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館大講堂」《〈流浪地球〉中的航天科技》

2020-12-22 中國科學技術館

時間:3月17日(周日)10:00-11:30

地點:中國科技館一層報告廳

題目:《〈流浪地球〉中的航天科技》

嘉賓:趙洋(中國科學技術館副研究員,科學史博士)

【嘉賓簡介】

趙洋中國科學技術館副研究員,科學史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會員、科學松鼠會成員。主要從事科技史、科學傳播及科技展覽研究。參與中國科技館新館「科學與文化」展區設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博物館、大連國防科技館常設展覽的主要設計者。參與多項科學傳播重大課題研究。善於解讀科幻中的科技問題,曾為《科幻世界》雜誌撰寫六年「科學」專欄,創作圖書《太空將來時》和《航天巴士》等,出版譯作四部。曾獲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新秀獎銀獎、第二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提名獎、第四屆科普場館科學教育項目展評二等獎等多項獎項。

【內容提要】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不適合人類生存,面對這種絕境,人類開啟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在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帶領下,世界各國人民團結一心,克服重重困難,終於逃離太陽系,前往新家園。

《流浪地球》小說的作者劉慈欣曾說:「大災難中,拯救人類的唯一力量就是科學技術」。在本次講座中,趙洋博士將從「地球為何流浪」「如何流浪」「何處流浪」三個方面,對影片所述科技內容作詳盡解讀。特別會以航天史和未來航天發展的視角,探究影片中出現的「行星發動機」、大型空間站、恆星際航行等航天關鍵技術的來龍去脈與原理。身為資深科幻迷,趙洋還將揭示《流浪地球》中的核心科幻概念在科幻史上的流變及其現實意義。

