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英語好就行了……
圖文:拐子
編輯:諾妍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自然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汽車品牌來分一杯羹,不過這可為難了我們中國的消費者:這一個個英文字母到底怎麼念啊?不少國外車型引入中國後,都會取個中文名來滿足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比如大眾的「Tiguan」在德語中發類似「踢館」的音,引入中國後就叫「途觀」了,既洋氣,也有不錯的寓意,難怪熱銷這麼多年。
作為德系豪華品牌三強的奔馳、寶馬和奧迪,則採用字母、數字或字母+數字的形式來給車型命名,簡單好記。雖然26個英文字母大家基本都認識,可是大家念起來還是會帶點中國味,比如寶馬X5大家就普遍說「寶馬叉5」,連很多媒體人也都是這樣叫。
再說「叉5」銷售就要瘋了!
如果你跑去寶馬的4S店對銷售說:「我想看看寶馬叉5。」他一定是這樣跟你介紹:「我們這款寶馬誒克斯(字母x的英文讀音)5吧啦吧啦……」因為他要是說了「叉5」,據說有些4S店就要扣50塊錢!如果跟你說了半天「叉5」,結果你又沒買,好嘛,一天白幹了!
有人或許會說:「X不就是個叉嗎?我叫叉5怎麼了?」那你可就浪費了廠家的良苦用心了。「X」在英文中可以表示「無限」、「目標」、「希望」等含義;在羅馬數字中,「X」表示十,可以引申出「完美」的意思;「X」在數學中還代表未知數,寓意著無限可能。所以你看,僅僅一個英文字母,其實可以表示多種積極向上的含義,而「叉」諧音「差」,人家好好的一款車,總「叉5、叉5」的叫是不是不太合適?
Giulia是你的女神朱麗葉嗎?
阿爾法·羅密歐是非常有歷史底蘊的一個品牌,要知道法拉利的創始人曾經都在阿爾法·羅密歐打工。2017年阿爾法·羅密歐在中國推出了一款運動型中型車Giulia,在當時確實小火了一把。《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大家即便沒看過,也多少都聽過,所以Giulia進入中國後,大家就很自然地稱之為「朱麗葉」了,「阿爾法·羅密歐 朱麗葉」聽著多浪漫啊!可是你真的叫對了嗎?
1954年都靈車展上,阿爾法·羅密歐推出了Giulietta Sprint(意為短跑、衝刺),這款三門四座的小車一經發布就大獲成功。Giulietta現在在歐洲仍有售賣,TA才是真正的「朱麗葉」,不過已經變成一款兩廂小鋼炮了。「Giulietta」也是義大利一個非常常見的女性名字「Giulia」的「縮小版」,即「小茱莉亞」的意思,所以後來阿爾法·羅密歐在推出更大車型的時候,就順理成章的稱之為Giulia了,TA可是「朱麗葉的長大版」哦!
英語好就能念對了?
保時捷在2014年初就推出了Macan,是比卡宴小一號的SUV,也有「小卡宴」之稱。與大哥卡宴不同,Macan進入中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一個中文身份,於是各種叫法也是層出不窮。最多的是英語比較好的那波人,按照英語的讀法,諧音中文「麥坎」,可是英語好就能一定念得對嗎?
「Macan」一詞其實源於印度尼西亞語,意為「老虎」的意思,所以正確發音應該按照印度尼西亞語來,相當於中文「馬看」。如果有近期購買保時捷Macan的土豪朋友,應該會發現行駛證上寫著「邁凱」,也算是有個統一的中文稱呼了。不過筆者認為,你如果稱之為「馬看」的話,會顯得更尊重這個名字背後的意義。
不是我說,國產車你都不一定能念對!
國外品牌的車,咱叫不出名字倒也可以理解,那自主品牌的車,你就一定能叫對了嗎?還真不一定!國外引入的車型,絞盡腦汁想個中文名來融入中國市場,而自主品牌的車型也開始取些「洋名字」,嘗試著走出去。比如近兩年開始興起的轎跑SUV,是不是往往帶個「coupe」?筆者已經聽到身邊太多的人叫「扣普」了……
其實「coupe」源自於法語「coupé」,有「切」的意思,發音類似於「酷呸」。最開始這個詞是指雙座四輪轎式馬車,後來演化成固定頂棚的跑車,發音也開始使用英語發音,類似「哭裴」。為什麼現在轎跑SUV也帶上「coupe」呢?其實還是「切」的引申意思,從車頂到車尾切了一刀嘛,這也是所有coupe車型在尾部設計上的共同點。屁股被切了一刀,「哭」著讓他「賠」,所以你會念了嗎?
寫在最後
不知道這些車型名稱,你都叫對了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