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商學院
原標題:文華財經「翻車」!被125家期貨「封殺」及時完成整改成關鍵
文:劉青青 石丹
在文華財經發公告自曝1月20日前無法按期完成整改的當天,1月15日,大商所、上期所和鄭商所等交易所延長穿透式監管合規整改期限,為文華財經帶來喘息機會,也令期貨圈「集體拉黑」文華財經一事進入「場間休息」階段。
文華財經能否順利完成整改,也成為了此次「期貨集體封殺」事件的關鍵轉折點。
《商學院》記者梳理發現,截止1月21日,已經有125家期貨公司宣布與文華財經「分手」。其中,共計99家期貨公司還在「分手宣言」中推薦其自建APP以及易博大師、快期、極星、易盛極星、詠春等符合監管的應用軟體。
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認為,儘管同時遭遇了各期貨公司「集體分手」、期貨公司自建APP「搶生意」、競品追擊,以及來自監管的壓力,但是文華財經長期擁有壟斷性地位,期貨公司自建APP的意願、技術水平和經驗,都不如文華財經。
「如果能越過監管這道坎,文華財經的地位將更加不可動搖。」王超總結道。
《商學院》記者致電文華財經得知,在3月1日之前文華財經軟體都能正常使用,目前文華財經正在和各期貨公司接洽,後續結果請以各期貨公司的公告為準。此外,《商學院》記者就何時能完成整改等問題向文華財經發送採訪函,截止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集體「翻臉」,「小期貨公司論」引眾怒
各期貨公司與文華財經「翻臉」的導火索,是2019年11月下發的《關於落實穿透式監管相關要求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要求客戶通過交易終端軟體下達的交易指令,期貨公司應確保客戶下達的交易指令直達其信息系統。
作為交易軟體服務提供商,文華財經勢必要作出整改。2019年12月,文華財經就系統改造問題向多家期貨公司提出了三種解決方案。
一是期貨公司自建文華雲交易中臺系統,期貨公司需要投資約200萬;二是文華財經建設運維託管雲方案,期貨公司每年需繳納18至36萬使用費;三是在方案一的基礎上修改,期貨公司自備機房、伺服器和帶寬資源,期貨公司需要一次性投資130萬,每年還需要支付軟體維護及線路費用約85萬。
就此,文華財經將規定的改造成本轉嫁給期貨公司的意圖顯露無疑,引發眾怒。
1月3日,廣州期貨率先「退群」,公告稱「文華財經存在不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及可能停用的風險」,且公司不久後或將停用文華財經。美爾雅期貨、西部期貨相繼跟進。
接著,文華財經在1月6日公告稱,近期市場上流傳的「文華財經交易軟體存在不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及可能停用」是謠言。
文華財經在公告中還表示,「穿透式監管的技術需要經濟投入,有的小期貨公司不想投入,拒絕升級。因此,屆時僅僅是個別不想升級的小期貨公司的客戶會受到影響。」
「小期貨公司論」瞬間激起「退群浪潮」。一時間,各期貨公司紛紛以「小期貨公司」自稱。
1月10日,永安期貨、中信期貨、國泰君安、銀河期貨、國投安信、方正中期、浙商期貨、光大期貨、華泰期貨、廣發期貨、海通期貨、中糧期貨、申銀萬國、南華期貨等在2019年獲得AA級評級的14家期貨公司全數「撤離」文華財經。
與此同時,招商期貨、大地期貨、瑞達期貨、美爾雅期貨、財達期貨等111家期貨公司也集體宣布將暫停文華財經相關交易軟體的接入使用。與文華財經「分手」的期貨公司已達125家,佔其合作夥伴總數的近9成。
期貨苦文華財經久矣
「退群潮」是從2020年新年開始,文華財經的傲氣和底氣卻是多年長存。
文華財經官網顯示,其成立於1996年,目前文華的產品已經打入40家證券公司、146家期貨公司和1510家投資管理公司。
另據文華財經2017年4月申報的創業板IPO招股書,由於金融衍生品軟體與信息服務行業進入壁壘較高,行業競爭者較少,具備較強競爭力的規模企業數量更是有限。「公司目前已經與國內145家期貨公司建立了業務合作關係,佔國內期貨公司總數的97.32%。」
與此同時,招股書申報稿顯示,期貨公司的大量客戶通過多年使用公司產品和服務形成了較強的用戶黏性和使用習慣。其中,文華財經論壇日平均瀏覽次數5516次。截止2017年2月8日,文華財經旗下工具「期貨圈」用戶數已逾35.32萬人。
在幾乎壟斷的地位下,文華財經利用技術優勢不斷創收,合作費用也是一漲再漲。據文華財經招股書申報稿,其2014年、2015年、2016年的行情交易軟體服務費均價分別為25.27萬元、30.5萬元、36.95萬元。
《商學院》記者還注意到,除了向期貨公司收取日漸上漲的費用,文華財經在2018年還開始對投資者「下手」。2018年10月10日起,文華財經隨身行APP交易模塊需付費使用;2019年5月27日,文華財經部分實時行情數據將按照終端收費。
王超指出,文華財經在期貨數字交易領域擁有壟斷地位,超過99%的用戶都在使用文華財經APP,這使得文華財經對期貨公司客戶擁有壓倒性優勢,「在壟斷之下,文華財經掌握市場定價權,期貨公司只能被迫接受漲價。」
同時,王超認為,期貨公司APP屬於垂直行業,競爭格局確定的時候,如果沒有新的行業創新,其局面會一直保持穩定。「所以在文華財經一家獨大的局面下,不管是對用戶收費,還是對期貨公司漲價,大家只得接受。也就是說,文華財經的漲價,市場只能自我消化。」
能否跑完「最後一公裡」?
實際上,在「眾怒」下,文華財經已經服軟。
1月12日,文華財經公開致歉,表示「因為我們的傲慢自大,傷害了與我們合作多年的期貨公司的感情」,並決定向各期貨公司免費提供中臺系統的全套軟體產品和相關技術支持。
1月15日,文華財經發布《關於穿透式整改的公告》致歉,稱其存在僥倖心理、忽視監管要求,未能按照要求進行整改,給行業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文華財經自曝未完成整改的當天,大商所、上期所和鄭商所帶來「及時雨」,發布通知稱,將穿透式監管整改最後期限由2020年1月20日延長至3月1日。
至此,文華財經能否順利完成監管成為了此次「集體翻臉」事件的關鍵轉折點。王超指出,如果文華財經不能完成監管,那將是滅頂之災,如果APP封掉或者下線,不光文華財經,整個期貨行業都會受到重大影響。
「如果如期完成監管要求,文華財經的統治地位幾乎不可能被動搖。在其他網際網路巨頭受到嚴格監管的情況下,文華財經在期貨APP的地位很穩固。」
此外,王超還認為,文華財經按時完成整改的可能性很大,「文華財經在這個領域擁有壟斷性地位,不管用戶還是期貨公司,都離不開它,最終的結果應該是幾方妥協,暫時達成一個協議,然後保持一定的穩定一段時間。」
王超分析指出,「據報導,文華財經儲存了期貨公司95%的交易計劃。如果真的是這樣,這就是場外設場,成為地下交易所,這嚴重挑戰了監管的底線。」
「文華財經通過多年發展,擁有壟斷地位,甚至通過存儲交易計劃,有一種超越行業的超然地位。這甚至比壟斷地位更可怕,甚至到了當裁判員的地步,這種超然的地位才是期貨公司最忌憚的。」王超補充道。
對於文華財經的整改及後續,《商學院》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