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促進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推動我市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快推進「旅遊+」、「+旅遊」,形成鄉村旅遊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態勢
依託特色農業資源發展觀光休閒農業旅遊,推動靈山縣百年荔枝核心示範區、浦北縣五皇山石祖林中茶核心示範區、浦北縣東方生態園、欽北區九佰垌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等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建設。依託森林、水域、醫藥等資源發展康養旅遊,建設森林人家、田園綜合體、水利風景區和鄉村康養小鎮,打造環五皇山康養旅遊帶、壽仙湖-越州天湖-千鶴島休閒康養度假帶、三娘灣-七十二涇-茅尾海濱海康養休閒度假帶。依託傳統節慶和民間競技活動,培育體育旅遊精品賽事。將科普元素融入鄉村旅遊,推進三娘灣白海豚海洋生態、煙霞山丹霞地貌、靈山桂味生態園荔枝文化科普等基地建設成為鄉村研學旅遊目的地,打造科普鄉村旅遊品牌。結合大數據和信息科技,建設「廣西遊直通車」智慧鄉村旅遊試點工程,完善欽州市全域旅遊大數據平臺。〔牽頭單位: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大數據發展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林業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二、加強鄉村旅遊品牌建設,全力打造四大鄉村旅遊連片開發示範帶
整合靈山縣民俗文化、浦北縣長壽養生、欽南區濱海生態、欽北區壯鄉風情等鄉村旅遊優質資源,推出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鄉村旅遊品牌,全力打造四大鄉村旅遊連片開發示範帶。
靈山縣:著力打造靈山縣百年荔枝核心示範區為中心的特色荔枝產業鄉村旅遊片區,大蘆村、格木凸村、梓木塘村、萍塘村為重點的傳統文化片區。
浦北縣:著力打造以五皇山(那新村、坪田村、富鬥田村、九梅麓村、良田村、良江村)為重點的長壽之鄉康養片區;打造壽仙湖-越州天湖-千鶴島休閒康養度假帶,大朗書院(平馬村)為重點的書院文化和越州古城文化旅遊片區。
欽南區:著力打造以三娘灣(三娘灣村、沙角村、烏雷村、大環村)為重點的濱海風情片區,七十二涇-茅尾海為重點的海洋生態體驗片區,那霧山(崩塘村)為重點的生態旅遊片區,北部灣花卉小鎮(平艮村)為重點的體閒農業體驗片區。
欽北區:著力打造八寨溝(洞利村、青皮村)為重點的生態體驗片區,大寺鎮飛翔小鎮(那布村、那連村)為重點的體育休閒片區。
策劃推出三娘灣-大環漁家風情體驗遊、七十二涇-茅尾海十裡蠔排海洋生態體驗遊、環五皇山長壽養生休閒遊、環八寨溝壯鄉農家生態風情遊、中國荔枝之鄉民俗風情體驗遊等5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通過連線成片,帶動區域鄉村旅遊發展。
建立優質鄉村旅遊企業名錄,開展鄉村旅遊精品工程,推進浦北縣五皇山石祖林中茶核心示範區等鄉村旅遊標準化試點工作。對自治區星級鄉村旅遊區整合資源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生態旅遊示範區、旅遊度假區,以及教育、水利、農業、林業、康養、體育等國家級品牌的,除原有獎勵資金外,額外給予獎補。具體實施細則另行制定。(牽頭單位: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三、豐富鄉村旅遊文化內涵,提升鄉村旅遊吸引力
深入挖掘鄉村民族文化、英雄文化、古驛道文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明、海絲文化、書院文化、鄉賢文化等鄉村旅遊特色文化,加強古村落、古建築、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支持大蘆村、平馬村(大朗書院)、馬崗村(馮敏昌故居)、竹山村(竹山古建築)、萍塘村等有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鼓勵鄉村旅遊文藝創作,打造旅遊文化精品,打造採茶、跳嶺頭、儺舞、鷯劇、海歌等鄉村旅遊文化品牌。有效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鄉村旅遊文創產品。加快推進浦北縣柑子根等鄉村紅色旅遊建設,把紅色基因融入鄉村旅遊發展。挖掘古驛道文化,通過史料研究和實地調研挖掘欽州古驛道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故事,將驛道沿線的人文歷史、風土景觀串聯起來,打造欽州古驛道旅遊線路。建設公共服務中心、文化站,支持組建鄉村文藝隊,培育鄉村特色文娛活動品牌,豐富鄉村旅遊文化體驗,打造一批鄉村文化旅遊示範基地。鼓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等發展鄉村旅遊,支持大蘆村、坪田村、大環村、三娘灣村等創建自治區級、國家級鄉村旅遊重點村。(牽頭單位: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四、健全鄉村旅遊營銷體系,提升鄉村旅遊知名度
