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雅耕讀2020 | 第一周

2021-02-08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

同學感想

楊璠:

腰疼!!!

袁泉:

每天在園子裡鬱鬱蔥蔥的綠地中走動,才真正發現原來大自然就在我們的身邊。勞動雖然枯燥吃力,卻是難得的放空自己的機會。

鯊旋風:

發現自己不僅不適合學術,也不適合勞動。

敖超宇:

其實耕讀還是挺有意思的啦,因為可以體驗到之前沒怎麼體驗過的勞動項目和工具什麼的,做完之後也覺得很有成就感。但累也是真的累,希望能勞逸結合啦~

徐辰奕:

體力勞動是真的很累。有很多機會可以和園藝的老師和工人們聊天,發現有好多人比我們待在校園裡的時間更長一些,對於草木也有很深的情感,聽著挺動容的!

陽光狼孩:

原本以為自己逛遍了清華,這才知道還有那麼多匠心打造的角落未被發現。

小旋風:

耕讀了一周之後,漸漸明白同學們親不親近,更多地在於同學們是否有機會能夠放下以前為之忙碌不已的事情,而有空閒的時間來與周圍的人相處。耕讀看似辛苦,實際上也可以看出是學期與學期之間的「忙裡偷閒」。希望在學期開始之後也能有和同學們相處的機會。

牧原:

幹起活來發現自己也是一個能吃能睡能早起的猛漢了,體驗了好多超酷的園藝勞作,給耕讀好評,以及每天和綠綠的植物在一起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如果沒有蚊子就更好了!)

大剛:

正襟危坐,輪流發言,讀《論語》最好的狀態。

愛拍照的李華攝影師:

「餓了麼」和「美團」的孩子們一往無前~

李鎮堯:

作為耕讀唯一的新人,欣喜地感受到新雅大家庭的溫暖。

含穎:

在主樓草坪剪草的時候偶遇松鼠,在夜晚的紫操一起uno,在醫學院一起躲雨看彩虹.和大家一起耕讀真的超級開心!雖然小臂有點酸,但還是很期待接下來一星期的耕讀,大家一起加油鴨!

匿名:

好累。

胡天悅:

難得有一段不玩手機,和同學盡情聊天的時光,如果不用蹲著拔草就更好了(x)

曾曾曾:

深刻的領悟到了竹子的生命力(並且再也不想清理竹子甚至想把百景圖裡的竹子都拔了……)耕讀註定會成為自己非常難得而難忘的經歷,勞動的時候會找到很久沒有出現過的靜心感,被狼尾巴草圍堵到無處可逃時去想昨日所讀的《論語》,也有著相得益彰的平和與觸動;老師的幫助和同學的互相分擔是這一周裡超級讓人感動的組成;總得來說,累而美好。

程潤澤:

雖然沒能體驗農村生活,缺失了一些質樸(比如手機仍有信號),但是另一方面來講卻加深了我們對校園各處景觀的印象,同時也讓我們體會到工作人員實實在在的辛苦(也許還有工作時間長之後的枯燥)。當然,因為我們是第一次體驗許多勞動項目,所以疲憊之餘倒還有些新鮮與快樂,整體而言耕讀還是很有意義的。

