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南洋教育集團倒閉案幾點思考 5年內會出現「民辦高校兼併案」
時報記者 楊啟蒙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在短短幾個月之內,山西南洋教育集團旗下10所遍布全國各地的南洋國際學校接連關閉。這個曾經被譽為「中國民辦教育第一品牌」、總部位於山西太原的民辦教育集團,因為無力償還數億元的教育儲備金而崩盤。
在中國民辦教育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下,這艘「中國民辦教育航母」的觸礁沉沒,濺起的浪花和不利的影響甚至波及到了千裡之外的廣東。幾個月來,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一直在為這起發生在北方幾個省份的「南洋崩盤事件」而煩惱。因為隨著民辦高校招生旺季的到來,面對招生目錄上的「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北方省份不少考生、家長感到疑惑:「南洋」不是死了嗎?
那麼,「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和南洋教育集團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為此,記者近日對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董事長兼院長李希進行了獨家專訪。
危機公關 發出聲明與山西南洋劃清界線
信息時報:山西南洋教育集團去年底倒閉的事件,在全國造成了很大影響。現在,正是民辦學校招生的敏感時期,校名也有「南洋」二字的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是否因為山西南洋被清盤事件受到了負面牽連?
李希:山西南洋教育集團倒閉之後,由於公眾的不知情,確實對我們的社會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事實上,受到山西南洋被清盤事件誤傷的民辦學校,並非只有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一家,全國還有多所以南洋命名的民辦學校。在高等教育領域,包括我們廣州南洋在內,目前全國就有4家名為南洋的民辦院校。但是,此南洋非彼「南洋」,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不僅同山西和全國其它地區同名的民辦學校沒有任何關係,也和在廣州從事基礎教育的南洋中英文小學沒有任何產權關係。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始創於1984年,至今已有22年的辦學歷史,培養了超過10萬名各類學員。22年前,一群交通大學在廣州的校友,急國家所急,辦起了自學考試輔導中心,飲水思源(交通大學原名「南洋公學」),取名南洋!現在的南洋學院,已是在校生6000人的國家普通高校,教職員工超過500名,每年畢業生近2000人。很欣慰的是,由於我們注重教學質量,注重實訓,目前我們的畢業生就業情況非常好。
面對山西南洋教育集團清盤這個突如其來的意外,我們已經進行了一些危機公關來消除公眾、社會對此存在的誤解。比如,為了與同名的山西南洋教育集團「劃清界線」,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已經多次發出了嚴正聲明。值得指出的是,廣州南洋理工學院不像已經倒閉的山西南洋那樣是儲備金學校,我們辦學經費充足、資金運轉正常,不存在任何資金問題,沒有遇到任何財務困難的情況。同時,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辦學歷史已有22年,在廣東地區已經擁有了較高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所以,山西南洋破產事件雖然給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但我對於完成今年的招生計劃還是非常有信心的!我相信我們的品牌決不會因一次「意外」就受到太大的衝擊。
倒閉案啟示 寧可發展慢一點也要安全辦學
信息時報:你如何看待山西南洋教育集團的猝然倒下?對於民辦教育的辦學者來說,這樁頗受社會關注的民辦學校倒閉案具有哪些啟示意義?
李希:山西南洋的倒閉,在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史上,絕對是一件具有標本意義的事件。民辦教育在曲折前進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民辦學校在「做大」、「做強」的道路上中途夭亡的事件。
這是因為,民辦學校走的是市場化辦學的道路、身處市場競爭之中,一些民辦學校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市場淘汰出局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山西南洋的破產,對於所有的民辦教育辦學者來說,都是一個值得警醒的教訓。
眾所周知,山西南洋教育集團是因為儲備金問題導致資金鍊斷裂而猝死。我認為,對於民辦教育的辦學者來說,「山西南洋之死」所帶來的最大啟示,就是民辦學校必須走「安全辦學」的道路,一定要加強「安全辦學」的意識。例如,現在民辦高校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幾乎都會不同程度地遇到資金短缺的問題,而幾乎所有民辦高校都把從銀行貸款作為解決的主要途徑。但是,通過銀行貸款這種渠道來獲取資金,存在著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因此,民辦學校的辦學者不能為了追求擴大辦學規模而忽視了這種潛在的風險,在擴張的過程中一定要量力而行、加強風險意識,如果放鬆了「安全辦學」的意識,一旦資金鍊發生斷裂,自然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寧可發展步伐慢一點,也一定要堅持安全辦學的思路」,這是我在辦學過程中一直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也是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在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遵循的原則。這麼多年來,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從來沒有向銀行貸款過一分錢,學校自身的擴張和發展全靠自有資金投入。
我認為,為了避免山西南洋教育集團倒閉這種悲劇的重演,今後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民辦教育機構的監管,並在必要時給予處於困境中的民辦學校扶持,幫助他們挺過難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民辦學校應該加強自我約束,讓學校的財務狀況更加透明,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只有這樣,一所民辦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才能走上規範辦學、安全辦學的道路,不至於因為財務、資金問題倒在前進的路上。
發展戰略 控制招生規模堅持「做久」做精
信息時報:高等教育在經歷了近年來的迅猛擴招之後,已經逐漸暴露出教育資源不足、大學畢業生的僱主評價越來越低等諸多弊端。而在公辦高校的擴招步伐逐漸放緩之後,民辦高校將成為今後高等教育擴招的主力。在廣東,現在民辦高校的擴招幅度都非常大。那麼,民辦高校怎樣避免擴招的弊端呢?
