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指胎齡未滿37孕周就出生的新生兒,一般出生體重不足2500克,全身各個器官發育不成熟,難以適應子宮內外環境的驟然變化,易發生各種疾病,甚至死亡(胎齡越小、越不成熟,死亡風險越高)。每年在渭南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住院的3000餘名患兒中,早產兒佔30%以上,約800餘人。如何提升早產兒生存質量,保障「早到的天使」健康成長,是渭南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醫務人員奮力攻堅的重要課題。
及時有效救治:保障最初的生命安全
由於早產兒胎齡小、體重輕、各器官發育不成熟,容易並發許多疾病,如呼吸窘迫症候群、呼吸暫停、肺炎、敗血症、休克、高膽紅素血症、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貧血、顱內出血、早產兒腦損傷、早產兒視網膜病、支氣管-肺發育不良、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紊亂、多器官功能障礙等。早產兒出生後常常表現為呼吸困難、呻吟、發紺、餵養困難、反應差、低體溫等症狀,因此,對早產兒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尤為重要。
新生兒科醫生通過保暖、呼吸支持、改善循環和腸內腸外營養,糾正貧血、預防感染、篩查聽力、視力、代謝性疾病等措施,幫助早產兒闖過呼吸、營養、感染等關卡,保障生命質量。
密切監護和精心的護理:營造一個溫暖的「家」
早產兒因提前分娩,各器官尚未成熟,所以更需要特別的關愛,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作為他們的「臨時媽媽」,用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進行個體精細化管理,保證早產兒的健康成長。除了正常診療外,根據早產兒的特點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針對性的護理:
發育支持性護理 減少聲光刺激,暖箱遮蓋避光罩,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開關門輕;用安撫乳頭進行非營養性吸吮,刺激早產兒吸吮反射的成熟和吞咽功能的協調性。
鳥巢式護理 在暖箱環境中,將棉布捲成長條圍成鳥巢狀的囊包,給早產兒營造邊界感和安全感,促進生長發育。
家庭參與式護理 鼓勵父母在早產兒住院期間多進行皮膚接觸,如讓早產兒直立式的貼在母(父)親裸露的胸腹進行袋鼠式護理,通過皮膚接觸增進親子之情,現場指導母乳餵養和護理技巧,減輕家長的擔憂和焦慮,進一步促進醫患溝通。
跟蹤促進:保障早產兒健康成長
早產兒健康成長需要家庭和醫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出院後隨訪也是保障其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大部分早產兒出院時,存在宮外生長發育遲緩的情況,需要醫護人員專業的指導和定期隨訪,早期發現問題,及時幹預。反之,如果錯過了最佳幹預時機,家長、醫生將會付出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精力,而且效果也可能不理想。故定期生長發育監測,進行出院後隨訪尤為重要。
在渭南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早產兒出院後一周需要來院複查,其後半年內每月定期複查一次,半年後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2-3個月複查一次,如有其他異常則每月複查一次,直至矯正月齡36個月。隨訪內容包括體格檢查、餵養指導、神經系統發育、疫苗接種等,做到早發現、早幹預,幫助早產兒完成追趕生長,並最終達到正常足月兒的生長水平。
渭南市婦幼保健院作為渭南市危重新生兒救治及轉運中心和新生兒窒息復甦培訓中心,新生兒科是陝西省臨床重點專科培育項目、渭南市臨床重點專科。配備危重新生兒轉運急救車和全套急救設備。不斷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和科室內涵建設,培養了一批人才梯隊合理、技術水平過硬的的專業急救隊伍,每年世界早產兒日舉辦相應的主題活動,通過健康教育、互動交流、義診諮詢等形式,提升家院協作,全方位促進早產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