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媽媽說:「我家孩子特頑皮,三天兩頭就給家裡換個樣,搗騰他的小玩具搗騰到滿屋子都是,翻箱倒櫃把儲物櫃的豆子、麵粉全倒出來玩,還有前一天放桌子上的文件睡醒後鐵定會被弄得皺巴巴的……這樣的熊孩子,我根本不敢帶出去,怎麼辦?現在特頭疼......」
其實,很多爸爸媽媽都會有類似的困惑。
但是,你們仔細想過沒有?到底怎樣的才是熊孩子?好動一點、好奇心重愛翻騰就是熊孩子的表現嗎??
這分明是孩子認知發展時期的正常表現啊,別學了一個「熊」字就立馬給娃貼上好不好!
就拿上述這個案例來說,這個娃分明是一個愛研究(玩豆子和麵粉的差別)、愛動手(倒騰小玩具)、愛探索(紙張的差別)的動覺學習者!
不過,這裡我先要提一下:年齡低幼的孩子總被人稱為「熊」,在我看來無非是差了些規矩。
比如別人安靜的時候熊娃大聲嚷嚷,別人坐著椅子上而熊娃踩在椅背上..當然還有更狠的生活中的例子...這種「熊」大多被看作沒禮貌、沒規矩甚至沒教養,而且大人也並未出手幹涉甚至更加放任這種熊樣子...
但是,「熊」和「壞」是有區別的。以前我一直簡單的認為孩子一般來講都只是頑皮而已,也就是「熊」。但這幾年,隨著一些未成年人甚至低幼孩子的惡性事件(偷盜、搶劫、甚至殺人等)不斷被爆出,讓我顛覆了從前的觀念,越發覺得如果「熊性」不及時制止或引導,那真的有可能轉為「惡性」。
然而,類似案例中出現的這類情況,並不算是真的熊,只是需要調整引導和管教方式而已。
那麼,怎麼做才能讓這種好動的熊孩子「幫正忙」呢?
以下是我的幾點建議,家長們可以酌情採納:
1、投其所好,立下規矩
孩子愛玩愛折騰是天性,與其制止不如順其自然!玩豆子玩麵粉是很好的事情,說明娃有這個興趣!那這個時候家長如果不趁機抓住機會幫娃鍛鍊小手的精細運動,順便進行糧食作物的科普等通識教育,更待何時?!
前提:投其所好,興趣才是最大的老師!
準則:寓教於樂(此處功利心有點重,玩可以,但學習知識不要落下),而且,玩完了必須要自己收!如果不能承擔這個「收」的過程,那對不起,沒有下次了...(家長要說到做到)
2、布置任務、讓熊爪忙的沒時間搗亂
多數時候孩子變熊,是因為玩的時候身邊沒有大人盯著,所以造成了不堪的「犯罪現場」。如果大人沒有時間全程陪著孩子,那不妨提前給孩子布置些任務讓他們完成:
前提:設定一個目標,要求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比如請孩子單獨完成剝蒜、摘菜、掃地等簡單的小任務;或者請孩子參與到大人的勞作當中共同完成(體驗團隊協作的快樂)。
準則:家長放權,讓孩子盡情參與到每項任務中、大人在一旁指導即可但過程中不要批評、也不要指責。讓孩子按照要求一個接著一個任務完成,使其熊爪忙起來,沒工夫搗亂。
3、管教+鼓勵是最高獎賞
前提:國人一說到管教,就會常常與懲罰劃上等號。但這裡所謂的管教,是正面管教。態度堅定而溫柔。不行就是不行,表出態度,但不要對孩子進行嘶吼甚至打罵教育。孩子按照要求完成的好,家長是可以實物或者語言獎勵的,(這個每個家庭因情況而已)做的不夠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下次一次做的更好。
讓孩子參與討論的過程,這個很重要,有點類似於復盤。如果不邀請孩子參與討論,孩子做得好就獎勵,做得不好就批評或者說教甚至懲罰,那就真的變成了「管教」。贏了孩子,但未贏得孩子。
準則:正面管教、大人孩子遇到問題一起商量、溝通。
那在這個過程裡,孩子學習到的,不僅僅是規則、邊界、責任、後果、還有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
(這裡,我推薦兩本書籍,一本是《正面管教》,另一本是《非暴力溝通》。這是親子教育與家庭教育中非常著名的兩本書)。
4、觀察熊性的變化,及時調整策略
前提:父母在家中對待孩子,首先要去掉「標籤」,不要把「你就是個調皮搗蛋的傢伙「等等這樣的詞語掛在嘴邊
在文章的開頭,我提過一個詞「動覺學習者」。在這裡,我簡單引用一下網上關於動覺學習者的資料(感興趣的知友可以再查找下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美國成長發育心理學家和教育研究員Howard Gardner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在八十年代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每個人天生有自己喜好的學習風格,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種:視覺型(Visual),聽覺型(Auditory)和動覺型(Kinesthetic)。
視覺型學習者通過「看」學得最好,他們喜歡通過看文字、圖片、圖表、視頻等學習模式來記住信息或者掌握知識; 聽覺型學習者通過「聽」學得最好,他們更喜歡聽課或者大聲重複信息的學習模式; 動覺型學習者通過「做」學得最好,他們喜歡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移動、觸碰一些東西或者親自參與動手測試。
通常,動覺學習者最容易被貼上「熊孩子」的標籤。因為他們好動,坐不住,愛搗亂,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這類孩子也最讓老師頭疼。所以,為什麼第4點建議,我說需要觀察「熊性」的變化。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大了之後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喜歡運動、上躥下跳、精力旺盛,但頭腦聰明...(此處省略潛在的一萬個好)那麼很有可能你的孩子就是動覺學習者了。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家長就需要調整引導方法,充分利用孩子的這種優勢(因為動覺學習者類孩子是個大寶藏),切莫可以壓制。
上述內容要敲黑板!!很多老師都會反映孩子坐不住,還會給他們貼上專注力差的標籤,其實不是的!!孩子不一定是專注力差,只是他們接受學習的方法不同。再一個,是對課堂內容不感興趣!在我眼裡,正常情況下沒有笨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需要注意:孩子是動覺學習者還是多動症,二者需要區分開來。因為他們的相同點都是「動」,但不同的是動覺學習者通過動的過程,把一些需要學習的都學會了;而多動症是動的時候,需要學習的記住的很少,有的什麼都沒有學會。
而針對動覺學習者的引導方法(我這裡簡單舉例,家長借鑑下根據自身娃的特點進行調整):
1、經常給孩子小事情做,發揮他們愛動手的能力。這時候,第1條建議:「投其所好」就剛好派上了用場。愛學什麼就給孩子鑽研的空間,並鼓勵和支持。
2、勞逸結合,根據孩子的興趣培養相應的體育愛好,發揮愛動的特長,消耗掉過多的精力。讓他們回到學習中精力可以更集中。
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熊孩子,早期把握好幾個大原則都能調教過來。但確實需要家長付出很大的耐心和各種方法的實踐。但熊孩子轉變為「壞孩子」也是量變的積累轉為質變的過程,家長切莫掉以輕心。如果但凡發現有那麼一絲要轉變的苗頭,就必須採取措施,用更長遠的眼光和科學的方法去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