相關焦點

  • 【聚焦2020計劃】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環球同此涼熱,新雅在行動
    新雅書院:一個美好的設計「新雅書院是一個美好的設計(beautifully designed),當代世界尤其需要人文教育和博愛教育。」2018年,新雅書院「對話格塔丘·恩吉達」學術沙龍活動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副總幹事、清華大學中國-非洲領導力發展中心聯席主任恩吉達先生對新雅書院如是評價。
  • 程民生:論「耕讀文化」在宋代的確立
    其意義主要在於不將耕視之為賤事,並未耕讀並列並重,更非底層的由耕而讀,仍不是完整的耕讀文化,只是初級階段的一股源流。流淌千餘年的耕讀文化上遊,到宋代匯聚成洪流。隨著唐代中後期士族門閥的瓦解,以及宋代社會的大發展大變革,在文化方面出現三大新形式。
  • 畫意中玩遊戲聽講座,感受耕讀文化丨永嘉首屆家庭教育周直播花絮
    畫意中玩遊戲聽講座,感受耕讀文化丨永嘉首屆家庭教育周直播花絮 2020-05-19 0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耕讀文化: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千百年來,中國古代不少文人學士對耕讀生活十分推崇。一些士人給自己的書房畫室起了諸如「耕讀軒」「耕讀山房」等名。詩詞歌賦中,也常見關於耕讀生活的描述。如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元代王冕《耕讀軒》:「犁鋤負在肩,牛角書一束」,明代徐勃《過荊嶼訪族兄文統逸人隱居》:「半榻暮雲推枕臥,一犁春雨挾書耕」。那麼,耕讀文化是如何形成發展的呢?
  • 「耕讀教育」啟示錄:教育不能走向急功近利的「做事教育」而忽視「做人教育」
    教育部近日提出明確要求:「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創造性地落實好這些要求,需要重新認知耕作勞動、耕讀教育的時代價值:耕讀教育為什麼是一種全生命教育?是做人之根、愛國之本、智慧之源的教育?新時代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怎樣的新勞動觀……基於此,我們期待更多區域在落實中創造新經驗。
  • 尚雅&蘊雅,前輩來了
    ■點擊上方「成都市實驗小學」,與我們一起關愛孩子成長2020年8月5日,是值得載入實小校史的一天。
  • 新雅書院2020年畢業典禮舉行
    清華新聞網6月24日電 6月23日晚,清華大學新雅書院2020年畢業典禮在主樓後廳舉行。本次典禮採用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新雅書院相關負責人以及在校的14名新雅書院畢業生參加了線下典禮。新雅書院部分任課教師、班主任及各年級學生在線收看了典禮直播。典禮由新雅書院副院長曹莉主持。
  •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衢州訪耕讀文明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了該報原副總編輯王謹先生作品《衢州訪耕讀文明》,在千年古城衢州,耕讀文明的履痕還隨處可見。原文如下:衢州訪耕讀文明王 謹耕讀文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耕」「讀」相關的實物或文字圖像資料,比比皆是。特別是在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古縣、古城,如千年古縣湖北黃梅縣、千年古城浙江衢州市,耕讀文明的履痕還隨處可見。
  • 己亥「中國雅士生活錄:聽琴茶語、山房耕讀」
    她因受家學影響,故有來書院學琴之雅。自古長安多詩客,眾所周知。長安孕育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詩歌,長安城內幾乎聚集了當時所有的文人墨客。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也是中國隱士文化的發源地。至今隱居終南山的修行者仍舉不勝數,「名山修道、終南為冠」。早在商朝,終南山就已有隱士在此作為修行道場,此千年不絕的隱士文化,也成為了終南山享譽世界的名片之一。
  • 「新雅樂」:是重現,更是重生
    但隨著春秋戰國諸侯鼎立,周王朝的禮樂制度亦「禮崩樂壞」,雅樂逐漸淡出社會生活。但作為一種民族音樂文化的根基,雅樂在歷朝歷代被不斷補充與豐富,作為皇家重要儀式中的一部分而留存下來。    雅樂文化由來已久,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形成於西周初年的古代雅樂體系,來自統治階級制禮作樂的生活文化。
  • 薦書| 新雅中國史八講
    薦書 | 新雅中國史八講 2020-11-23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站在柳莊「耕讀傳家」雕塑前,那個喊出「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湖南人,那個只手撐住國土江山、使之免於割裂殘缺的奇男子,那個「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的大將軍,恍若穿過百年時光隧道,依舊個性鮮明地屹立在眼前,令人肅然起敬。
  • 「新雅粉」講述與新雅粵菜館的動人故事
    2014年7月10日,新一季新雅月餅開爐。新雅人再次奏響了月餅生產的美麗樂章。仿佛就在昨天,2013年7月的某一天,一場《講述我與新雅粵菜館的故事》 的徵文活動正在進行,500多位新雅美食「粉」,通過500餘篇徵文,滿懷熱情地講述他們與新雅的不解之緣。
  • 清華新雅書院舉行2020屆畢業典禮,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全文來了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2020屆畢業生代表孔祥瑞發言尊敬的各位老師、叔叔阿姨,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新雅六字班PPE方向的孔祥瑞,很榮幸能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四年前我們從天南海北來到新雅,四年後又拿著12個不同專業學位即將各奔東西,那麼當我們共同以「新雅人」、「新雅六字班」來稱呼彼此的時候,除了學籍意義,我們到底在說什麼?今天,我想分享自己關於這個問題的一點思考。新雅六字班的第一個關鍵詞,我想是「勇敢」。
  •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2020-09-19 2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州:農場裡的「耕讀講習所」
    湖州:農場裡的「耕讀講習所」 2017-09-10 08:13:57 浙江在線 拍友 鄧德華 何偉衛 攝   浙江在線9月10日訊(浙江在線拍友 鄧德華
  • 王宅小學以耕讀文化構建校園特色
    王宅小學坐落於風景優美、素有武義「中原」大糧倉之稱的王宅鎮上,地處素有「耕讀世家」之稱的俞源古鎮與尊崇「養生之道」的壽仙谷古村的環抱之中。校園內又有「青草殿」的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商人討債歸途經過此地,適逢大病一場,病痊癒後竟將大量銀子遺失於此而隻身回去。
  • 泰寧耕讀李家又添新玩法
    春季,踏青賞花;夏季,看星星、賞螢火蟲;秋季,享受農耕樂趣;冬季,與「鹿先生」來場親密接觸……耕讀李家地方雖小為了給大家增添不同的遊玩體驗,耕讀李家在江家坊自然村入口,又新增了一處網紅打卡點!龍鱗壩建設前龍鱗壩建設後際溪村今年來通過推進江家坊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對江家坊自然村瑞溪流域水系開展生態治理,進一步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助推「耕讀李家」旅遊產業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 【憶上虞】耕讀長塘!
    耕讀長塘  這和長塘深厚的耕讀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耕讀文化,耕讀結合,半耕半讀,耕而讀之,讀而耕之,耕是為了讀,讀是為了脫離耕而走上仕途。這是繼承和發揚儒家文化的重要方式,在長塘各族的宗譜裡,幾乎把耕讀文化作為一種家訓族規,寫進了宗譜裡面,以此教育氏族子弟勤奮讀書,期盼氏族子弟能夠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宿願。
  • 瓷話「漁樵耕讀」丨茶器物語
    2014年8月起,《海峽茶道》正式更名為《茶道》啦!琴棋書畫,漁樵耕讀;陽春白雪,下裡巴人……對於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性的字眼,總是會有幾多頗深的感觸,大概是骨子裡那份對傳統文化難以言語的認同感吧。所以當最愛的瓷器遇到了痴迷的國學精粹,那種內心的欣喜無法克制。「剛淘到一組以『漁樵耕讀』為主題的杯子,來看看吧。」從景德鎮瓷博會上風塵僕僕回來後,林老師第一時間想起了我,接到電話的一刻,感動與喜悅一齊湧上心頭。