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2019」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開幕。展覽以文獻和展品相結合的形式,回顧了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活動,梳理關鍵詞,對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和現象作出回顧和分析,並列出了107名(組)藝術家(其中部分與上海有關的原作展出),展覽原計劃在今年6月推出,因為疫情延至年末。
此次展覽以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與北京大學「中國現代藝術檔案」(CMAA)的調查工作為基礎,在《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以下簡稱《年鑑》)的基礎上,對過去一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和現象作出的回顧和分析。
《年鑑》編輯部位於北京大學燕南園52號,從2005年開始對中國當代藝術現場的各類展覽、活動、文獻進行不間斷地記錄和總結,迄今已逾15年,積累了由一手資料匯集而成的資料庫,其中2019年收錄展覽和活動3941條、文獻4319篇,15000多個藝術家的活動信息。在資料庫基礎上,通過統計和計算總結中國當代藝術的「變量」,呈現共107名/組藝術家(名單附文末)。
展覽中,2005年起編纂的《年鑑》齊齊展示107名/組藝術家如何誕生以一個展覽反映一年中國當代藝術的情況難免有所局限,但連續起來能看到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痕跡。展覽從2015年開始每年舉辦,但《年鑑》做了15年,檔案記錄早在1986年便已開始。雖然這是一份歷史檔案,但在朱青生看來,歷史是由真相的事實和一些幻象、假象構成的,這其中就包括創作出的作品。「所有的創作並不一定是事實本身,但它卻反映著人性的狀態、思潮、心理狀況。這些狀況往往難以記錄,而藝術便是可以記錄的方式。藝術是大眾的,所以『檔案』也是視覺與圖像檔案。」
布展現場在儘可能記錄後,此時就有一個「變量」的概念,藝術家的創作必須與當下的生活狀態發生關係,其藝術的創造性要與過去已有的有所不同。以此標準,如何在15000多個藝術家的活動信息中選出百位,這依託《年鑑》編輯部每年收集的1萬多種各種層次的文獻(包括消息、研究、知識、辯論、批判和網絡留言)構成的一組數據,通過數據統計排出藝術家影響力,並綜合多重因素通過回歸方程式算出前100位。再回頭檢驗各因素佔比權重,核對是否基本合適於被算出來合理狀態。
這個統計方法源自於北京大學社會科學統計的團隊,同時也有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指導。但作為學術機構,《年鑑》編輯部非常警惕是否有炒作、操作的嫌疑,或者是否會有偶然性造成的誤導和差異。
展覽現場,107位藝術家均以文獻的形式予以介紹「算法是機械的,但藝術是微妙,即使是『壞畫』也有動人之處,藝術家作品的妙處也許在很小的地方,不一定每個人能看得出來。所以團隊中還有專門的閱讀組,從閱讀中選出有見識的10至20位作者,請他們補充百人名單中遺漏的藝術家;並有一個編委會,每周開例會,討論各家理論、各類展覽和學術問題;上海和北京有兩個實地調查組,每周看展覽拍展覽,獲得一手材料。所以在具體工作中,編輯團隊對事物也有判斷的。」朱青生說,「除了主編之外,編委每人都可以提名一人,作為主編,我的任務是看提名的是否標準,把無效票去除。」在算法列出了100人後,7個人為推薦補漏,最後形成了107人的名單。
展覽現場在美術館中,107位藝術家以文獻的形式呈現在牆面上。除此之外,在3樓從2005年至2019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一字排開,打開它們,如同進入一年年當代藝術的歷史,在2019年的導論中,有幾個關鍵詞在2020年也依舊在持續探討。比如「藝術與科技」「女性藝術」「替代空間」「當代藝術與全球化」「藝術鄉建」「網紅展」「當代藝術與『潮文化』」「藝術版權」等。展覽除了呈現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現狀外,也是對「中國現代藝術檔案」工作方法的一次展示。
《2019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內頁上海藝術多元化的現狀在文獻基礎上,此次在上海的展覽選擇了部分2019年「年鑑藝術家」代表作品進行原作的展示,形成原作和《年鑑》文獻材料的鉚合。
上海多倫美術館館長曾玉蘭告訴記者,選擇哪些藝術家的原作入展,除了考慮他們的創作與上海的關聯外,空間場地的限制也不得不考慮其中。同時原作和文獻同時展出,也同公眾更切實地感受到,當代藝術不是一個簡單的觀念或概念,而《年鑑》編寫更是一個認真思考、觀察、研究、分析、統計、感受的結果。