李希:廣州南洋理工工職業學院不打算把在校生規模增加到1萬~2萬名。按照我的想法,在今後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將把在校生規模控制在6000~8000人左右。這是因為,一所民辦高校除了應該追求「做大」、「做強」,更應該有追求「做久」的遠見。
客觀地說,一所民辦學校要「做大」、「做強」,就必須擴大在校生的規模。現在的民辦高校大多辦學成本相當高,所以如果在校生規模上不去,一所民辦學校就沒有規模效應,無法有效地降低辦學成本。而從高等教育的普遍規律來看,一所大學如果學校規模太小,也不利於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不利於學生的成長。但是,一所民辦高校如果拼命地擴大在校生規模、沒有控制好辦學規模,就很容易造成師資、管理、服務和實訓條件等教學資源都嚴重短缺,這樣一來自然就會造成畢業生整體素質的下降。
對於一所民辦高校來說,這將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一所民辦學校如果單純為了追求在校生規模而不顧自身的客觀條件拼命擴招,最終必將遭到市場規律的懲罰,而這也正是南洋理工職業學院今後將堅持「精品辦學」路線的根本原因。今後,南洋理工學院將不以發展規模為長遠目標,而是將堅持「穩健發展、平穩擴招」的思路,努力把辦學層次、辦學質量搞上去,爭取在3年內實現升級為本科院校的目標,花20年時間把「廣州南洋」打造成一所全國著名的民辦理工類普通高校。
未來趨勢 5年內會出現「民辦高校兼併案」
信息時報:請您預測一下廣東民辦高等教育未來幾年內的走勢將會如何?
李希:近年來,廣東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非常快,已經成為了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廣東已經有幾十所民辦高校。現在,民辦高校已經和公辦高校、獨立學院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最值得欣慰的是,經過十幾年來的發展,這幾年人們對民辦高校的認同感已經明顯增強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民辦高校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使辦學實力、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從而逐漸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
儘管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前景還是非常樂觀的,但是民辦高校畢竟是市場的產物,面臨「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因此,那些辦學實力弱、辦學水平不高的民辦高校,今後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將有一些民辦高校會通過合作來增強辦學實力,或被一些實力較強的民辦高校所兼併。另一方面,一些辦學實力比較強的民辦高校,也有可能把「強強聯合」來當作實現「做大」、「做強」的一種重要途徑。我相信,在今後5年內,廣東一定會出現像這樣的「民辦高校兼併案」。
採訪扎記 李希:「辦教育不為名利」
李希生於1968年8月,江西人,研究生學歷。他是現在在全國市場上賣得很火的女性保健品品牌「美媛春」的掌舵人。在廣東民辦高等教育領域裡,在企業家教育投資者中,李希是頗具代表性的一位。除了「一邊辦實業,一邊辦教育」之外,他的身後還「掛」著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江西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江西省勞動模範,廣東省青年商會會長、廣東省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員會常委、廣東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委員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客座教授等一大串頭銜。
但在這一大串頭銜之中,他表示自己最看重的還是「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院長」這個頭銜。對於自己投資辦學的動機,他表示:「說句心裡話,不為名,不為利」,更多方面「還是教育情結、社會責任感使然」。他稱,敢於說自己投資辦教育「不為名」,是因為他已經有一大把頭銜,已經不缺名聲了。「不為利」,是因為「美媛春」已經幫他賺夠了錢,而辦一所民辦高校資金投入就象是一個永遠都填不滿的無底洞,投資回報的周期很長。如果他投資教育的動機是為了錢,那麼當初他就不會在教育部門讓他選擇開辦贏利性還是非贏利性民辦高校時,毫不猶豫地讓廣州南洋選擇了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