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並濟 向美而行——淺談附小教育之美
成都市青羊實驗中學附屬小學校長 張勝
美是人由動物性走向人性的起點,人只有通過審美才能成為一個自由而幸福的人,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育人,所以「美」是教育的本質,構成教育的核心與靈魂。我以為,「剛柔並濟」之美,為教育之大美。「剛」者,健康、勇敢、堅毅、強悍,體育可達之,所謂「野蠻其體魄」;「柔」者,聰敏、溫婉、寬厚、修養,藝術可達之,所謂「文明其精神」。剛柔並濟,在教育中,便可達到強而正、勇而仁、堅而韌的均衡和諧之人生大美。
01
剛柔之美需要可見、可感、可觸的融化
小學階段,是學生對美的個體感知能力的奠基階段,也是初步發展時期。而美是有層次的,它需要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可以從自然景觀的人文化和人文景觀的自然化兩方面入手,營建起自然與人文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校園環境,從而彰顯環境育人的價值,所謂「潛移默化」便是如此了。
學校的環境建設要突顯體育的剛健美,可以選擇自己的體育特色項目。例如附小是以校園足球為主的體育文化,所以,除了訓練場外,還將建設「足球歷史長廊」、「足球明星牆」、「校園足球之星」、「足球榮譽室」、「足球體驗中心」等場館場所。這些場所有的可以看圖讀文,有的可以聽音樂看視頻;有的可以觀摩欣賞,有的可以感受體驗,都能給學生帶來極強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足球乃至體育之美已融入其中。
再說藝術之美,在附小,我常看到一些動人的場景。樓道邊,一個小男孩,端坐在鋼琴邊,凝神提氣,優美的琴聲從他的指尖流淌開來,這琴聲吸引來幾個孩子,他們安靜地圍在鋼琴邊,或者輕倚著,或者託著腮,或者站在男孩身後,陽光斜照在他們的臉上,照在黑白相間的琴鍵上,那麼真實那麼美。也許,看似隨意地擺在鋼琴角的那架鋼琴,實則是著意為孩子們營造的一種藝術的氛圍。
「中國打擊樂博覽室」「塗鴉牆」「美術長廊」……學校裡靜的花木,動的影綽,靜的作品,動的聲音,這些可見、可感、可觸的美的事物,正是孩子們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切入點,學校找準找好這些切入點,就是在美的教育中「潤物無聲」。
02
剛柔之美需要深入、精細、傾力的管理
我常常會想:這所學校,想要幫助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思考,是階段性的、螺旋式的、延展中的。我們不斷地進行這種學校教育的「靈魂思考」,也許正是教育管理者應有的高度和深度吧?「審美因素在學校教育中相互滲透、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並最終形成一種有機統一的美的學校文化。」這種學校文化,有時就是是學校管理理念的一個顯象。
教學常規、教學質量、教學科研、學生活動、後勤保障……學校教育教學可謂紛繁複雜、千頭萬緒,智慧的管理便是如這體育與藝術一般,既需要剛性的管理,更不能少了柔性的管理。附小把教師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根本。剛性的如崗位培訓、教學教研、師徒結對、聽課評課,老師們得「練」出「肌肉」來;柔性的如每年一次「教師趣味運動會」、「教師藝術節」,每季一次「工會活動」,每月一次「教師社團」活動,每周一次「教師讀書活動」,得「養」出「修為」來。如此種種,有引導性、自主性,又扁平化、深入化的管理,將剛柔之美,進行到底。
03
剛柔之美需要不同縱度、方式、層次的課程
我們總是對美好的事物無盡嚮往,美也許是一條線,一道虹,是心底流淌著的最充沛真摯的情感。也許每個人對美的感受認知不同,但每個孩子其實是從幼兒開始即接受大量的、健康的審美指引——對美的理解,對自身和周圍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對於小學階段來說,養成一顆對「美」敏感、高貴而豐富的心靈,還需要通過專門的審美教育形式——即學校藝體課程建設來完成。要充分利用兒童愛玩好動的天性,把體育活動、藝體教育課程作為了學生感知美、創造美的重要渠道。