劉建華:《火焰》(局部),2016-2019,瓷,可變尺寸不少很多的作品,需要在原作面前才可以切實感受。比如,在美術館一樓展出的劉建華作品《火焰》,數以百計的紅色陶瓷構件,組成一個個獨立而又連續,不斷跳躍閃爍的火苗,如同地面上飄著的火,連綿不絕。在與美術館帶有旋轉樓梯的空間,構建出一個相對獨立又獨特的空間氛圍。在採訪中,劉建華談及2003年底自己有一件作品參加了多倫現代美術館的開館展,當時的作品也在一樓展出。回顧當時,多倫現代美術館是國內第一個按現代多功能目標規劃建設、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和服務的非營利文化藝術機構,填補了當時上海當代藝術館空白。
展覽開幕現場的行為表演(姚海:《花明處解構 矛盾中縫合》)《年鑑》編輯部曾提出中國近代以來的藝術進程中有三個不同尋常的高潮。第一個出現在抗日戰爭之前,與世界同步發生。第二個是2000年第3屆上海雙年展開啟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合法化進程。第三個是2012年以來上海的當代藝術展覽機構和公私巨大機構、場館和活動的快速增長。以此為坐標,多倫現代美術館開啟於第二個藝術高潮的時代,而如今,以濱江美術館為代表的美術館群,讓這座城市的藝術幾乎與國際同步。據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期發布的上海市美術館名錄統計,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美術館名錄內共計89家美術館,其中國有美術館26家,非國有美術館63家。可見上海美術館和藝術形態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也被《年鑑》編輯部關注,《年鑑》中認為,在上海扮演藝術進程重要角色的節點中,離不開國際化的背景。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化不僅包含了一些顯性的因素,例如:藝術家和展覽的國際交流增多,也表現在一些隱性的因素上,例如藝術家教育背景的國際化,機構運作機制的國際化等。
展覽作品:陸壘,《被閃電擊中的W&H》基於對上海展覽現象和問題的長期關注,上海美術學院建立當代藝術研究所與北大「中國現代藝術檔案」合作,以上海及華東地區為核心,積極開展當代藝術的調查、檔案收集和整理及研究工作,對上海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當代藝術發展歷史的調查研究與正在發生的問題研究和檔案建設,以及以這一學術基地為基礎引導和研究當代藝術的創作、學術討論和出版,這次展覽是系列工作中的一個環節。正因為有如此,「上海展」的策劃工作,更像是一次通過調查和統計讓問題自己浮現的過程。雖然2019的《年鑑》所提出的107人的名單並無側重,在採訪中朱青生卻提到了2019年忽然離世的藝術家黃永砯,並認為黃永砯的離世,預示著「85新潮」一代的貢獻或已結束。朱青生把1986年看作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關鍵性的一年。在他的觀點中,「85新潮」的一代,對社會和人類的精神做過一次貢獻,其意義在於把藝術本體消解掉,不定義作品,把自由還給觀眾,朱青生認為這是對「博伊斯一代」根本的超越。
展出現場據悉,從2015年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每年舉辦,此次上海展還與北京798藝術區的「中國當代藝術檔案」館的網絡展、坪山美術館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鑑深圳展2019」構成呼應關係,共同展示中國當代藝術近年來的重要現象和貢獻。展覽期間也將依託網絡在三地舉行研討活動,就作品和現象背後的理論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此次展覽由於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現代藝術檔案」、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主辦,展覽將展出至2021年4月11日。
附:相關藝術家(註:共107名/組藝術家,標*者為展出原作的藝術家)
陳天灼、陳維、陳軸、範勃、高潔、黃永砯(已故)、金鋒、李暉(已故)、李琳琳、李怒、李青(男)、李濤、厲檳源、梁紹基、劉建華*、陸壘*、歐陽春、秦思源、石青、孫原&彭禹、王功新、王禮軍、尉洪磊、徐坦、許哲瑜*、楊詰蒼、楊明、姚海*、于吉、于洋、張超、張恩利、鄭維、何工、賀丹、勞家輝、梁銓、林惠興、羅湘科、倪有魚、龐茂琨、隋建國、王光樂、aaajiao(徐文愷)、Bnb幫你搬(羅振鴻、陳泥耳、孫珂)、陳文令、儲雲、方璐、何採柔、何利平、何翔宇、胡偉、計文於&朱衛兵*、闞萱、李競雄*、李燎、梁半、林科、劉日立、劉真辰、呂智強*、佩恩恩、任倫、施政、譚英傑、王拓、文皆俊傑、徐震、楊光南、楊健、易連、曾吳、張文心、張釗瀛*、周童、曹斐、程新皓、方迪、劉窗、湯南南、楊圓圓、鄭江、程然、奶粉zhou、能尖日、山河跳!、商思敏、尤阿達、張權、趙邦、周軼倫、鄧悅君、費俊、劉昕、吳珏輝、武子楊、鄭達、周姜杉、Amy Suo Wu、曹雨、陳粉丸、董金玲、耿雪、沈莘*、王偉(女)、黃於綱、焦興濤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