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欽差是為皇帝辦事的,在不同的崗位上,怎樣對欽差稱呼呢?

2020-12-20 歷史的樣子

導語:在古代欽差是為皇帝辦事的,在不同的崗位上,怎樣對欽差稱呼呢?

除頒布詔書的欽差稱為詔使,祭告嶽鎮海續、帝王陵寢、先師闕裡的欽差稱為祭告使外,對清代的其他臨時性欽差沒有專門的稱呼,但對欽差的稱呼,仍有跡可循。對臨時性欽差的稱呼,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民間對鐵差的稱呼,多是沿用清代以前對欽差的稱呼。清代的考據學盛行,清人喜歡考證各種名物制度的源流,或簡單指明名物制度的出處,或詳述名物制度的流變。如清人除了考證各種典籍中的名物制度外,還考證各種方言俗語。翟灝的《通俗編》和梁章矩的《稱謂錄》,是兩種較著名的名物制度的考證專著。鄭珍的《親屬記》則專門討論有關親屬的各種稱謂。梁同書的《直語補證》、唐訓方的《裡語徵實》多討論俗語。顧炎武的《日知錄》、趙翼的《咳餘叢考》也收錄不少討論名物制度的文章。清代其他書籍中關於名物制度的考證文字,比比皆是。

對欽差稱謂的各種考證,自然也在清代學者的視野中。厲荃輯錄的《事物異名錄》收錄了對飲差的種稱謂;而梁章矩列舉了對欽差的種稱呼,先列舉欽差稱呼,後註明一條或多條出處。正使、副使。正使、副使之分,普遍地出現在前往外國辦事之欽差上。在冊封、祭祀朝鮮、安南(越南)、琉球國王等時,所派遣的欽差有正使、副使之分。如順治二年(十一月,冊封李漠為朝鮮國王世子,以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祁充格為正使,以禮部郎中朱世起、戶部主事顧爾馬渾為副使;乾隆五一年七月,朝鮮國世子李瞎病故,以工部侍郎蘇凌阿為正使,以內閣學士瑞保為副使,馳釋前往致祭。

康熙五十八年二月,以內閣中書鄧廷插為正使,以翰林院編修成文為副使,諭祭故安南國王黎維正,並封嗣子黎維掏為安南國王。乾隆二十年五月,以翰林院侍講全魁為正使,翰林院編修周煌為副使,冊封琉球國王。光緒二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擬定《出使章程》,在出使大臣之外,又設副使一名。實際上,不僅清朝派往外國的使節有正使、副使之分,朝鮮、安南(越南、琉球、暹羅等國派往中國的使節也有正使、副使之分。由此可見,在外交關係中使用正使、副使名稱,是當時的通行做法。

此外,達賴喇嘛、班禪、蒙古諸部向清朝中央政府進貢,所派遣的人員中也有正使、副使名目。乾隆十六年(四月,四川總督策榜等奏:「向例達賴喇嘛進貢正副使,俱達賴嘛派遣。自郡王頗羅顏以來,遂以正使為達賴喇嘛之貢使,副使為該郡王之貢使。今應照舊例,二使均歸達賴喇嘛派遣,其四喝隆等所進丹書克,即交該二使附奏。報聞。」另外,順治十四年清朝對抗多年的南明實際掌權者孫可望在湖南向清軍投誠,順治帝十分重視。十二月,特旨封孫可望為義王,同月以內翰林弘文院學士加一級麻勒吉為正使,禮部尚書兼內翰林秘書院學士仍在內院辦事加一級胡兆龍、禮部右侍郎加一級祁徹白為副使,齎冊印,專程前往湖南冊封孫可望為義王。

