇到那個人……希望不是自欺欺人。你有沒有在成長中,遇到以上這樣的情感迷失呢?
  • 送娃去住校,家長想清楚:孩子在「寄宿」學校成長,是福還是禍?
    ——華生 當下快節奏的社會中,家長們有的時候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精力有限,只能寄託於學校教育,很多父母為了能夠鍛鍊孩子的成長,也紛紛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孩子在「寄宿」學校成長,是福還是禍?
  • 送娃去住校,家長想清楚:孩子在「寄宿」學校成長,是福還是禍?
    ——華生 當下快節奏的社會中,家長們有的時候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精力有限,只能寄託於學校教育,很多父母為了能夠鍛鍊孩子的成長,也紛紛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②讓孩子更自立,鍛鍊成長:孩子們需要對自己負責,離開了父母的照顧,需要自己獨立完成,不能再依賴家長,這也鍛鍊了孩子的勇氣和毅力,學會自力更生。
  • 生活中情感的缺失,到底還有什麼意義?
    總之,家庭的情感缺失對我們產生的副作用非常大。 ,有說有笑,現在信息發達了,交通便利了,年輕人開始出門打工了,在一波又一波在外打工潮的潮流中,很多人背井離鄉,前往大城市發展,他們見到了燈紅酒綠,見到了老一輩沒見到的東西,愛上了這個環境,不想再回去,對家庭的情感越來越疏遠,還有一些留守兒童,父母從小把他們丟給爺爺奶奶,導致了這些孩子去世了,母親的呵護,父親的疼愛,從而使孩子對父母的認知變得很模糊,親情自然就淡了,這是導致家庭情感缺失的第一大原因,人口的變遷
  • 想讓孩子上寄宿制學校?先聽聽寄宿制學校的家長怎麼說吧
    以我家為例,當初我們兩夫妻很不捨得女兒去讀寄宿制學校,怕她適應不了,但她被學校的優越條件所吸引,又對寄宿生活充滿憧憬,一心想要獨立,最後我們拗不過她,只好答應她去讀。孩子比較獨立,自理能力強。讀寄宿制學校的孩子,在校時間必須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自己處理自己所有的生活瑣事,還要學會自己處理與老師、同學相處中出現的問題,獨立性得到很大的培養,所以讀了一段時間的寄宿制學校後,孩子的自理能力大大提升了。
  • 寄宿制,弊大於利,孩子們會失去太多的東西
    寄宿制的好處:一是方便路途遙遠,交通又不便利的學生。二是家長省去了許多的時間和管理責任,總之家長會很輕鬆,特別是在這個忙碌的時代。四是家長老師普遍認為,可以鍛鍊孩子們的獨立能力,還有集體觀念。孩子會有孤兒院裡的心裡狀態,情感缺失會伴他一生的。
  • 「再苦也不會讓孩子住校」,白巖松談寄宿制傷害,背後原因很現實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很難時時刻刻陪伴在左右。有時候,作為家長,我們僅僅只能陪伴孩子這一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陪伴,也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 孩子不跟小夥伴玩,中國式教育是導致社會情感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後來跟兒子的交流中才得知,豐豐是個極其內向的孩子,不喜與人打交道。雖然豐豐各個方面都很厲害,在好多次比賽中都拿了第一名,會象棋,會二胡,還會畫畫,但是班裡面的小朋友都想跟他交朋友,找他切磋兩把時,他總是沉悶悶的不跟大家玩。兒子的話讓我想起了,每次偶遇到他媽媽和他一起去買菜,兒子總是第一時間叫上一句阿姨好。
  • 沒人意識到「寄宿制」對中國孩子帶來的慘痛傷害(值得每個家長認真閱讀)
    即使通過人工辦法讓一些母猴懷孕,它們也對小猴冷漠無情,殘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獼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們身上反映的這種「孤兒院現象」說明,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所不可或缺的。孩子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必須依循成長秩序漸次展開,宛如一粒種子必須依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成長一樣。
  • 孩子情緒易失控,不全是心理脆弱,請排查親子情感連結是否缺失
    結果同事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所成長的孩子性格也和之前有了一個很明顯的轉變,孩子現在正在上小學,脾氣非常大。每一次犯了一點錯誤,父母稍微的指責一下孩子就會直接哭起來。在學校裡受到別人欺負的時候也非常的玻璃心,回家就哭鬧著不想再去學校,並且還去向爺爺奶奶告狀。
  • 白巖松:「再苦也別讓孩子住宿」
    在通往大學的路上,上寄宿制學校成為了中國大多數孩子不可避免的記憶。有些孩子甚至從小學開始,一日三餐及生活都在學校,由學校封閉管理。現在不少家長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樣的寄宿制學校,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等能力,有這樣思想的家長在國內不佔少數
  • 寄宿制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這些寄宿學校長大後的孩子,這麼說
    一位朋友,孩子上幼兒園中班,自己事業也很忙,一直在考慮,孩子上小學之後要不要上寄宿制學校的問題,她覺得上寄宿制學校,孩子會更獨立,自理能力更強,人際交往能力也更好,但是也擔心孩子和她不親了,怎麼辦?所以一直很糾結。
  • 允許孩子「適度依賴」,是獨立的關鍵,家長別拒絕孩子靠近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現在的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們的獨立能力,手段層出不窮,只是希望以後父母不在身邊孩子能夠獨立,靠自己也能生活。畢竟孩子長大,家長都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獨自去拼搏。
  • 「寄宿制學校」引教育界關注:聚焦「家庭教育和父母陪伴」
    12歲是條槓槓親情的缺失是無法彌補的杭州市教科所特級教師、家庭教育專家 韓似萍韓似萍告訴記者,6~12歲是孩子行為模式養成的關鍵期,生命能量主要建立在親情之上,如果這個時候孩子離開父母,會造成親情支持上的缺失;到了12歲之後,這種缺失是無法彌補的。
  • 如何激勵孩子學習上擁有最大的積極性,養育孩子要警惕情感缺失
    而我感到是一種情感的缺失。若孩子能真正明白父母的苦心,父母能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就不會有母親的後悔,我錯了。我的侄女,在她父母沒打工之前是愛說愛笑,品學兼優,誰見誰喜歡的女孩子。
  • 教育不能「忘情負義」——中國教育情感缺失:教育,應該關注人的情感品質;德育,應該關注心靈與精神成長
    作者|朱小蔓|朱永新來源|中國德育本文為2012年朱小蔓、朱永新兩位專家就「中國教育情感缺失」問題引發的對話。對話從「教育情感」出發,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新課程改革、德育話題以及教師成長等,本文節選了部分內容進行展示。朱永新:小蔓教授,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最近我國一所名校連續發生了幾起學生跳樓事件。那些年輕的生命之花,在瞬間就凋謝了。
  • 為什麼孩子會情緒失控?情感連結的缺失,容易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失控,也許只是在和父母之間的感情連結的缺失,在這個過程中的孩子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他們是不知道如何去和家長建立起這種情感,只有家長努力不斷的讓孩子感受到這種情感,防止孩子的失控。所以即使在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也要冷靜下來去和孩子建立好彼此之間的情感連結。
  • 孩子粘人的背後,竟然是安全感的缺失
    從孩子脫離母體開始,整個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的分離。而克服由此伴隨而來的焦慮感,則是孩子走向獨立與成熟的第一步。成長道路上很多的事情節點,媽媽重返職場、斷奶、孩子上幼兒園等,則猶如催化劑,若處理不當便會加劇孩子分離焦慮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