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臺灣政壇略顯沉悶,既沒有2018年的縣市長選舉,也沒有出現像韓國瑜這樣的個性政客,一整年的政治運轉基本在為本月11日的地區領導人選舉鋪墊。雖然總體平淡,但也有一些看點。
兩場大戲
最「精彩」的大戲,莫過於島內兩大政黨的領導人提名爭奪戰。
執政的民進黨主角是蔡英文與賴清德。大戲始於去年3月18日上午。當天,已辭去行政機構負責人職務的賴清德稱要「勇敢」承擔責任參加黨內初選。而這之前,借外媒之口,蔡英文已宣布謀求連任。
在野的國民黨的主角更多了些。有吳敦義、朱立倫、王金平,以及網紅市長韓國瑜和島內首富郭臺銘。這讓人很是感慨,一旦選情變好,蟄伏的大佬們又出來了。
之後的初選,黨內勾心鬥角,最終通過看似公平的民意調查,確定韓國瑜與蔡英文分別出線。「精彩」的還在後面,已經與蔡英文徹底撕破臉的賴清德,在黨內大佬的斡旋下,不情不願地屈尊當了蔡英文的副手。利益讓這對心結已深的人又坐回同一條船。
至於不爭氣的國民黨,則繼續延續「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傳統,搞得黨內人心渙散,自認為被算計的郭臺銘更是反出國民黨,轉而支持宋楚瑜。國民黨好不容易在2018年選舉中積累的優勢與人氣,在一次次的內耗中消失殆盡。
兩場大戲對今年選舉的影響顯而易見。國民黨大佬的私心,硬是把「下架蔡英文」的好局搞得難以收場。即便韓國瑜在黨內選舉中笑到最後,卻已把自己短板暴露無遺,再加上民進黨當局攻擊抹黑,他與蔡英文間的民調差距逐漸拉大。反觀民進黨方面,雖然黨內派系林立各有打算,但在外敵面前暫時走到一起。只是執政品質不佳的蔡英文,繼續大打臺灣「安全牌」,和她所在的民進黨,一齊把臺灣帶入不安全境地。
兩次「斷交」
臺灣被帶入不安全境地,也體現在臺灣國際空間的日漸狹小。最明顯的,就是去年又丟了兩個所謂的「邦交國」。9月的短短5天裡,南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與吉里巴斯先後與臺灣「斷交」,「邦交國」數量跌至歷史新低。
客觀而言,考慮到「邦交國」非小即弱,「斷交」對臺灣而言更多是一種政治信號。這種信號自2016年民進黨上臺之後延續至今:不願意明確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兩岸之間的默契就不復存在,臺灣的外部空間會被大幅限縮。
這或多或少會影響今年選情。雖然島內選民更關注臺灣內部事務,但內部情況與外部環境息息相關。對於「斷交」事件,兩大黨圍繞2020年選舉做了有利於己的解釋。民進黨指責遭大陸「打壓」,攻擊國民黨「軟弱」,向民眾傳遞其「守護」臺灣的決心;國民黨則指責民進黨沒有處理好兩岸關係,導致臺灣孤立於世界,並用馬英九時期的兩岸「外交休兵」作對比。不同觀點紛紛灌入臺灣民眾耳中。
2019年臺灣外部環境還有兩件大事,一是美國國會通過多部涉臺法案,向臺灣釋放錯誤信號,企圖通過打「臺灣牌」使中方在原則性問題上讓步;二是香港發生了修例風波,蔡英文當局抓住空子在島內營造「仇中恐陸」的氛圍。這兩件事看似能給蔡英文的選情加分,卻把臺灣置於無法自控的境地中。
即便如此,依然改變不了2019年兩岸關係主導權在我的大局,也改變不了島內民眾融入大陸的「西進潮」,更改變不了臺灣愈發侷促的外部環境。
煙和論文
正因為國際空間被限縮,民進黨當局更要「走出去」,結果發生了令島內譁然的偷運萬條香菸案。據島內《聯合報》網站票選,這條新聞成為2019年度臺灣第一大新聞。
事情很簡單。7月22日,蔡英文專機回到桃園機場,還沒來得及向島內媒體宣傳出訪「碩果」,她的侍從就因偷運免稅香菸入境而被海關攔截,人贓並獲。蔡英文任內的第7次出訪,就以這種不太光彩的方式結束。
偷天換日背後有多少人上下其手?近萬條煙的真正買家到底是誰?向海關通風報信的「深喉」到底是誰?調查部門典型的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小官有事大官無責,草草調查倉促結案。直到今天,私菸案依然留下太多未解之謎。
島內講不清說不明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蔡英文的論文。在去年民進黨黨內初選時,有綠營名嘴質疑蔡英文的博士論文造假,進而質疑她倫敦政經學院法學博士的含金量。選舉期間最忌諱不誠實,蔡英文對其中三位質疑者「提告」,又把論文向社會公開,但仍未能平息輿論。這也能理解,在島內泛政治化的氛圍下,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對國民黨這樣,對民進黨也是如此。
把煙與論文兩件事聯繫起來的,是蔡英文辦公室一位叫林家如的女士。戴著白手套,這位「小英女孩」向公眾展示蔡英文論文原稿,哪曾想她也訂購了37條私菸。對於她的處理,可以說是「不痛不癢罰酒三杯」。對照林女士的好運,這次走私菸中的軍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當局安全部門負責人請辭,領導人侍衛長調職。那個自己不抽菸、買了一條煙的涉事侍衛官難逃牢獄之災。
煙與論文猶如現實版的《官場現形記》,把選戰之下的臺灣政壇照得透亮。
第三條路
1月11日選韓國瑜還是選蔡英文,這背後就是選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從2018年開始,超越藍綠的「無色覺醒」就開始成勢,島內民眾希望找到一股政治力量,可以不再糾纏於政治色譜中,帶領臺灣找到第三條路。
到了2019年,至少有兩股政治力量走不一樣的路。一是新黨。去年8月17日在新黨成立26周年黨慶大會上,新黨主席鬱慕明公布新黨版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成為臺灣首個提出完整論述的政黨。他表示,「一國兩制」不是洪水猛獸,兩岸本來就是一國,要解除心中的條條框框,正確認知兩岸關係未來。
二是柯文哲。從「白色力量」起家選上臺北市長開始,柯文哲就一直打造自己「非藍非綠」的人設。因此即便藉助綠營支持上臺,羽翼豐滿後也刻意與民進黨保持距離。去年,藉助全臺熱議柯市長是否參選2020年契機,他趁勢組建「臺灣民眾黨」,希望參加今年立法機構選舉,成為島內第三大黨。
客觀而言,島內第三股力量還比較弱,暫時無法挑戰兩大黨地位,也無法成為臺灣政壇的主導力量。但藍也好,綠也罷,如果無視這股求新求變的力量,仍然囿於派系計算與黨派之爭,置民意於不顧,那麼再深的顏色都不免遭到翻轉。而對於第三股力量而言,能否立足臺灣現實提出有建設性的政治論述、走出有別於藍綠的第三條路,是其站穩腳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