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藥—粳米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紹興是個好地方!傳說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邊的城隍山下住著一個姓孟的紹興人。由於他年紀輕,大家便叫他小紹興。小紹興每天半夜就起床,磨米粉,蒸松糕,天亮後再挑起糕擔沿銜叫賣,以此來養活自己和瞎眼的母親。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由於杭州有春節登山的習慣,以討"步步登高"的吉利,城隍山上山下,遊人如織。小紹興的松糕賣得很快,不大一會兒功夫,就賣得僅剩了一小塊破碎的松糕了。小紹興想起母親還未吃飯,便留下了這塊破角糕,準備帶回去給母親吃。當他走到城隍廟時,只見一個白髮銀須的老人,頭枕在口對口地對在一起的兩隻破碗上,伸手向他乞討。原來這是上八洞仙呂洞賓,因見人間鬧,便下凡來看看。當時,小紹興並不知道這就是呂洞賓。他見老人衣衫襤褸,瘦骨嶙峋,非常同情,便摸出幾文銅錢給老人。誰知老人不要銅錢,卻要討塊松糕吃。小紹興便拿出留給母親的破角糕,遞給了老人。老人不客氣地吃了下去。
小紹興回到家裡以後,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十分讚許。從此,小紹興天天走過廟門口,只要看見那老人,便送給他一塊松糕。
有一天,老人見小紹興愁眉不展地遞給他一塊糕,便問道:"你有什麼不如意的事嗎?"
小紹興答道:"連日陰雨,生意清淡,松糕賣不出去。我娘吃了賣剩的糕,得了重病,茶飯不思。"
老頭聽了哈哈大笑:"別著急,要吃的沒有,良藥我可有。"說著,從懷裡掏出個葫蘆,交給小紹興。吩咐他做松糕時,將葫蘆裡的藥放到松糕裡,他娘吃了這種糕病就會好。說完話,一陣風起,老人就不見了。小紹興方知遇到了神仙,想到老人那口對口對在一起的破碗,猛然醒悟到這就是呂洞賓。於是高高興興地回到家,按照呂洞賓指點的方法制松糕。他先把葫蘆裡的藥倒出一點兒,放進糕粉裡,製成糕胚,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待糕冷卻後再一塊一塊地排放在炭火上,烘成金黃色。烘烤出來的松糕散發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末進的老母親聞到這股異香,頓時覺得腹中飢餓,即叫小紹興把糕拿來吃。老母親吃下糕後,第二天病就好了。從此,小紹興就一直用這個辦法制糕。由於這種糕奇香撲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贊不絕日。於是改松糕名為"香糕"。因為香糕是小紹興做出來的,又被稱做"紹興香糕"。
後來,人們才明白,香糕裡放進去的藥,原來是中藥裡的砂仁。砂仁性溫,能理氣寬胸,健脾和胃,增進食慾,適用於脾胃氣滯以及消化不良等症。作為一種療效食品,香糕更受人歡迎了。
粳米
故事中最後呂洞賓所給的砂仁是一味中藥,其實香糕的主要成分也是一味中藥—粳米。
粳米是大米的一種,正確的讀音應該是:jīng mǐ,而非geng mi。
粳米是人們常見的主食,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種植歷史已有6900多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產之一。主要產於中國東北,粳米比較粗短,粘性較強、脹性小,廣東人稱它為「肥仔米」。粳米是用粳型非糯性稻穀碾製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橫斷面近於圓形,長與寬之比小於二,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地硬而有韌性,煮後粘性油性均大,柔軟可口,但出飯率低。
粳米的藥用價值
味甘,性平,《綱目》載: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入脾、胃經,可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在我國,用粳米煮粥以養生延年已有2000年的歷史,歷代名家皆有記載。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強調說,粳米能養胃氣、長肌肉;《食鑑本草》也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氣力的良好功效。
北宋文人張耒,對米粥養人的體會很深,認為每日清晨吃米 粥是進食補養的第一妙訣。他在《粥記》中寫道:「每日起,食粥一 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 之妙訣。」
