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原始」活動過時了?當然不!孩子七歲前依然不可缺少

2020-10-09 小熊育兒日記

文/小熊育兒日記

孩子天性貪玩,喜歡遊戲,也喜歡玩具。如何平衡好遊戲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如何讓孩子在遊戲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是家長在親子教育中需要做出的引導。

如今幼兒相關市場競爭激烈,面向孩子的遊戲活動層出不窮,一些「原始」的遊戲似乎已經過時了。可是真的如此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劉女士家裡有一個6歲的男孩,平時活潑好動,最喜歡電子遊戲。為了拓寬孩子的眼界,帶孩子領略各地風光,每年劉女士都會安排一家人出去遊玩,這也是孩子最期待的時光。

今年由於疫情,出遊活動一再推遲。隨著秋天的來臨,劉女士打算十一帶兒子去周邊的山裡郊遊露營。兒子本來很是期待,還在興致勃勃的籌劃要帶哪只玩具槍去「狩獵」。不料兒子去幼兒園和小朋友交流之後,回家就改變了態度,說什麼也不肯去郊遊露營了。

劉女士耐心的和兒子進行溝通,終於搞清楚孩子為什麼反悔了。原來他和同學說了出遊計劃之後,被嘲笑了。別人家都是要麼去迪士尼,要麼去一線城市,大家說去周邊郊遊太「土」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不斷提高,幼兒相關產業也如火如荼。商家推出了許多適合孩子遊玩的項目,也售賣針對孩子設計的玩具,一些「原始」單調的遊戲活動貌似已經漸漸遠離現在的小孩子。殊不知,這些看上去過時的遊戲活動,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幫助。

國際兒童遊戲權力協會發布公告提醒家長:玩沙子、打水仗、爬樹等「原始」遊戲,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

為什麼說越「原始」的活動,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幫助?

1.電子產品有害健康

如果問孩子最喜歡的遊戲活動是什麼,相信大部分孩子都會選擇電子產品,又能看動畫片,又能玩遊戲,是孩子們的普遍最愛。

然而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帶來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僅傷害孩子的視力,也會有礙大腦發育,影響孩子的專注力。相較而言,「原始」的遊戲雖然單調,但是卻也健康。

2.認識世界的媒介

孩子可以在「原始」遊戲活動中,加強與世界的聯繫,通過觸摸等方式感知外界新鮮事物。遊戲的過程,同樣也是與世界溝通的過程,能讓孩子清晰明確的感知到世界的種種。有助於孩子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3.鍛鍊能力的協調性

「原始」遊戲大多需要孩子具備動手能力,比如做手工、抓蟲子、玩泥巴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僅需要孩子的動手能力,也需要觀察力、創造力等多方面能力。孩子可以在遊戲的過程中,協調多方面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同時也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

哪些「原始活動」,對於孩子的成長不可缺少?

1.自娛自樂

自娛自樂是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比如自己給娃娃穿衣服、用花瓣染指甲、用泥巴捏小人等等。

孩子可以在自娛自樂中不斷思考,解決問題,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所以當孩子自娛自樂的時候,家長無需過多幹涉,反而應該給孩子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

2.親近大自然

有一些親近大自然的活動,在過去的年代裡非常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比如撿樹葉、堆雪人、抓小鳥等等。大自然能夠幫助孩子舒緩情緒,提高觀察力,讓孩子得到更純真的快樂。與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也是孩子不斷提高認知,完善自我的過程。

3.養護動植物

孩子親自養護動植物,比如兔子、小鳥、鮮花等等。可以讓孩子在養護過程中學會珍惜生命,觀察到微小的變化。也可以讓孩子在養護中記得餵食、澆水、打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能夠讓孩子懂得為他人負責。

當今的社會現狀發人深省,孩子們似乎都變成了「電子寶寶」,熱愛電子產品,卻對「原始」的遊戲活動不太感興趣。而事實上,這些古老的遊戲活動,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經歷,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極大意義。

家長在親子教育中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1.讓孩子做事也是愛

家長出於疼愛孩子的心理,平時總是不捨得讓孩子做事,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就好,生活雜事恨不能全都包辦。

其實讓孩子做事也是一種愛,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洗襪子、端水洗腳、一起做飯等等。一方面能夠加強親子之間的互動,一方面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照顧自己的辛苦,學會感恩與回饋。

2.「探險」並不可怕

有些家長十分抗拒孩子的「探險」活動,認為這些遊戲容易讓孩子髒兮兮,也會讓孩子玩的「心野」。其實「探險」並不可怕,孩子在草地裡打滾,下雨時蹦跳水坑,用顏料亂寫亂畫,這些行為雖然讓孩子容易弄髒衣物,卻也能給孩子帶來無拘無束的快樂。

