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知道中國有四大發明,但從宋朝發明活字印刷技術以後近一千年,中國幾乎再無發明影響世界的科技創造,而相反的是國外發明創造在近百年層出不窮。
美國人發明了飛機、潛艇、手機、網際網路、衛星轉播、全球定位系統,家裡的錄像機、洗衣機、微波爐、空調、冰箱等電器幾乎所有都是美國人發明的,還有晶片、三極體、集成電路、作業系統、計算機語言,我們電腦裡面所用的的東西幾乎都是美國人的發明。
英國人發明了火車、紡紗機、電視機、蒸汽機、坦克、航母、雷達、機關槍、地鐵,還有大部分近現代體育運動都起源於英國。
日本人發明現在常用的二維碼、方便麵、馬桶、自動檢票機、卡拉ok、電子書、電飯煲、胃鏡、自動鉛筆。
德國人發明了發電機、汽車、火箭。
法國人發明了活塞式發動機、手槍、電影、挖掘機。
義大利人發明了無線電報。
荷蘭人發明了藍牙。
澳洲人發明了wifi。
在近百年的838項世界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來自中國。
理論上講一個國家的規模越大,創新越多,技術進步越快,但中國顯然發明貢獻與人口規模不成比例,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4倍,日本的10倍,英國的20倍,瑞士的165倍。按照知識創造的指數縮放法則,中國的發明創造應該是美國的5.6倍,日本的17.8倍,英國的42.3倍,瑞士的591倍。
但實際情況是,近百年裡,中國在發明創新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幾乎為零,不要說與美國、英國比,我們甚至連瑞士的一個零頭也達不到。
瑞士人發明了手術鉗,電子助聽器,安全帶,整形技術,液晶顯示器,等等。中國人民銀行印刷人民幣使用的防偽油墨是瑞士的技術,中國生產的麵粉有60%-70%是由瑞士布勒公司的機器加工的。
那到底是什麼造成了近千年中國的發明停滯不前?是中國人基因有問題嗎?
顯然不是!否則,我們就沒有辦法解釋古代中國的輝煌。
問題原因第一則是封建體制打壓創新
公元1500年之前,西方不亮,東方昏暗。公元1500年之後,西方一些國家經過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逐步走向自由和法治,我們卻原地踏步,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又加上近百家的閉關鎖國和戰爭動亂缺乏發明創造的基本環境條件。
第二集體主義的盛行
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從屬於集體組織,集體主義強調人的共性忽略和個性,個人的思想、個性、利益等被大的集體壓制。
張愛玲曾經參加了上海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她發現500多人的會場,除了她自己一身旗袍外,其他500多人都是藍色或灰色的中山裝,這種強烈的對比使得張愛玲感覺自己是個異類。
一種不適和恐懼油然而生,她敏感的意識到這樣的環境已經不適和有個性的作家生存,1955年張愛玲移居美國,一位優秀的作家最終客死他鄉。
像張愛玲移民的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近年來富豪裸官移居或轉移財產到海外。
第三學術潛規則造假問題嚴重
國內學術圈造假嚴重。就像之前翟天臨學術造假事件和最近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樣,這種現象在學術研究中最不應該出現,因為這對那些專心做科研的人來說太不公平了。
國內學術界很注重資輩。很多年輕學者拿不到應有的項目資金。可能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在中國有年齡有資歷的人總是會受到更多的重視,而那些年輕的科研人員很難獲得自己想要的資金。而在美國完全不會有這種問題,只要是有能力的人就會受到重用。
所以導致近年來中國很多優秀科研人才遠走他國。
第四教育體制
中國式教育培育的孩子想像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非常之差。
「要聽話」用來殺自由「要孝順」用來殺獨立「就你跟大家不一樣」用來殺個性「別整天琢磨那些沒用的」用來殺想像力「少管閒事」用來殺公德心「養你這孩子有什麼用?」用來殺自尊「我不許你跟他/她在一起」用來殺愛情
進入了社會「那玩意又不能賺錢,也不能當飯吃,研究它幹嘛?」這樣的勸告,來抵制創新。
第五智慧財產權保護還不夠完善
近幾年商標、著作權、專利權的申請呈現井噴趨勢,但民間的山寨模仿依然普遍,企業被山寨被侵權了其維權成本也很高。
獲得市場壟斷地位的企業,大多利用壟斷優勢扼殺行業裡中小企業的創新,中國對壟斷的遏制和打擊做的還不夠,在確保機會公平方面應該需要大力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