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熊育兒日記
孩子天性貪玩,喜歡遊戲,也喜歡玩具。如何平衡好遊戲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如何讓孩子在遊戲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是家長在親子教育中需要做出的引導。
如今幼兒相關市場競爭激烈,面向孩子的遊戲活動層出不窮,一些「原始」的遊戲似乎已經過時了。可是真的如此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劉女士家裡有一個6歲的男孩,平時活潑好動,最喜歡電子遊戲。為了拓寬孩子的眼界,帶孩子領略各地風光,每年劉女士都會安排一家人出去遊玩,這也是孩子最期待的時光。
今年由於疫情,出遊活動一再推遲。隨著秋天的來臨,劉女士打算十一帶兒子去周邊的山裡郊遊露營。兒子本來很是期待,還在興致勃勃的籌劃要帶哪只玩具槍去「狩獵」。不料兒子去幼兒園和小朋友交流之後,回家就改變了態度,說什麼也不肯去郊遊露營了。
劉女士耐心的和兒子進行溝通,終於搞清楚孩子為什麼反悔了。原來他和同學說了出遊計劃之後,被嘲笑了。別人家都是要麼去迪士尼,要麼去一線城市,大家說去周邊郊遊太「土」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不斷提高,幼兒相關產業也如火如荼。商家推出了許多適合孩子遊玩的項目,也售賣針對孩子設計的玩具,一些「原始」單調的遊戲活動貌似已經漸漸遠離現在的小孩子。殊不知,這些看上去過時的遊戲活動,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幫助。
國際兒童遊戲權力協會發布公告提醒家長:玩沙子、打水仗、爬樹等「原始」遊戲,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
1.電子產品有害健康
如果問孩子最喜歡的遊戲活動是什麼,相信大部分孩子都會選擇電子產品,又能看動畫片,又能玩遊戲,是孩子們的普遍最愛。
然而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帶來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僅傷害孩子的視力,也會有礙大腦發育,影響孩子的專注力。相較而言,「原始」的遊戲雖然單調,但是卻也健康。
2.認識世界的媒介
孩子可以在「原始」遊戲活動中,加強與世界的聯繫,通過觸摸等方式感知外界新鮮事物。遊戲的過程,同樣也是與世界溝通的過程,能讓孩子清晰明確的感知到世界的種種。有助於孩子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3.鍛鍊能力的協調性
「原始」遊戲大多需要孩子具備動手能力,比如做手工、抓蟲子、玩泥巴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僅需要孩子的動手能力,也需要觀察力、創造力等多方面能力。孩子可以在遊戲的過程中,協調多方面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同時也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
1.自娛自樂
自娛自樂是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比如自己給娃娃穿衣服、用花瓣染指甲、用泥巴捏小人等等。
孩子可以在自娛自樂中不斷思考,解決問題,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所以當孩子自娛自樂的時候,家長無需過多幹涉,反而應該給孩子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
2.親近大自然
有一些親近大自然的活動,在過去的年代裡非常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比如撿樹葉、堆雪人、抓小鳥等等。大自然能夠幫助孩子舒緩情緒,提高觀察力,讓孩子得到更純真的快樂。與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也是孩子不斷提高認知,完善自我的過程。
3.養護動植物
孩子親自養護動植物,比如兔子、小鳥、鮮花等等。可以讓孩子在養護過程中學會珍惜生命,觀察到微小的變化。也可以讓孩子在養護中記得餵食、澆水、打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能夠讓孩子懂得為他人負責。
當今的社會現狀發人深省,孩子們似乎都變成了「電子寶寶」,熱愛電子產品,卻對「原始」的遊戲活動不太感興趣。而事實上,這些古老的遊戲活動,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經歷,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極大意義。
1.讓孩子做事也是愛
家長出於疼愛孩子的心理,平時總是不捨得讓孩子做事,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就好,生活雜事恨不能全都包辦。
其實讓孩子做事也是一種愛,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洗襪子、端水洗腳、一起做飯等等。一方面能夠加強親子之間的互動,一方面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照顧自己的辛苦,學會感恩與回饋。
2.「探險」並不可怕
有些家長十分抗拒孩子的「探險」活動,認為這些遊戲容易讓孩子髒兮兮,也會讓孩子玩的「心野」。其實「探險」並不可怕,孩子在草地裡打滾,下雨時蹦跳水坑,用顏料亂寫亂畫,這些行為雖然讓孩子容易弄髒衣物,卻也能給孩子帶來無拘無束的快樂。
3.打架是社交的一種
還有一些家長過於擔憂孩子的交友,害怕孩子與同伴發生矛盾。其實打架也是孩子社交的一種,孩子們的友誼很簡單,打架或者鬧矛盾也並不能說明什麼。家長不如放手讓孩子獨立解決,無需插手孩子的社交,這是人類進入社交的一種表現。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被譽為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他認為:「遊戲是兒童期最純淨也最具心靈性的活動,同時更是人類整體向外的表達方式。」
家長在為孩子提供充足物質條件的同時,不如放手讓孩子感受一下「原始」遊戲帶來的快樂。
孩子在相對於電子產品顯得有些單調的活動中,培養觀察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讓孩子感受遊戲最本真的快樂,加強與世界的溝通,認識世界,學習更多的生活技能。
你的孩子喜歡玩什麼遊戲?你是如何幫孩子挑選遊戲活動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