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期一直認為自己是學霸,行為都符合學霸的作風,考前不好好備戰,考試半個小時,答完試卷,然後給無數張大嘴巴的同學留下了瀟灑的背影,走路帶風是的走出教室。
直到大學唯一一次英語聽力掛科,我對自己產生了懷疑,難道我不是學霸了嗎,結果那次考試結果出來才發現原來大家大部分都是學渣。
當然學習中,不只有學霸學渣,其實還有學灰,那一次考試,讓很多學霸心裡變成了學渣,學渣變成了學灰。
大學畢業進入一家貿易公司,半年以後陪同老闆國外出差,小心臟撲通撲通跳著,內心緊張只有自己知道,22年了,終於要第一次走上無硝煙的戰場了。結果和客戶見面以後,客戶因為帶著濃重的口音,我聽不懂,還得經過國外客戶相對標準的英語說給我聽,我在翻譯給老闆聽。
結果哪次會議就變成了這樣:濃重的英語口音(老外)-相對標準的英語口音(老外)-懵逼的我-鎮定自若的老闆(還要感謝老闆,老闆一直鼓勵我,不要緊張)。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實戰的增多,這樣的尷尬越來越少,但是也確實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我們學了這麼多年英語,卻還是看不懂卻聽不懂?我想大部分人都有同樣的疑問吧,每次聽力考試,當看著聽力材料,覺得小菜一碟,當脫離聽力材料,一下感覺自己是學灰了。那麼產生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
1)底子問題,大家都知道蓋房子都需要先打地基,我們很多人學英語都是用漢字來記憶單詞的吧,其實一開始就錯了,漢語發音和英語正宗發音還是有差別,也許一個詞語或者簡單一段話沒問題,但是如果時間比較長,就有問題了。
2)外國人的發音習慣,外國人也有連讀,略讀等習慣,我們很多人卻只知道讀音清晰,一個單詞讀的很清晰。
3)語速問題,很多老外說普通話,你會發現他們說的很慢,我們與他們對話,說的很快的時候,他們也聽不懂。同樣,老外說很慢我們能聽懂,老外說的很快我們就可能聽不懂。
4)自信,當時和一個國外朋友聊天,他說發現一個差別,國外孩子看到親戚或者父母朋友,都是很大大方方上去問候,而中國人呢,很多都是蜷縮在父母身後,有點害羞,也就是我們說的怕生。這個其實也影響到我們和老外交談,就是一個自信心問題,你會感覺緊張,自然會影響你的聽力。
大家都覺得還有什麼原因導致自己聽不懂英語,也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