附小以「四個縱度、四種方式、三個層次」來實現藝體課程的學校特色。即國家課程、校本課程、藝體普及培養課程、拔尖人才培養課程四個縱度,必修、選修、必選、自設四種方式,基礎級、綜合級、高級三個層次。將音樂、美術、舞蹈、體育、科技等多元文化形態的美,開發成「美麗生活」系列課程,包括校園足球、女子排球、籃球、西洋棋;中國鼓、合唱、水墨畫、書法、舞蹈、朗誦、剪紙、茶藝等藝體課程。各課程小組研究課程目標,整合課程資源,開發《快樂足球》《鼓韻》《水墨之美》等校本教材。藝體課程作為學校特色辦學的核心之一,將不斷得到完善和改進,進而推動教師、學生、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04
剛柔之美需要豐富、有趣、有益的活動
孟子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這裡所謂「充實」,就是人作為人得到了完滿的體現,這種充實的、完滿境界而獲得的快樂這就是「美」;而「充實」圓滿到自身發出光明,到了「放光輝」的地步,就是「大」。在孟子看來,「大」比「美」高一個境界。但其實,他所說的「充實」、「大」都是人自身達到完滿感、充實感而獲得的境界。就小學生而言,得到這種完滿感和充實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藝體活動。
學校藝體教育,應該摒棄一種「重技藝,輕人文」的教育功利性。除了藝體活動比賽成果、藝體特長生比例以外,藝體活動覆蓋面、學生參與率某種意義更應該成為學校藝體教育成果評價標準,也就是學校的藝體教育成果要由參與比賽轉移到常態展示分享。
附小依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成都市藝術特色學校、青羊區藝術教育聯盟三大平臺,以活動為載體,開展了多項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藝體活動。活動分為「比賽表演類活動」「特長訓練類活動」「興趣培養類活動」「綜合實踐類活動」幾大類。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體育競技、藝術類展演、競賽活動,學校每期的體育節、藝術節,班級聯賽,專項主題(籃球、桌球、足球、氣排球、網球、自編太極操)比賽等,重點將藝體特長生推送到更高更寬的展示平臺上,最大程度地提高這一部分學生的能力水平。
而每周五校本社團活動一個小時中,低、中、高三級足球代表隊,籃球代表隊,氣排球代表隊;校級合唱隊、少兒水墨畫訓練社團、中國鼓樂團、書法社團、語言表演社團等體育、美術、音樂、語言「四位一體」藝體特長訓練社團,旨在發現並培養有特長的學生,提供交流平臺,展示分享成果。「興趣培養類活動」則更多依靠學科滲透,班級推廣等活動形式,激發學生內在動力,開啟藝體智慧,挖掘生長點,培養自己的藝體興趣和特長。
「綜合實踐類」則主要有學校德育常規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活動,電視臺演出,教育國際化活動等,更大範圍擴充培養學藝體素養的路徑,使同學們在活動中感受到無窮樂趣,進而增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藝體活動健康、活潑、多彩和有序。
「我是一個不會繪畫的人,但這不妨礙我仰望《星空》時熱淚盈眶。」——懂得欣賞美才會分享美、創造美。剛柔並濟之美若只停留在眼所能見的表面就失了靈魂。「強化學校體育、美育,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保證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國家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如是說。這意味著學校藝體教育,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具備更加專業的能力,開拓更加廣闊的視野。當我們的思維隨時代的車輪周轉向前,衡量個人價值變得多元化,也許教育的意義也會更接近它的初衷——「教育的差異,決定一個人最終『勝負』的,不是掌握知識的多少,而是人生的境界與視野,信仰與責任,以及自由的心靈。」
青羊教育公眾號推出「青羊校長說」專題欄目,如有意願投稿的校長,請將文字材料及相關圖片打包發送至郵箱4070639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