3.打架是社交的一種

還有一些家長過於擔憂孩子的交友,害怕孩子與同伴發生矛盾。其實打架也是孩子社交的一種,孩子們的友誼很簡單,打架或者鬧矛盾也並不能說明什麼。家長不如放手讓孩子獨立解決,無需插手孩子的社交,這是人類進入社交的一種表現。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被譽為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他認為:「遊戲是兒童期最純淨也最具心靈性的活動,同時更是人類整體向外的表達方式。」

家長在為孩子提供充足物質條件的同時,不如放手讓孩子感受一下「原始」遊戲帶來的快樂。

孩子在相對於電子產品顯得有些單調的活動中,培養觀察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讓孩子感受遊戲最本真的快樂,加強與世界的溝通,認識世界,學習更多的生活技能。

你的孩子喜歡玩什麼遊戲?你是如何幫孩子挑選遊戲活動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啥意思?大媽:已過時
    在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啥意思呢?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說在農村傳統的婚姻觀念裡,嫁人的話寧願男人比自己大七歲,也不願找比自己小一歲的,反之娶妻也一樣,不願意娶比自己年齡大的做媳婦,哪怕只大了一歲。
  • 孩子感統訓練進步慢?因為缺少一個環節:整合原始反射!
    、摔東西,要麼就自我封閉、極度內向、不理人;運動問題,大運動不好,缺少平衡性、靈活性和協調性,精細動作也不好,手指不靈活等;……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當然,也不能把問題完全歸咎於父母的照顧上,還有其他因素。這些因素就是今天與40年前的差異。很多人不認可我的說法,但我們想一想,今天的蝨子、跳蚤哪去了?更不用說我們所處的其他環境了。有一次回老家,跟我侄說到河裡撈幾條魚吃,他斷然地告訴我:現在的河裡哪有魚了!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家裡來客人了,我們幾個孩子拿起漁網到河裡就能撈出很豐盛的一頓美味!
  • 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啥意思?有道理嗎?
    近年來離婚率不斷升高,有些原因是感情不和,有些是因為事業矛盾,有些則是家庭情況等等,除此以外,也有不少的婚姻是因為年齡上的差距造成的,在很早以前就流行著一句「女大三,抱金磚」,這個三代表生的意思,而用辨證的分析,女孩的心智會發育的比男孩早,到了適婚的年紀,女孩的心智成熟就會多照顧家庭,容易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男孩相對來說就會比女孩發育晚一些充當一個被照顧的對象,但是目前還流行一句「寧可男大七,
  • 孩子七歲前有這些特徵,說明他智商極高,家長別埋沒了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可一點不假。在孩子七歲前,他的性格、智商等都可以通過日常表現看出一二。如果你家孩子在七歲前有這些表現,說明他可能智商極高,家長要好好培養,別埋沒了!但話多是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強的表現,你會發現話多的孩子詞彙量、語言邏輯能力等都要強於不愛講話的孩子。並且孩子愛講話還是自信、活潑的表現,家長可別打壓孩子,而是要鼓勵他講話。
  • 孩子7歲前,家長不可忽視的一點
    講述14位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經歷,默默追問決定人生的答案。每一集影片都以一句話開篇:「讓我帶一個孩子到七歲,以後隨你怎樣帶,隨他怎樣長,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已是註定。」因為孩子成長的31個敏感期,幾乎全部是在7歲前形成的。所以不要等孩子的性格習慣已經成形了,你才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時候,他已經不是你的孩子了。
  • 孩子十歲前不能缺的七項活動 家長知道嗎?
    本文選自 漠沫 的博客如今的孩子,很多已經成了「電子寶寶」、「遙控專家」,與自然和人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國際兒童遊戲權力協會(IPA)近日推薦了孩子在10歲前應該做的幾件事,並提醒家長,玩沙子、打水仗、爬樹等「古老」的遊戲,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一些看似「原始」的活動,是孩子認識世界、學習社會生活技能的重要媒介,也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重要任務」。
  • 老祖宗的婚配觀:「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有何道理,靠譜嗎
    從字面意思來看,所謂「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就是說在一段婚姻關係中,寧可男人的年齡比女人大七歲,也不要讓女人的年齡比男人大一歲,當然這個「七歲」與「一歲」並不是固定的,其實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段婚姻要想幸福,須得「男大女小」,而且男人比女人大的歲數可以「商榷」,女人卻決不能比男人大!
  • 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溜號,是不認真嗎?原來我們冤枉了孩子
    活動過多常把注意對象頻繁地從A活動轉移到B活動做作業時不全神貫注,做一會兒、玩一會兒粗心草率、馬虎丟三落四、常丟東西做事有始無終、虎頭蛇尾,常半途而廢或經常轉換做作業拖拉、拖延時間,不斷地以喝水、吃東西、小便等理由中斷過度地不安靜,來回跑或經常有小動作