北宋文豪蘇東坡,也經常食用米粥以調補,他的體驗是夜晚 吃粥更妙,他說:「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
用粳米煮米粥時,浮在鍋面上的濃稠液體(俗稱米湯、粥油),具有補虛的功效.對於病後產後體弱的人有輔助療效。粳米的糙米比精自米更有營養,它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概率。粳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所含人體必需的胺基酸也比較全面,還含有脂肪、鈣磷、鐵及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現代研究則發現粳米中的蛋白質雖然只佔7%,但因吃 量很大,所以仍然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舌尖上的粳米
粳米最常見的食用方法就是做粥喝,自古以來便就受到各家騷客喜愛,做糕點也是一味美味。
1、 紹興香糕
提起紹興你一定會想起魯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來一碟茴香豆」,當然了還有今天我們看的香糕。紹興香糕是紹興名點,它的歷史十分悠久。紹興香糕是清朝皇宮的八大貢品之一,早有"進京香糕"之美譽。浙江紹興製作香糕始於清嘉慶初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孟憲正,孟憲正所在的"王金四房"年糕店,原來專營年糕、印糕。相傳有一年雨水特大,生意清淡、店內積壓了許多印糕。孟憲正眼看這批糕點有變質的危險,只好將印糕暫時用炭火烘焙,以便多貯存幾日。不料,焙制出的印糕顏色由白轉黃,質地由軟變硬,而且還飄散出陣陣的米香味兒,一品嘗,味道比原來的印糕還好。孟憲正受到啟發,便以香糕為名,獨家經營,並當街掛出"孟大茂香糕店"的牌子。從此,紹興香糕成了傳統特產。
2、黑芝麻粳米粥
主料: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黑芝麻炒熟研末備用,粳米洗淨與黑芝麻入鍋同煮,旺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至成粥。
功效:補益肝腎,滋養五臟。每日兩次,早、晚餐食用,適於中老年體質虛弱者選用,並有預防早衰之功效。
3、天麻粳米粥
材料:天麻10克,粳米100克,竹瀝30克,白糖適量。
烹製方法:將天麻浸軟,切成薄片,與粳米加水煮粥,調入竹瀝、白糖即成。
食法、食量:粥及天麻片在1天內分2次服用。
功能:平肝息風,清熱化痰。
4、綠豆蜜汁膏
主料:綠豆100克,粳米100克,糯米100克,杏仁50克,金銀花100克。
輔料:蜂蜜200克。
做法:
1.綠豆洗淨,用清水浸泡1小時;杏仁洗淨用開水泡20分鐘後,剝去仁皮,用粉碎機粉碎;粳米、糯米洗淨,用清水浸泡1小時後,用粉碎機粉碎;金銀花洗淨,用開水浸泡1小時,撈出花用其汁。
2.鍋置火上,放入綠豆,注入700克清水,煮沸後用小火將綠豆煮至脫皮,撈除綠豆皮。
3.在綠豆湯中倒入杏仁粉、米粉和金銀花汁,不斷地攪動,煮沸後加入蜂蜜,待綠豆米糊濃稠熟透,離火放涼,倒入平盤中,放入冰箱涼透即成。
5、猴頭菇粳米粥
主料:猴頭菇150克,粳米100克
調料:蔥花、薑末少許,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
1.將猴頭菇用溫開水泡發,去柄蒂,洗淨,切碎,剁成糜糊狀。
2.粳米淘淨後入鍋,適雖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加猴頭菇糜糊,改以小火恨煮成粘稠粥。
3.粥成時加蔥花、薑末、鹽、味精,拌和均勻即成。
營養功效: 調補脾胃.促進食慾,防癌抗癌。適用於吸收不良綜合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演瘍、胃竇炎及消化道癌症的防治。
6、粳米松糕
主料:粳米5杯
調料:濁酒,白糖,鹽,大棗,雞冠花,石耳,黑芝麻
做法:
1.把粳米放在20℃水中泡8小時,撈出後磨成面。
2.粳米麵100裡以白糖10%,濁酒15%,加水量45%的比例和面,在30℃發酵8小時。
3.用於調料的大棗去核切成絲,雞冠葉要挑紅且嫩的洗淨並撈取,炒黑芝麻。
4.把和好的面放在墊有乾淨麻布的松糕框或蒸鍋裡,並將大棗和雞冠葉,黑芝麻,石耳作為調料放在上面。
5. 冒熱氣的時候,開始要蒸20分以上。涼後切成菱形和四角形。
END
圖文編輯:譚論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