【參與須知】

活動免費參與(無須購票),但須提前預約成功方可入場。

相關焦點

  • 「中科館大講堂」《京杭運河沿線博物館文物裡的科技》
    【中科館大講堂】《京杭運河沿線博物館文物裡的科技》時間:2020年12月12日(周六)10:00-11:30地點:>中國科技館二層多功能廳(乘東門口扶梯上二樓)題目:《京杭運河沿線博物館文物裡的科技》嘉賓:張鵬(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耳朵裡的博物館創始人)
  • 【中科館大講堂】《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陳徵老師熱心科普活動,在很多科普活動中擔任顧問、專家。比如,擔任抖音科普專家顧問團成員,科普中國專家顧問團成員,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編委會成員,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普研學聯盟科普研學專家。曾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一等獎等。 此外,他還在中央電視臺《加油!
  • 【中科館大講堂】《劍與盾之歌——人類對抗病毒的精彩瞬間》
    【中科館大講堂】《劍與盾之歌——人類對抗病毒的精彩瞬間》 時間:2020年11月7日(周六 主要從事微生物學、病毒免疫、分子演化以及生物安全與健康教育研究,在SCI 國際刊物和核心期刊發表學術和研究論文50多篇,主持參加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工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 《流浪地球》登陸二十億電影俱樂部
    在好萊塢的眾多優秀科幻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在航天科技方面的不斷突破賦予了科幻電影不斷的創新想像,大眾在科幻電影中收穫了相關航天科技發展知識,青少年也從中得到啟發,培養興趣。美國學生熱衷參觀NASA (美國航空航天局)與《星球大戰》、《2001太空漫遊》不無關係。
  • 「中科館大講堂」「房樹人」畫圖識心理——自我成長體驗沙龍
    合著有我國第一部「房樹人」投射測驗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的應用專著——《「房樹人」繪畫心理投射測驗臨床應用手冊》。大津秀女老師生於革命畫家家庭,外公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畫像畫者,從小接受系統的藝術教育。五年以來,大津秀女老師每年都會主持3-6次封閉體驗式「房樹人繪畫測驗」及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工作坊,授課深入淺出,受到高度好評。
  • 航天女博士來錫解讀《流浪地球》背後的中國實力
    日前,航天科技集團錢學森運載技術實驗室高級研究員李洪波博士來錫作了專題講課,解讀了影片《流浪地球》背後不俗的中國實力。從她之前的演講中獲悉,中國航天實力不容小覷:2010年,中國的航天發射次數開始穩定進入世界前三;2014年,中國衛星的在軌總數已暫居全球第二;2016年,中國的航天發射次數已跟美國並列全球第一了。《流浪地球》 被譽為中國首部硬核科幻電影,它使「航天」這個神秘感十足的領域,繼「《三體》熱」之後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 399開走流浪地球「大G」
    再比如國產科幻巨作,《流浪地球》中的特種兵車。看似灰頭土臉,一點都不華麗,裡頭卻是脫胎於現實真槍實彈的「真傢伙」,整體上下透露著一股蘇聯時期的重工業魅力。如果不只是看看,還能擁有,親手撫摸每一個細節,那真是......難以形容。
  • 外國人如何評價《流浪地球》?
    作者:Karen Han  編譯:枚堯  編者按:奪得全球非英語電影總票房第二的《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近日登陸美國知名視頻網站 Netflix,其「中文原音,英文字幕」的待遇令不少國外觀眾表示跟不上影片節奏,但本片出彩的質量依舊贏得了不少觀眾的青睞
  • 《流浪地球》火了!中國航天類最牛高校盤點:北航、哈工大、南大…
    2019年春節,代表著中國科幻電影崛起的《流浪地球》火速刷爆全球,不僅票房大賣突破40億,還點燃了成千上萬考生的「空天夢」,恐將帶來相關專業的報考行情高漲。有關人士認為,科幻電影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該影片中諸多「上天入地」的新事物和各種高科技,可以說昭示了未來發展的一些趨勢。
  • 這些活動「最」亮眼——2019中國科技館展教活動大盤點
    其中重點推出了科學夢想家系列活動,包含兩大版塊,涉及十大主題,涵蓋仿生學、機械、交通、航天等多學科。 奇幻有趣的液氮表演,不可思議的科學小實驗,科技感十足的機器人表演滿足著不同年齡觀眾的好奇心。「定製你的科技館之旅」根據不同團體的不同關注點,提供了多角度全方面的講解路線。針對低幼兒童的創意搭建、動手製作讓每一個小觀眾都手腦並用,創意無限。
  • Follow me丨吃茶三千邀你一起流浪地球
    >—茫茫星河路,漫漫尋家途吃茶三千攜手中國首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一部帶著地球去流浪的電影一部傳達中國人「家」概念的科幻電影是「永恆」與「短暫」的博弈是「夢想」與「現實」的對抗>《流浪地球》每一幕都是瘋狂的設定地球移民過程中的種種壯烈奇觀包含著瘋狂的、不羈的想像但科技內核卻是精確且專業的
  • 清華航天博士解讀《流浪地球》的科學奧秘,厲害!
    本文審核:劉慈欣,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小說《流浪地球》作者、電影監製航天中存在「引力彈弓」現象,利用它,可以令太空飛行器零消耗地改變方向、提升速度,送達目標軌道。這一切災難的根源是「洛希極限」,簡單說就是地球離木星太近了。太近會發生什麼呢?超過「洛希極限」會發生什麼呢?「洛希極限」(Roche limit)是天文學中的一個特殊的距離。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流浪地球》中,多大的推力可以推動地球?其實150萬噸並不夠
    自從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上映以來,人們對於《流浪地球》的討論就一直沒有停過,尤其是對於能夠逼停地球自轉並推動地球飛出原本的運行軌道,駛向太陽系之外的宜居帶。人們一直很好奇,這是否可行,有沒有可行性。
  • 《流浪地球》中的科學:太陽何時吞併地球?需要啟動流浪地球計劃
    《流浪地球》海報本片中一個細節,正是因為太陽的膨脹,地球在數十年後會被吞沒,所以人類才啟動「流浪地球」計劃的。那麼,劇中所描述的太陽膨脹,究竟是為什麼呢?這是否是憑空杜撰的呢?在《流浪地球》中,劉慈欣做的事只是把那一天到來的時間大幅提前了而已。【太陽的末日】為了儘可能讓大家看懂天文學術語,我儘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描述太陽即將面臨的「大難」。
  • 《流浪地球》一部中國電影宣言,但似乎無關乎科幻電影
    簡單來說,李安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帶3D所到達的意境未能在華語電影中繼承下來再發揚光大。如今《流浪地球》追求的視覺效果大致上僅停留在災難電影《2012》的程度,那已經是十年前的技術了。事實上,《流浪地球》也確實給了我很《2012》的同感。
  • 《流浪地球》:流浪的是地球,尋找的是家園 | 外刊學習
    看過《流浪地球》的小夥伴們一定被這兩句話魔性洗腦了吧?在一眾賀歲電影中,《流浪地球》可謂是獨領風騷,票房一路領跑,上映 10 天就已突破 30 億大關。恢弘的背景設置,震撼的視覺特效,全民守護地球的熱血基調,都讓中國影迷發出了「活久見」的感嘆。這部中國國產科幻片自然也得到了《紐約時報》的關注。《流浪地球》大獲成功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呢?
  • 大連航天長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榮獲「2020南航優質客戶」獎項
    12月15日,南航大連分公司2020年度「在一起」客戶答謝會於大連香格裡拉大酒店召開,大連航天長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航天」)受邀出席,並榮獲「2020南航優質客戶」獎項。據悉,大連航天旗下智慧出行管理平臺自上線以來,已與南航積極展開多次合作。2018年,獲得CATA(中國航空運輸協會)授予的「航空運輸銷售代理業務資質認可證書」;2019年,南航授予我司「2019年度南航國內銷售優質獎」;2020年,我司與南航建立了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再度榮獲「2020南航優質客戶」獎項。
  • 《流浪地球》中百萬噸推力就能推動地球,實際上地球絲毫不動
    最近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特點收穫了大量好評。「硬科幻」,即具有嚴謹科學底蘊、基於科學原理的科幻作品。那麼電影中的重聚變發動機到底是什麼情況?和現實中航天發動機的差距多少呢?
  • 《流浪地球》的背後,你不知道的故事……
    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太陽迅速衰弱,地球面臨被吞噬的危機。因此全球各國達成共識,啟動了「流浪地球計劃」,通過在地球表面建立推進系統,將地球推向4.2光年的星系以求生存下去,計劃將歷時兩千多年,在這段時間裡,離開裡太陽系的地球的地表不再適合生物生存,有限的人類轉移到了地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