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以理藩院主事保住為正使,以署主事薩哈連為副使,前往西藏,齎敕諭第巴。雍正七年四月,以兵部尚書查弼納為正使,以內大臣公倫布為副使,齎寧遠大將軍印並敕書一道,赴西安,授予川陝總督公嶽鍾琪。乾隆三年(正月,以侍郎阿克敦為正使,以御前三等待衛旺扎爾、乾清門頭等臺吉額默根為副使,前往準噶爾部,與鳴爾丹策零議定邊界。在國內前往各地辦事之欽差有正使副使之分。如嘉慶十三年二月,令光祿寺卿錢措—,浙江嘉興人、通政使司副使文孚—,滿洲鑲黃旗人,馳往山西審案。在山西太原府清徐縣亮城廟,從本職品級來看,錢偕為光祿寺卿,為從三品,文孚為通政司副使,為正四品錢措的品級比文孚的品級要高,故錢措之名排在文孚之前。

又道光七年八月,刑部尚書陳若霖、候補四品京堂姚祖同往湖北勘察水利,陳若霖之子陳景亮在為其編纂的年譜中這樣記載:「請訓陛辭,即同姚副使祖同」前往。陳康祺認為,在道光十八年的出差中,以湯金別為正使,以吳文鉻為副使。以上所舉三例,只有第一例是欽差自認為欽差有正使、副使之分,第二例、第三例是他人認為欽差有正使、副使之分。總的來說,在國內辦事的欽差,很少有正使、副使之分。

對臨時性欽差的研究存在不足,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間,且對臨時性欽差的研究更能反映清代的變化,故本文研究臨時性欽差。