  • 嬰兒的這些原始能力,竟撐起了他的整個人生,家長不可不知
    原始反射,是寶寶與生俱來的對於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應,不受意識控制。也就是說,寶寶並不是主動地、有意識地產生這些行為,而是受到相應刺激時,自然而然的反應。寶寶的反射共有七十多種。在這些反射當中,有些在出生後幾個月,隨著大腦的發育,便消失了。
  • 感覺孩子「有點笨」?寶寶3歲前的智力發育不可無視,家長需謹慎
    導讀:感覺孩子「有點笨」?寶寶3歲前的智力發育不可無視,家長需謹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感覺孩子「有點笨」?寶寶3歲前的智力發育不可無視,家長需謹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遲遲不說話別忽視 治療孤獨症6歲前是關鍵
    今年4月2日是第5個「國際孤獨症日」,專家提醒家長,治療孤獨症6歲前是關鍵,別忽視兒童遲語,也千萬不要放棄孩子,早期發現和早期幹預很重要,孤獨症兒童也可以融入正常生活。  A  治療,6歲之前是關鍵  亮亮今年快3歲了,可是還不怎麼會說話,別人逗他,他總是把臉撇過去。
  • 這樣做「七八歲的孩子就不會惹人嫌」
    俗話說,「七歲八歲惹人嫌」,說的是當孩子長到七八歲的時候,性格突然來了個三百六十度的大逆轉,變得有些陌生,讓家長猝不及防,仿佛已不再是自己養活了七八年的子女的模樣。七八歲叛逆期的孩子面對孩子性格突如其來的變化,不少父母走著截然相反的兩條道路。
  •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3歲前家長要給娃立下這些規矩
    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孩子三歲時,便可以看出他們小時的品行和和習慣,等到孩子七歲時,就可以看出老後的性情已經性情。在孩子3歲前我們需要注意哪些?,這個時候父母們就要注意啦,要給孩子立一些規矩,以此來約束孩子,並教育孩子一些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養成一種正確的「對錯意識」。
  • 3歲前的教育影響孩子一生,父母做好這些,孩子受益終身!
    3歲前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的! 3歲之前,孩子處於飛速成長的階段 從牙牙學語到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在3歲之前,孩子還沒有獨立的思維能力,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還沒有完全的認知,這個階段的孩子身心都還處於了解世界的階段。
  • 孩子不聽話父母只能打罵嗎?教育孩子前父母要清楚這些
    導語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規則需要遵循,聰明的人們按照自己的需求制定了很多的規則讓人們去遵守和維護,例如過馬路必須要走斑馬線;開車必須要系安全帶等等,這些規則的建立讓人們有了更加清晰的邏輯和主線條,仿佛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透明和簡單,但有一件事卻是不可模仿和複製的,那就是孩子的教育。
  • 孩子不喜歡閱讀,怎麼引導孩子去愛上閱讀呢?
    很多焦慮的父母,無論孩子是三歲、五歲,還是七歲、十歲,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歡讀書。僅僅是因為愛讀書意味著愛學習,愛學習意味著成績好,成績好意味著可以上好大學,好大學意味著好工作、好前程。說到底一切還是為了「有用」。
  • 幾種孩子百玩不厭的原始玩具
    1歲5個月的萱萱對小朋友扭扭車非常感興趣,會趁小朋友不在的時候直接開來玩,萱萱媽看娃這麼喜歡,乾脆就買了輛扭扭車,結果萱萱玩了幾天新鮮感過去了,依然還是對別人的車車比較感興趣……除了扭扭車,發聲玩具、早教機等一眾高端洋氣玩具總是被寵幸幾天就被打入冷宮。
  • 3 歲前的孩子,都是不記恩的「白眼狼」
    前幾天,幾個媽媽在丁香媽媽的微信群裡聊天。 聽說 3 歲之前的孩子都沒有記憶,真的還是假的? 真的吧,我家娃 4 歲半,去年帶她出去玩的事就不記得了…… 我自己 3 歲之前的事情好想還真不記得,不知道孩子會不會記得。 ……嗯,「孩子 3 歲前沒有記憶」,這個說法 是真的。
  • 是親媽的話,三歲前別對孩子做這些事,對孩子不好!
    家長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把孩子所有不好的表現都歸結為年齡太小。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在幼年時候的性格及習慣,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在三歲前,孩子思維意識及性格逐漸形成,產生獨立意識。為了孩子的將來,在三歲前家長可別再做這些事了!
  • 在孩子三歲前做對這些小事情,孩子感謝父母一輩子
    導讀:如今,大部分的家庭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就會格外看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曾在一家教育機構聽過一場講座,她說孩子在三歲的時候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三歲就相當於孩子在孩童時期的黃金年齡。多項科學研究表明,如果在三歲之前的孩子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教育與開發,他們未來的道路會比其他人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