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含義與「天皇」稱號的由來
「日本是神之國」、「天皇是天神的後裔」,這種與現代科學精神相違背的封建觀念,作為日本統治階級所規定的「佔統治地位的意識」,曾經長期奴役著日本人的意識。因此,了解「日本」和了解「天皇」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天皇」一詞最早出自於中國的史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的三皇之一。
《史記·補三皇本紀》中曾寫道「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澹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而日本「天皇」稱號和「日本」國號的出現,均是在律令制形成之後。可以確定的史,至少在6世紀之前,「日本」和「天皇」的叫法都是不存在的,更常見的稱呼是「東瀛」、「扶桑」、「大和」以及「倭國」,還有我們熟知的「倭寇」。
而「天皇」與「日本」的出現,則是與「倭」王朝內部政治局勢、對外關係以及周邊領邦之間的政治局勢變化密切相關聯的。
「日本」的原始含義是「日之本」,即「太陽升起的地方」。關於為何改「倭」為「日本」,在平安時代曾發生過一場爭論,從這場爭論中我們可以窺探一二。
根據《日本書紀私記》記載,承平六年(936年),在一個關於《日本書紀》的講座上,參議紀淑光曾經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改『倭國』為『日本』?」對於這一提問,講師引用了《隋書·東夷傳》中「日出之國」一詞,答道「日本即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紀淑光再問「『倭國』確實是在大唐東面,即太陽升起的方位,但是如果是在日本本土,太陽豈不是在國家的中間方位升起?既然如此,又為何要稱為『日出之國』呢?」對此,講師的解釋是「因為從大唐的方位看,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所以我們稱自己的國家為『日本』」。
從這一問一答中,很好的詮釋了日本國號的由來和意義,但是我們通過對歷史的研究不難發現,被喻為「日出之國」的日本,則頗有宇宙中蒙受太陽光澤的月亮的特徵。因為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以及國家的產生,深受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強烈影響,也就是說,太陽真正升起的地方不是日本列島,而是與其隔海相望的大陸。正如紀淑光和講師在問答中所討論的,對於「日出」的方位,存在一個立場問題,因為只有站在中國大陸上觀察,日本才能稱之為「日之本」。
而在將國號由「倭」變更為「日本」的同時,倭國的統治者也將其的稱號由「大王」更改為了「天皇」。而通過考證發現,日本統治者正式採用「天皇」的稱號,始於《飛鳥淨御原律令》,我們不難看出,「倭國」的統治者之所以採用「天皇」的稱號,就是為了與當時大唐帝國的「天子」平起平坐。
毫無疑問的是,從「日本」與「天皇」稱號的出現,就代表著日本人強烈的要與隔海相望的華夏帝國爭雄的野心,因為在此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倭國」都是作為中華文明的藩屬而存在的。
日本人為何厭惡「日本」這一國號呢?
但讓人驚訝的是,直至現在,將「日本」作為國號在日本國內竟然也曾長期遭受批評,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戰後,日本國內持有「日本=日之本」看法的人並不多,更多的人認為定國號為「日本」,是因為日本人的太陽神信仰以及「倭國」明確意識到日本列島西面存在著強大帝國的。
7世紀初,倭國派遣使者到達中國隋朝,覲見隋朝皇帝的國書中有「日出天子至日落天子」的名句,這句話既顯示了日本不願意接受隋朝冊封的姿態,又表達了其有與中國分庭抗禮的野心。「日本」的國號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釋,既不是特定的地名,也不是王朝創始人的姓名,更多的是意指該國在東方,將著眼點強烈的置於中國大陸。
我們可以從「日本」這一國名中看到,「倭國」的統治者一方面強烈意識到中國大陸上有強大帝國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有妄圖以小國對抗大國的野心。同時,採用這一國號並不完全是日本自覺的行為。
據《釋日本紀》記載,在延喜四年(904年)的一個講座上,有人向講師提出了「現在稱我國為日本,這一名號是我們自己定的還是唐朝給冊封的?」講師明確的回答道「這是唐朝給冊封的。」不過翻閱《舊唐書》可以發現,日本人的這種認知明顯與歷史記載不符,但是這種錯誤的認知從平安時代期就在日本紮根發芽,不斷影響著日本國內的學者,以致於出現了對「日本」這一國號非常厭惡的國家神道教,而其所持有的「原封不動地接受日本這一唐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國號並用於和唐朝交往,實在是令人非常厭惡」的立場,則在此後影響了無數的日本人,並被以後的日本國粹主義者所繼承。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至今仍有許多人厭惡「日本」這一國號的原因。
「日本」即代表著大和族的野心
「日本」在成立之初就已經具有了擴張國家領土的強烈欲望,事實上,在「日本國」成立之前的7世紀中葉,「倭國」的統治者就已經發動了一系列針對日本列島北部「蝦夷」等族的徵伐戰爭。
而以「日本」為國號,「天皇」為王名的日本國,從創立之初起就具有了「帝國主義侵略性」的一面。其以使「蠻夷」附屬的「中華」自居,並向四周還未開化的「夷狄」推廣自認為「發達」的政治和法律文化,雖然當時的「日本國」在與唐朝的正式外交文書中,提及自己的統治者時並未使用「天皇」這一稱號,但已不再稱「倭」,而改稱「日本」了,此時,日本列島上的大和族不安於中華藩屬的野心已經生根發芽,逐漸膨脹了。
到了元朝時期,成功「抵禦」了忽必烈徵伐的日本,已儼然以華夏文明的正統「繼承人」自居(日本人認為南宋被蒙古徵服,此時的華夏文明已經斷絕,而自己抵禦了蒙古人的入侵,是正統的華夏文明繼承者,這一腦迴路也是新奇啊),此後走上了公開與中原王朝對抗的爭霸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