相關焦點

  • 一個代表皇帝的欽差大人,竟然能被小小的芝麻官殺害
    相信看過電視劇的網友都知道古代的官職,從一品到九品劃分,職位多的數不勝數,現代人那都不能理解古代的官職是幹嘛的。除了知縣,我們知道它是一個很小的官職,其他的我們啥都不了解。今天小編寫的這篇文章,和一個欽差大人有關,聽名字也知道這個官職要比一個知縣高的太多了,但是一個欽差大人又怎麼可能被一個小小的知縣殺害呢。其實欽差大人這個官是非常厲害的,並不是誇張,因為這個官往往可以代表著皇帝,所以你想想,一個臣子可以代表皇帝,是多麼厲害的一個權利啊。
  • 中國古代的「冒牌上尉」膽子有多大?元朝假欽差任命了假元帥
    閒暇,看了一部二戰題材的電影《冒牌上尉》,感慨良多,大概情節為:德國戰敗的前夕,民眾潰散人心惶惶,十九歲的逃兵赫羅德在流竄過程中,偶然撿到了一身上尉軍官服,便打起了冒充上尉的主意。一路上提心弔膽,卻有驚無險,還收編了一眾散兵遊勇,赫羅德也越來越享受這個身份。
  • 中美浮夢錄︱中國欽差Anson Burlingame
    和在國內政治中的鋒芒畢露不同,他在外交上表現溫和,並且作為一名擅長演講的律師,他總是言辭得體,能夠委婉地給中國外交提些指導意見。而美國除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初期因江面船隻衝突而炮擊過廣州之外,並不曾與中國發生正面的軍事衝突,加上其對華外交上奉守中立原則,在中國不動武也不要求租界和殖民地,所以蒲安臣也不像其他西方駐華公使那樣,動輒跑去總理衙門左右理論、上下施壓。
  • 古代一品大員外出辦事,若是被刺殺了,那朝廷會有怎樣的反應?
    一品大員乃是地位權勢最高的,然後依次遞減,九品為最小,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芝麻官了。通常這一品大員都是供職於朝堂之上,整天圍著皇帝轉,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都拿捏得十分妥當。不然也不會做到這個位置之上。有時也會出現一些異類,與那幫人格格不入。如果真是有才的話,皇帝也不會太計較。不過,這些人很容易積下仇怨,遭來排擠和報復。有時候,皇帝會特指某個一品大員為欽差,讓他們到各地去視察或者辦什麼事情。
  • 清朝官場上,介休縣令舉報欽差大臣,結局又是怎樣呢?
    怎麼一個縣令就敢舉報了呢?他們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咱們今天就來說說看。要說當時朝廷親派的欽差大臣,到了地方上,幾乎都會由東道主招待一番。當時派下去的欽差大臣有兩位,一位大學士,一位尚書,林縣令的品級照比他倆來說,就是螞蚱見黃雀,隨意叨一叨,他就死了。然而林縣令硬是冒著天下之大不韙,實名舉報。
  • 十二藝節│孟廣祿、劉桂娟、石曉亮齊聚京劇《欽差林則徐》
    作為清代著名政治家和民族英雄,林則徐廣為人知的是虎門硝煙等歷史事件,但《欽差林則徐》一劇並沒有表現他這一歷史壯舉,而是以林則徐受命赴廣東查禁鴉片途中發生的經歷為背景,以林則徐清正廉潔律己的事跡為素材。特別是劇中林則徐夫婦之間的情感故事,表現了林則徐硬漢柔情的一面,為這部歷史正劇增添了一縷溫情色彩。《欽差林則徐》劇照在藝術上,《欽差林則徐》用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傳統藝術形式演繹歷史英雄人物,堅持了京劇流派和敘事傳統的程式化,又運用了現代戲劇的表現手法。
  • 天朝君臣〡夾縫中的欽差——駐朝總理袁世凱
    他又是怎麼成了欽差的呢?其實,袁世凱在朝鮮的日子並不好過,一直是在體制的夾縫中間,去力保中朝之間在很多外人看來已經不合時宜的宗藩關係。本文並不是要為已經被中國近現代政治話語打入十八層地獄的袁世凱「翻案」,而是簡單談談他在朝鮮尷尬身份的造成,因為正是這一身份認同上的問題,導致了他與朝鮮政府以及日美歐外交官屢屢發生衝突,削弱了中國的外交。
  • 民間故事:縣令斬欽差
    1、小縣令奮擒大欽差縣令施正遲頭戴素金頂官帽,身穿黑緞平金繡八寶鴛鴦補服,望著大堂上方「明鏡高懸」的牌匾,他心情很好。紹興師爺呂仁奉上一杯熱茶,施縣令對他說:「身為一縣之尊,地方太平,為善者多,為惡者少,實為本縣幸事!」「對對,這都是老爺您辛勤培育之果!不過今天是要忙亂些了。」師爺遞茶給縣令說。「為什麼?」
  • 《少年大欽差》十公主,瓊女郎小婉君……曾經很紅的童星們去哪了
    舒暢是童星出道,《少年大欽差》之後又出演了《寶蓮燈》《精衛填海》《宮鎖珠簾》等多部電視劇,成為觀眾和導演眼中的實力派演員。那麼當年的「十公主」如今怎樣了呢?13歲時出演《少年大欽差》十公主一角,獲得超高人氣。可以說,如果繼續走下去,佟童在演藝圈的知名度一定不低。但是佟童並沒有選擇演藝道路,也許是受到同為大學教授的父母的薰陶,拍攝完《少年大欽差》後,佟童就減少了拍戲,把時間用在了學習上。後來,她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博士,榮獲首屆「最美上戲人」的稱號,併入選2010上海世博人才儲備工程。
  • 「大人」在古代有三層意思 曾用來稱呼王公貴族
    古裝影視劇裡,從反映商周的《封神演義》到講述明清《大明王朝1566》《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只要有個一官半職,身邊的人總是一口一個「大人」,幾乎成了常態,誰也不以為忤,以為古人就是那麼叫的,甚至於在《武媚娘傳奇》中,貴為天子、昭儀,對大臣也是稱呼「某大人」,這就更加錯得離譜了。  大人在古代有三層意思。
  • 《少年大欽差》16年後,小叮噹靈氣盡失成路人甲
    《少年大欽差》是《九歲縣太爺》的續集,於2004年播出。該劇由著名童星小叮噹謝昀杉主演,講述一個機智百出的小人兒智鬥貪官的故事,想必很多觀眾都不會陌生。小叮噹謝昀杉出生於1990年,5歲就開始參演電視劇,7歲主演《豆丁奇遇記》為人熟知,先後主演過《少年大欽差》、《人小鬼大劉羅鍋》等電視劇,15歲前就參演了幾十部電視劇,是那個年代最著名的童星之一。