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組織鄉村旅遊市場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推介活動,鼓勵鄉村旅遊企業參加中國—東協博覽會旅遊展、各相關部門開展的各類文化旅遊、鄉村扶貧等宣傳推介活動。將鄉村旅遊品牌納入「驢媽媽」、「去哪兒」、「攜程」、中國青年旅行社、康輝旅行社、港中旅廣東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等國內旅遊網際網路平臺和知名旅行商採風推介範圍,鼓勵本地媒體、旅行社等加大對鄉村旅遊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不斷拓寬鄉村旅遊客源市場。促進「網際網路+旅遊+精準扶貧」融合發展,支持電商平臺開設鄉村旅遊頻道,鼓勵參加廣西鄉村旅遊電商扶貧宣傳推介活動、黨旗領航·電商扶貧等在線宣傳推廣和產品銷售。支持鄉村旅遊納入「欽州人遊欽州」、「田園旅遊季」、「519中國旅遊日」等主題營銷活動,開展鄉村旅遊進社區、高校、企事業單位等活動。聯合鄉村旅遊經營主體,推出特色化服務產品及優惠活動,鼓勵欽州蠔情節、靈山荔枝節、浦北旅遊文化節、「歌飛三月三·情滿八寨溝」壯鄉嘉年華等節慶活動設立鄉村旅遊專題,提升鄉村旅遊知名度。
創新鄉村旅遊消費模式,支持鄉村旅遊活動納入工會職工福利消費。聯合鄉村旅遊企業建立綠色出遊獎勵機制。鼓勵銀行發行鄉村旅遊消費聯名銀行卡並給予特惠商戶折扣、消費分期等用戶權益,激發鄉村旅遊消費活力。(牽頭單位: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商務局,市總工會,欽州銀保監分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五、健全重大項目協調製度,加快推進鄉村旅遊項目建設
開展鄉村旅遊資源普查,把鄉村旅遊發展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優化鄉村旅遊發展區域整體布局,在欽州主城區、靈山縣城區、浦北縣城區、自貿區欽州港片區,蘭海、六欽、貴合等高速公路,三娘灣、八寨溝、五皇山、那霧山等區域、交通幹線、重點旅遊景區周邊培育一批休閒農業、康養度假、旅遊民宿等鄉村旅遊產業集聚區。策劃和建立重大鄉村旅遊項目庫。建立由市領導聯繫的重大鄉村旅遊項目跟蹤推進位度,全程跟蹤服務鄉村旅遊重大項目建設,確保重大鄉村旅遊項目順利推進。對符合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遴選範圍和標準的鄉村旅遊項目,積極爭取納入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協調推進。(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六、提升鄉村旅遊發展基礎,夯實產業發展後勁
結合實施「四建一通」工程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圍繞建設四大鄉村旅遊連片開發示範帶、五皇山、王崗山、羅陽山、六萬大山等鄉村旅遊資源集中的山區、大型水利設施、古村落、現代特色農業(林業)核心示範區等加快鄉村旅遊道路升級。持續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行動,深入推進「綠美鄉村」建設,進一步提升鄉村綠化美化水平。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健全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置體系,推行農村汙水集中處理。完善鄉村旅遊產業集聚區的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推動「廣西遊直通車」等文化旅遊公共服務平臺向鄉村旅遊區域延伸。(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市林業局,欽州供電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七、加強鄉村旅遊管理,提高鄉村旅遊發展水平
加強鄉村旅遊安全管理,將鄉村旅遊安全納入社會治理體系,定期對鄉村旅遊景區的食品生產、餐飲服務等開展監督檢查,確保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旅遊安全。加強對鄉村旅遊地區森林防滅火工作的指導監督,將鄉村旅遊森林火災防治納入森林火災防治規劃,重點做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山林資源的火災防治。貫徹鄉村旅遊相關品牌的質量標準和管理制度,落實動態管理機制。(牽頭單位:市應急局;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八、規範鄉村旅遊民宿發展,打造優質的產品體系
貫徹落實《農家樂(民宿)建築防火導則(試行)》,引導新建農家樂(民宿)規範建設,督促已建未達標的農家樂(民宿)整改到位。開展農家樂(民宿)消防監督抽查,加強安全管理。嚴格實施《欽州市鄉村特色民宿示範戶評定辦法》,規範鄉村旅遊民宿的建設和經營行為。優化審批流程,在有條件的縣區增加「鄉村旅遊民宿」服務事項,實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把鄉村旅遊民宿納入智慧旅遊建設重點,並聯接到自治區平臺統一管理。開展旅遊民宿示範點建設,各縣區每年培育1-2個農家樂(民宿)示範點。鼓勵開發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鄉村民宿產品,加強主題房間、特色餐飲、觀光體驗、農事體驗、休閒娛樂、工藝研學、親子課程、房車露營等民宿產品建設,打造特色鮮明、品種豐富、品質優良的產品體系。(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責任單位: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九、完善鄉村旅遊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共建共享的發展氛圍