  • 小叮噹,《少年大欽差》中的童星,他現在怎麼樣
    這位童星小時候有過很多的影視作品,主演過《豆丁奇遇記》、《少年大欽差》、《人小鬼大劉羅鍋》等優秀影視作品。作為童星出道的這位小男孩曾經可謂是人氣爆紅,當年的他可是火得一塌糊塗!張默等主演電視劇《少年大欽差
  • 古代的皇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怎麼形成的這個稱呼?
    就好比古代的君王制度,人類有了文明發展之後,就開始流行了,最開始的是三皇五帝,這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則分別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這部分歷史有些摻雜神話了,不過,也是存在的。直到後續的五帝,也有著一定的神話色彩,運用了五行劃分,分別為: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皇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
  • 明清時期,為什麼多以「年號」來稱呼皇帝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的稱呼存在多種方式。在漢朝這一歷史階段,往往用諡號來稱呼一位皇帝,比如漢武帝劉徹,是因為他的諡號是「孝武皇帝」。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是因為他的諡號是「文帝」。到唐朝時期,一般使用廟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中的「高祖」、「太宗」,就是他們的廟號。不過,對於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人們往往使用「年號」來稱呼,比如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用年號來稱呼皇帝,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古代稱呼皇帝太子,為什麼是,陛下和殿下而不是陛上,殿上?
    臣子要上臺階,要經過陛下的衛士允許;要跟臺上的皇帝說句話,也要經過陛下的衛士捎話,通過卑者向尊者傳遞。因此,「陛下」起初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轉告皇上。話又說回來,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臣子也不是絕對不能直接與皇上說話,但是禮節不能省略,所以,與皇上說話前叫一聲「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久而久之,就通過這個建築物來稱呼君主和皇帝。
  • 《少年大欽差》裡的「瘋丫頭」十公主,現在還是這麼美
    除了主角陳文杰讓大家印象深刻以外,還有個角色讓橘子君念念不忘的,那就是陳文杰口的「瘋丫頭」十公主。
  • 在中國古代社會,官員達到什麼級別,才有資格坐八抬大轎?
    殊不知,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並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坐「八抬大轎」。那到了什麼級別才能坐八抬大轎呢?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尤其是在南宋建立後,因為政治動蕩不安,南方道路崎嶇難行,所以皇帝特準百官乘轎。到了明清時期,王公貴族越來越喜歡乘轎,因為這種用人抬的出行方式四平八穩,沒有車馬勞頓之苦。在明朝中後期,連中小地主也開始痴迷坐轎。
  • 你知道古代婦女為什麼要纏腳嗎?
    隋朝的楊廣是個荒淫的皇帝。據說有一次他想乘船遊運河,但不用劃獎搖櫓的船夫,而是要選100個長得漂亮的年輕姑娘,在河兩岸為他拉縴。於是,欽差大臣們奔走各地,為楊廣徵選拉縴的美女。離送河不遠的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個姓吳的鐵匠,他有個女兒叫昊月娘,17歲,長得美麗可愛,被楊廣派來的欽差選中了。欽差一出門,吳月娘就撲在父親懷裡大哭起來。吳月娘知道如果不去,自己難活不說,爹也難得性命,於是抹淚,對父親說:「爹,既然這樣,那就讓我在拉縴時,找機會殺死昏主,為被逼死的姐姐和母親報仇!」
  • 書畫印章在古代有哪些名稱?
    自戰國以來,印章的名稱幾經演變,因時而異,各朝代的稱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簡要介紹:璽「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不論官印、私印都一概稱作「璽」。不過,古代的「璽」字寫作「鉩」。凡印章用銅質者就從金,用土質者就從土。
  • 在古代「上廁所」是如何稱呼呢?
    廁所在古代有許多雅稱,有「雪隱」、「宮廁」、「更衣室」「溷軒」等,既然廁所名字都如此雅致,那麼「上廁所」又怎麼會落俗套呢。那就看看古人對「上廁所」這一大俗行為有什麼不同的稱呼呢?一種稱呼是如廁。「如」,在古語裡是「到」的意思,因此如廁就是上廁所的意思。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句中之「如廁」就是「往廁所去」的意思。一種稱呼是出恭。「出恭」一詞本無方便之意,從元代起,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離座位。士子入廁須先領此牌。因此俗稱入廁為出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