按照互利共贏、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原則,引導村集體和村民入股鄉村旅遊合作社、旅遊企業,鼓勵企業實行保底分紅,讓村民分享旅遊發展紅利。支持貧困村實施一批以鄉村旅遊民宿改造提升為重點的旅遊扶貧項目,打造一批旅遊式就業扶貧車間和鄉村旅遊創客基地。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示範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共享農莊、共享民宿等經營模式以及「公司+農戶」、「農民+合作社」等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閒置房屋、勞動力等入股旅遊企業和鄉村旅遊合作社。鼓勵旅行社、景區等通過「旅行社帶村」、「景區帶村」等模式帶動貧困地區鄉村旅遊發展,促進貧困人口增收。支持懂經營、善管理的本地及返鄉能人投資鄉村旅遊,通過吸納就業、帶動創業的方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牽頭單位:市扶貧辦;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十、拓寬鄉村旅遊投融資渠道,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鼓勵國有投資平臺採用直接投資、聯合開發等方式參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引導民間投資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公建民營等多種方式參與鄉村旅遊開發。優化銀行信貸管理機制,把鄉村旅遊品牌等級納入信用體系,與企業信用評級結合起來,優先為獲得國家、自治區認定的鄉村旅遊品牌企業提供信用貸款,爭取額度優厚、利率優惠的政策。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創新發展鄉村旅遊經營權質押貸款、門票收費權質押貸款、鄉村旅遊開發建設貸款、農家樂貸款等金融產品。支持經營業績好、資信優良的中小鄉村旅遊企業適時發行企業信用債券融資。(牽頭單位: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資委,人民銀行欽州市中心支行、欽州銀保監分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十一、加大鄉村旅遊財稅扶持力度,優化鄉村旅遊發展環境
落實國家、自治區和我市各項稅費優惠政策,創新稅收服務支持,進一步減輕鄉村旅遊企業稅收負擔。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統籌財政涉農、交通、扶貧等項目資金,支持鄉村旅遊扶貧產業發展,改善鄉村旅遊連片開發重點村道路、停車場、廁所、汙水處理設施等基礎服務設施,提升村容村貌。各級政府每年預留一定額度的財政預算支持鄉村旅遊發展。(牽頭單位:市財政局;責任單位: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市稅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十二、以人為本,加快鄉村旅遊人才隊伍建設
將鄉村旅遊納入各級鄉村振興幹部培訓計劃,加強對縣區、鎮(街道)黨政領導的專題培訓。加大對鄉村旅遊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的技能培訓,改善鄉村旅遊人才結構。鼓勵北部灣大學、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市職業教育中心、靈山縣職業教育中心、浦北縣職業教育中心等開辦文化旅遊專業和鄉村旅遊管理培訓班,把農民培訓與發展產業、傳承文化等結合起來,重點開展餐飲住宿服務、鄉村旅遊經營管理、鄉土文化講解、民族手工藝製作等特色實用技能培訓。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設立「綠色通道」和鄉村旅遊返鄉入鄉創業資金,支持鄉賢、能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返鄉入鄉創業發展鄉村旅遊,為創業者提供便利服務。對取得導遊證並在當地從業者給予一定資金補助。具體實施辦法由各縣區自行制定。(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
十三、加強鄉村旅遊用地保障,確保項目落地見效
鼓勵採取長期租賃、先租先讓、租讓結合、點狀供地等方式靈活供應鄉村旅遊項目用地。對農村廁所、停車場、服務中心等非營利性公益項目開通用地審批「綠色通道」。對納入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的鄉村旅遊項目,除按規定的商服、商住用地須購買增減掛鈎節餘指標保障外,其他用地的年度計劃指標試行核銷制,上報由自治區統籌保障。鄉村旅遊企業參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的,騰退的建設用地在保障整治區農民安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等用地前提下,重點支持本企業文化旅遊項目建設。支持符合規範的設施農用地用於鄉村旅遊。(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